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意浸润一芦苇

(2009-03-26 09:54:56)
标签:

徐立新

书评

随笔

文化

 

爱意浸润一芦苇

爱意浸润一芦苇

爱意浸润一芦苇

安徽  李丹崖

    想必你一定读到过这样一种文字,它们总是宛如一粒粒种子,发轫于生活土壤的深处,意蕴的根扎得很稳,一朝绽芽,闯入了你的眼睛,就顷刻之间攫取你的心灵,随着阅读的递进,所有的枝枝蔓蔓逐渐在你的审美视野里丰茂起来,形成波澜壮阔的意象。

    我爱读这样的文字,因为,这样的文字宛若一种植物,它们的根深深扎在生命的水系里,它们的茎干在水面上随风舞蹈,一片片修长修长的叶子,每一片绿上都写满了生活的纹路。这种植物就是芦苇!

    徐立新先生的文字就是如此。

    徐立新是近几年活跃在期刊界的青年美文作家,以写“人间烟火”类的情感文字见长,同时,在感悟类的小品文方面徐立新也有自己的独到领悟。《大爱故事》是徐立新先生的情感类作品集,其间所选文字皆为他的近期佳作,厚厚的一本,足有十余万字,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他笔耕不辍的写作状态和精益求精的写作追求。

    《大爱故事》一书中,亲情类的文章占据了本书的三分之二,其余三分之一多为爱情类文字。从这样一个比重中,可以让我们从中看出他的写作偏重。既然谈到“偏重”一词,换言之,也就是擅长。下面,我们从他的亲情类文字说起,一同领略一下徐立新先生被爱意浸润的文字。

    不难看出,徐立新所写之亲情,多数为第一人称,这是一种比较流行的写作手法,文中的“我”也可能是作者本人,当然了,也可能是其他人,只不过是变换了一个人称而已,这样一来,可以带给读者以亲切感和真实感。

    除此之外,本书中所写故事,以生活背景为大框架,在此隐蔽之下,多多对生活细节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摹,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揪住了读者的神经,同时,也唤起了读者的心理共鸣。

    读徐立新的亲情,最常出现的两个主角就是“父亲”和“母亲”。在这两个称谓的架构下,或渲染严父的质感之爱,或铺陈慈母的无微不至之情。故事中的父亲,有的是为了儿子在悬崖峭壁上“走险路”的山民,有的是“卖臭干子”的市井小贩,有的是憨厚老实庄稼汉…… 故事中的母亲,有的是为了养活儿子而去唱门歌中年女乞,有的是为了子女呕心沥血的乡间寡妇,有的是为儿熬夜的细心女人……这些“父亲”和“母亲”所串联起的故事,故事的表层是伤感的,故事的内核则是温暖的,因此,徐立新的亲情故事中所涵盖的因素不全是苦情,透过文字,我们很容易发现其间的暖意。所以,我认为,徐立新的笔锋总是很温暖,戳在心灵的凉处,生出滚烫的泪来,这泪,是洗刷伤痛的晶露,是滋润心壤的琼浆,经由徐立新的笔下流出,汇成温婉的感动的河。

    和他的亲情一样,徐立新的爱情类文章也多是直击生活的内心。这样的爱情,乍一看,是赤裸裸的揭露与白描,如果一读再读,舌尖心上,暖意就油然而生了。

    在这些爱的篇章中,涵盖了生活的多个阶层,描摹了多对痴男怨女的感情纠葛与忏悔醒悟。透过文章的主旨,告诉了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现在都市里怎样练就一双明辨真爱的眼睛。其实,在这个情感写作充斥的时代,有太多的人走庸俗化路线,而徐立新不同,从不歇斯底里,也不故作矫情,一切皆随意为之、水到渠成,他用自己心灵的油彩为情感写作增添了一抹可喜的亮色!

    透过《大爱故事》来看徐立新的文字,如果你能深入地读下去,即会发觉,每读一个字,仿佛都有一只纤纤玉手敲击在你的心弦上,一整篇通读下来,所有的快意盈满心间。

    “大爱故事”这样一个名字,让我想起了徐立新先生的一篇文章《爱永远不会消失》,其实,这是对爱的坚信,也是对生活的一种自信。生命是和爱一起诞生的,生活是被爱包裹的一件社会产品。这样的生命与生活,在徐立新的笔下被打磨得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读徐立新的故事,你会有这样的感觉,所有的文字仿佛都是从土地的深层里拱出来的,这样的文字带着新生儿的芬芳,带着生命春水的浸润,带着心向苍穹的一种倔强,生长——生长!如果把这样的文章看作是一株株芦苇的话,那么,每一个文字岂不是芦苇的一节?可不?静心细读,还能听到心灵的拔节声呢!

《合肥晚报》09年5月1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