
十亩茶园的奥秘
安徽 李丹崖
母亲在床上咯血时,他正在外乡贩茶。那是雨后的新茶,他原以为凭今年的茶叶质量,送到Z城肯定会热销,然而,不知从哪里新来了一批茶商,蜂拥而至Z城,那些茶包装精美,价格低出好多,他的茶卖不动,身上所带的盘缠所剩无几,眼看着Z城的梅雨季节就要到了,如不尽快出手,茶一定会烂在自己手里。苦熬半月之后,他只得以极低的价格把茶转给了当地的一家茶社。
他风尘仆仆地坐船往家赶,等到扑进家门时,母亲已经奄奄一息了,他是个孝子,趴在母亲的床前痛不欲生,气若游丝的母亲拉住他的手,塞给他一封遗书,上面赫然写着“五年后于我的坟前开启”,然后就撂下一句话就走了:“把我葬在咱家的十亩茶园的地势最高处。”
他家世代以种茶为生,走南闯北的父亲临终前没能给他留下别的家业,只有西山的十亩茶园,父亲告诉他,我们是山里人,除了茶之外没有别的营生,你一定要像照料你的母亲一样照料它们。
的确,在那个时代,对于交通闭塞的山村来说,茶是山民唯一可供指望的梦,没有了这些茶,抑或是茶没有好的销路,日子就会过得愈加艰难。作为家中独子的他深谙此中轻重,在父亲去世后,除了母亲,再也没有任何一件事物可与那十亩茶园相抗衡,他把茶园和母亲都看成了自己的命根子!
如今,母亲也撒手人寰,本应该葬在东山,因为,父亲就归宿在那里,按照当地的风俗,父母是要合葬的,要不然,是对祖上的大不敬,而他做梦都没有想到,生前挚爱父亲一生的母亲,死后竟然甘心离开父亲,选择皈依在十亩茶园里。
无奈的是,这母亲弥留之际的嘱托,他只好照办。那个时代,按照当地的风俗,父母二老哪个最后亡故,儿子就要为他(她)守孝三年,在这三年里,要粗茶淡饭,清心寡欲,一刻不得离开父(母)的墓地。最后一个离开他的是母亲,理所当然,他就应该在那十亩茶园苦守三年。
安葬母亲的当天,他就告别了妻小,在十亩茶园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窝棚。在母亲的坟前,每天日出而祷,日落而告,其余时间都在那十亩茶园间料理茶树。
在这三年中,他餐风饮露,皮肤晒黑了,手脚都变得如蒲棒一般粗细,原本细腻的嘴唇上也皲裂出了道道血红的口子,然而,他的茶园却在他的照料下变得郁郁葱葱,那茶树上鲜嫩的叶子时时如春雨油洗一般,片片倔强着向上,翠色欲滴。
而在这段时间里,其他茶农却只顾向茶园索取,不注意让茶园“休养”,并疏于料理和看护,采下来的新茶和他家一比,明显逊色一大截。另外,在这段时间里,他挖空心思的思索,阅读了大量有关炒茶、包装、营销等方面的书籍,并彻底吃透了陆羽的《茶经》,在新茶的包装上渗透了文化内涵,十亩的新茶一经运到Z城就被抢购一空。他也因此积累下了丰厚的家业,后来,成了江南著名的炒茶世家。
当他功成名就,于母亲的忌日到十亩茶园再行祭拜时,他猛然想起母亲的遗书,是要他五年后开启的,如今正好五年,他飞奔回家取来母亲的遗书,在母亲的坟前拆封,拆封后,他掏出一张纸,慌忙打开来看——那竟是一张白纸,连半个字也找不到。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是母亲临终前忘记塞进了信封,还是上面的墨迹经过五年的时光而暗淡退色了呢?
一切都不得而知。一阵风吹过,他转过身来,阳光下的十亩茶园正郁郁葱葱,长成一片茁壮,并不时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他恍然大悟:这十亩茶园不就是母亲留给他的最好祝福吗?原来,母亲之所以忍心撇开东山的父亲,选择葬在十亩茶园,正是怕他在三年守孝期间荒废了几辈人留下的基业呀!他守孝的三年,不正是潜心经营酝酿,促成日后厚积薄发的宝贵时光吗?
原来,母亲就是那个死后还要为你操心三年的人啊!
(1419字)
《亳州晚报》09年6月1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