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徽青年报对我的访谈

(2008-11-13 15:41:36)
标签:

访谈

安徽青年报

杂谈

李丹崖:用文字给心灵“挠痒”http://www.ahqnb.com/article/show.asp?id=5743
作者:安徽青年报记者 徐徐 来源:学生周刊 发布时间:2008-11-13 9:40:56 发布人:安青网12565

李丹崖,笔名子聃、赤壁。80后,专栏作家,多种畅销期刊签约作者。高中时开始发表文章,至今已在《读者》、《青年文摘》、《意林》、《中国青年》、《辽宁青年》、《演讲与口才》、《芒种》、《莫愁》、《文苑》、《大公报》、《杂文报》、《扬子晚报》等报刊发表文章600余篇(首),共100余万字;另有多篇文章入选《时文选粹》等丛书和中考、高考试题。现供职于一家媒体。
    记者:你的文学成长之路是如何开始的?做过哪些准备?多读书?多写?还是多留心观察?
    李丹崖:
说到我的文学成长之路,首先,我要感谢我在高中时的老师王飙,读者杂志社的首批签约作家。那时,我上高二,是班宣传委员,每天负责到阅览室去领信件和报纸,每次去的时候,总能看到桌上信函封面署着一个熟悉的名字——王飙,那些都是报刊社邮寄给他的样刊。我当时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像王老师一样,让自己的思想变成铅字,连同自己的名字一起出现在报纸和杂志上就好了。有了这种想法后,我就在平常的学习当中多了些积累,然后拿出自认为写得比较好的作文向当地的一家报社投稿,我坚信通过我的努力,一定能改变一些什么。
    “心痒”才能滋生“信仰”。清楚地记得,我的处女作就发表在当地的那家报纸上,拿到样报的一瞬间,心灵深处突然间被一种想法占据,那就是从当天开始,我要把文字当作我此生中的一种信仰来经营。在日后学习写作的过程中,王飙等许多老师以及报社的编辑给了我莫大的指导和鼓励,也是他们给了我一直写下去的勇气和决心。他们告诉我“永远不要忘记考虑我的下一篇文章将发表在什么地方”、“多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中汲取营养”、“善于思考,练出敏锐的生活触角”……所以,我一直觉得,在我攀登文字的台阶上,是老师和编辑把我一级级提上去的,没有他们,我肯定还要费很大的劲,多走许多弯路,也不一定会有今天的成绩。
    记者:写作对于你来说,是怎样的一件事?
    李丹崖:
首先要声明的是,我是个意志力非常坚强的人,不管是电子游戏,还是篮球、滑板等运动,都没有令我上瘾。然而,对于文字,我却不一样,它是唯一令我上瘾的东西。
    在印度梵语中,有这样一个词语叫“阿那律”,翻译成汉语就是“如意”的意思。需要说的是,这里说的“如意”是一个名词,也可以称作“搔杖”,后背痒了,手指无法触及,借它之力,搔上几下,方可解痒。我觉得,文字对于一个喜欢写作的人来说,就是他的“如意”,灵感来了,如果不写,就像是后背痒了,却没有“搔杖”帮自己挠一样。
    记者:在你看来,中学生写作有哪些技巧?
    李丹崖:
至于技巧,我觉得只有两个字:热爱。
    凡事最怕“热爱”,当一个人想做一件事,达到“摘心烫手”的地步时,这时候的“心”就是一个烤炉,足以烤出你想要的任何一种美味。需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在烤的时候,别忘记了要掌握“火候”,至于什么时候、该“烧”多大火、“烧”多久,这就需要一段时间的历练了。
    记者:给《安徽青年报》学生读者有什么样的寄语?
    李丹崖:
说到寄语,让我想到了我第一次在省级报纸发表文章,也就是《安徽青年报》了,清楚地记得,我发的第一篇文章《书房》。今天,我想变换一下方式给弟弟、妹妹们送上一句话:“一个人的热爱有多大,他(她)生命的客厅就有多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