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生活变迁人文/历史 |
聆 听 徽州
——《徽州民谣》书评
安徽 李丹崖
也许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徽州就是用来看的,即使不身临其境,通过画册也能感受到徽州山环水绕、青砖白墙的独特魅力;通过书本也能窥见徽文化的厚重。我一开始也是这样做的,带着一颗虔诚的心,朝圣一样用目光旅行,直到半个月前,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的编辑疏利民先生惠赠给我一本《徽州民谣》,才为我聆听徽州提供了一只耳麦。
拆开信封,一股书香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淡雅的徽建筑图片做成的封面。厚厚的一本书,240余页,足有半斤重,而渗透在其间的徽文化重量,我却无法称量,我能做的只有认真的拜读。
该书共分六卷:爱情类、儿歌类、时政类、徽商类、劳动类、生活类,卷卷都是徽文化长河里的精彩浪花,卷卷都能打捞起先辈们的回忆;卷卷都是徽乡历史的回声。有人说,徽州不仅盛产徽商和徽建筑,那里的每一寸土壤里都能发掘出若干首民谣来,每一片砖瓦的缝隙里都躲藏着徽州人吟唱民谣的梦呓。只不过,经年之后,蒙上了历史的尘埃,让原本亲切的声音变得逐渐模糊。《徽州民谣》一书的采编者方静勇敢地挑起了擦拭历史门窗的重任,方静凭借着自己的日常收藏,加上对数百名知情人士的走访,采编整理,才有了当今这本精美的书籍。
徽州民谣为我们在另一层面劈开了徽文化不为人所见的一角天空,透过这道“一线天”,让我们坐上民谣的快车,回到了曾经的徽州,去感受古代徽州人民的生活,去品味昔日的徽州人的情感,去了解那时候的政治,去思索那时候的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一页页翻过去,首首都是精髓,句句都能让我们追忆到徽州曾经有过的辉煌!
书中描写爱情的民谣仅有22篇,绝大多数篇章中都充满着离愁别绪,“送别”与“相思”占据了爱情类民谣的大部分篇幅。刚开始,我觉得这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后来仔细一想,也就明白了,这是由于徽人经商的缘故。徽商货通南北,走遍天下,免不了多谢离别,借景生情,才有了这么多经典的爱情诗章啊!
儿歌类的民谣相对较多,却充满着无尽的诗意,饱含着徽州少年郎的天真无邪。例如,开篇的《拜月亮》一首:月亮公公/月亮婆婆/请你下来/吃个馍馍。这是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幻想,也寄寓了浪漫少年的童真,让人读来,谐趣横生,口舌生香。另有一首《带弟弟》:弟弟弟弟不要哭/抽根麦秆做堂屋/弟弟弟弟不要叫/抽根麦秆做个叫(哨)。言简意赅,既给我们展现了那时候徽州人的繁忙,也呈现出了昔日孩子们简单却乐此不疲的玩具,形象之鲜活,跃然纸上。
时政类的民谣要么表现了生活在古代徽州的下层人民的疾苦,要么彰显了近代徽州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气,但总体看起来,时政类的民谣,多数描写是积极的进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徽州人的阳光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劳动类的民谣多写农事。写农事多写热火朝天的场面。例如《春耕谣》里这样写道:春季里/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想过好日子/生产多开荒/一把力气一把粮。“一把力气一把粮”,这应该是农人的哲学了,也是徽州农民朴素却屡试不爽的真理,这种朴素,是一切的文学作品都无法超越的!也有写物候与节气的。不一一类举。采桑、采茶、养蚕、植树……一首首劳动类的徽州民谣,宛如一张张胶片,记录着徽州人一年四季的耕作轮回。
生活类的民谣最多,可见,昔日徽州人的生活景象丰富,他们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讴歌,用自己的嗓音记录了千百年的历史瞬间。其中《豆腐店学徒的家书》仅仅16字,却道明了虽然他所从事职业的繁重,却非常乐观的心情。16字,却文采飞扬,诗意隽永:衣云带竹/冒海鞋江/日行千里/不出街坊。这是一封徽商小学徒的家书,信中并没有说明自己在豆腐店做学徒,而是很含蓄地告诉了家人这一职业的特点,透过这封短短的家书,也看出了豆腐店小学徒的乐观情怀。另有一首《云头上的徽州》,是这样写的:云头上的徽州/路上干秋秋/乌云到宁国/披蓑衣/戴箬笠。这是徽州人对地方气象规律的描写,透过这些,也可以看出徽州云雾缭绕的面纱之美。
轻轻掩上这本《徽州民谣》,难以压抑的是汹涌澎湃的激情;更难以割舍的是徽州文化的坚实与厚重。徽州民谣也许只是挂在徽州房檐上了一只风铃,借着它,我们聆听了古今徽州的脉搏跳动,也分明感觉到了自己的心跳跟着徽州在运行的大地上一起律动。人说,无梦到徽州,怎能无梦呢?尤其是读了徽州民谣,更让人觉得徽州还有许多梦等待着我们去撩开面纱……
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愿意做那只铃内的铛,在徽州的屋檐下,欠起身子,去叩响这只风铃的微小颤动。
(1788字)
(《徽州民谣》: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方静 采编;定价28元,2007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