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母亲是一首最动听的歌
安徽 李丹崖
一
在上个世纪初期,昆明甬道街72号开着一家名为“成春堂”的药店。这个药店的老板叫聂鸿仪,此人医术精明,妙手回春,深得极佳口碑,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娶了一位妙龄的傣族姑娘为妻。这位傣族姑娘生来冰雪聪慧,记忆力惊人。自从她17岁嫁给聂鸿仪先生,就帮了“成春堂”药店一个大忙。仅几个月的时间,她便传奇般地熟记了柜上种种药草、膏丹的性能功效与禁忌,并通览丈夫所藏的医书《医学三字经》、《本草纲目》。后来,便可以诊脉开方了。渐渐地,她竟也成了诊疗疑难杂症高手,且医术决不在丈夫之下,她就这样成了丈夫的贤内助和好帮手!这位了不起的傣族女人不光是一名出色的医生,还是我国著名音乐家聂耳的母亲。
1912年2月15日,聂耳就出生在他家药店的楼上,“聂耳”并不是他的原名,他的原名叫做聂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聂耳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他四岁时,父亲聂鸿仪就不幸去世,撇下偌大一个药店,还有五个孩子的家庭的重负,都落在了母亲一人肩上,但是,巨大的困难并没有把这位看似柔弱的傣族姑娘压跨,她一边经营着丈夫遗留下来的药店,一边拉扯着小聂耳,并把他一步一步抚养成人。
二
自从丈夫去世以后,她刚强地独自撑起“成春堂”。为取得合法资格,受教育不多的她,经过十多个月的奋发自学,同时凭着她这多年的丰富实践经验,在行医资格认证的严格考试中,顺利通过,得到行医执照,据说这是滇云全省首张颁给女中医生的执照。
她身着素衣黑裙、绾着圆髻,独自一人接诊号脉、开启处方,还过秤抓药,给人看病。她是高原古城小有名气的医生,很多人都慕名而来,所以,药店的生意一直很好,她也经常在那条长凳上一坐就是一整天,才送走所有候诊的病人。所以,虽然她在始终让别人恢复健康,而她自己的脸却是病态的,带着深深的倦意。但是,她即便再累,也从没有放松对小聂耳的教育和启蒙。因为,她自己小时侯除做家务做针线外,受哥哥影响,也多少接触过一些文化知识,再加上她聪明好学,后来不仅读通了《百家姓》、《三字经》、《女儿经》等,还对唐诗很感兴趣。所以,在教育起少年聂耳来,不算是游刃有余,也还算是得心应手。
最为重要的是,她不光教育聂耳文化知识,另外,还会讲许多神话故事,会唱许多民歌,包括在昆明等地民间广泛流传的洞经调、花灯调、洋琴调,等等,她都能哼出不少。再加上聂耳像她一样聪慧,所以,有些曲子一听即会,还能用简陋的竹笛,把母亲唱的小调都一首首动听的吹奏下来。因此,聂耳经常是手握竹笛,然后伴着母亲的爱抚和婉转的歌声甜美地进入梦乡的。也正是在那些难忘的岁月里,母亲的爱犹如春风一般,吹开了少年小聂耳的心扉,她的歌声,又像种子一样播撒在聂耳的幼小心灵里,为他织绘出最初的绿荫。
三
随着聂耳的逐渐成长,他不仅受到了母亲在文艺方面的启蒙和哺育,更受到了母亲在做人方面的言传身教。
“成春堂”店面并不大,又开在狭小的街面上,前来求医问诊的多是不敢去大药房寻名医的穷苦人家。在这些人当中,有部分人只是看些微小病痛,但多数人则是因为久病缠身,没钱看病,从而积劳成疾。他们的病情拖延中逐渐恶化,善心的聂耳母亲,每每看到这种情况,不管有钱没钱、病情轻重,她都尽心救治,全力相助。很多时候,她还免去穷苦病人的看病费用,甚至供给饭食,
有需要转院救治或没有盘缠回家的,她还毫不犹豫地倒贴腰包。母亲菩萨般的心肠,尤其是那种不畏艰难、肯于上进的精神,深深地镌刻在了聂耳幼小的脑海里,潜移默化了聂耳的心灵,影响了他的整个生命历程。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社会黑暗,匪盗横行,再加上繁重的苛捐杂税,平常积攒下的家底早已空空如也,“成春堂”的生意也每况愈下。因此,聂耳的母亲除了独力完成“成春堂”的,如进药制药诊病之外,还不得不接一些女工来维持生计,如绣花、缝制衣帽,甚至给人洗衣洗被……少年聂耳深知母亲生活的酸楚,她以一个羸弱的女人之躯,养活五个孩子,谈何容易啊?!所以,懂事的小聂耳一有空闲时间,就跑去帮母亲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但是,却每次都遭到母亲的拒绝,理由是,应以功课和学业为重!其实,谁不知道这是一个美丽的借口?这是发自一位母亲心灵深处深深的爱啊!
四
十六岁那年的一天,年少的聂耳从母亲的歌声里了解到了蔡锷的事迹。既而,蔡将军云南首义讨袁护国的壮举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投笔从戎一直是少年聂耳的一大志向,听到了这等令人振奋的消息,聂耳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狂澜了,于是,他就背着母亲和家人,偷偷参了军,被编入十六军湖南新兵队受训,后来,他还投考了黄埔军校,但是,遗憾的是未被录取。后来,他又因种种原因被军队遣散,习武之念才在无奈之中打消。逼不得已,聂耳又转而读书、演戏、作曲,但是,在他的心中,振兴中华的熊熊志向之火却一直未曾熄灭!
随着聂耳的逐渐长大,母亲也慢慢老了。但是,她仍全心全意,甚至,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得知聂耳上了国民党省党部通缉要犯的名单,而且是头一名,她才明白儿子真长大了,在干着大事业。当她知道儿子因提前得到信息,被密友藏在一个安全地方逃过劫难,她欣慰地笑了。因为,只要儿子干的是正义的事业,且处境安全,她就放心了。然而,人们说她的头发也突然白了许多。后来,“成春堂”被特务们搜了个底朝天。而她带领全家不向凶狠的特务吐露一字。
聂耳的母亲不光性格刚毅果敢,同时还是一个目光敏锐的女人。当她看到偌大个昆明已经没有儿子的容身之处,她就果断地变卖了一切可以变卖的东西,为儿子凑够路费,背井离乡,秘密送儿子逃往上海。临行前夜,在一场暴雨掩护下,聂耳暗中回到“成春堂”,向母亲家人和最亲密的朋友辞行。
当她把借来的几元银洋递给个把月未见的儿子时,儿子同时也同时看到了日夜牵肠挂肚的母亲已是满头白发……
、
聂耳是含着热泪与家人作别的,但是,谁都没有想到,这个夜晚竟是永别!黎明时分,聂耳乘火车离开昆明,慈祥的母亲伫立窗前,昏花的眼眸一直望向远方,她想为儿子唱一首他儿时常听歌,但是,却没有唱出声来,因为,她的思想和爱已如疾驰的火车,追随着儿子,从此海角天涯……
(1935年7月17日,音乐家聂耳在日本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逝世。)
(2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