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胎凹陷锡光”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特征

标签:
收藏文化 |
分类: 收藏 |
苏 麻离青的独特标记,是“吃胎”,所谓“吃胎”是指苏麻离青和胎釉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釉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凹,苏料的吃胎呈现四个特征,即:“凹陷”、“网状纹”、“
串珠”、“锡光”。 苏麻离青料釉面留下的不规则片状凹陷,凹陷是“吃”进去的深入胎骨,而不是做出来的,与硬刮、酸烧的效果绝然不同。釉面上出现或轻或重的凹陷,是苏麻离青绘画的必备特点,侧光看凹陷的形状呈不规则状,在釉下会呈现出片状、点状、线状、带状等不规则形状,有闪亮的锡光,或铁锈斑。这种凹陷,是用当时的青花苏料,瓷土胎质(二元配方),以及所用釉料等多种物质材料相溶后,经过高温锻烧,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后在釉面上留下的特征。因为当时的物质材料和复杂过程都是不可复制的。所以其留下的本质特征也是做假者不可企及的.凹陷可以仿,但用硬器刮,用化学药品烧,用锐器扎,用笔画出来的凹陷是突变的,微观上是不自然的,只要细心比对自然假象毕露。苏料的吃胎凹陷是共同特征。但凹陷和凹陷各不相同。有一类苏料极为特殊,它的结晶斑在釉下会留有类似毛细血管的网状纹,人们习惯称为“蛛网纹”。放大镜下,这些网纹其实也是深浅不一的吃胎凹陷线组成的。这种青料普遍被认为是元代苏料的特殊标志,甚至有保守者只认定出现蛛网纹才是元青花,也象是有失偏颇。网状纹出现的原因,近几年有多种探讨和认识。为主有三种观点:一、苏料原材料提练不精,二、研磨不细,三、因苏料不溶于水,加助溶剂形成的。其实,提炼、研磨、加助溶剂是做青花器的常规程序,不可能造成特殊标志。
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有一种很具时代特征的绘画技法,即先用细笔中锋,将物象的轮廓以单勾或双勾粗略勾出,然后一笔或重复涂描,称之为单勾平涂双勾平涂,统称为“勾勒平涂”。勾勒也好,平涂也好,只要用的是苏料都会有吃胎凹陷。这里强调的是勾勒时因为用的中锋行笔,绘画苏料厚重,勾勒线条会变成深入胎骨的凹陷线,并且凹陷的线条上会出现成串排列的不规则的圆点状凹坑,凹坑有绒毛状晕散,极像是用线穿起的“串珠”,专家藏家称之为串珠纹。串珠纹是苏料吃胎凹陷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和蛛网纹多出现在较精细的元代青花器上,在鉴定中可作为一类进口青花钴料的“基因”符号使用,但不可据此将无此特征的一概排除在苏料之外。蛛网纹和串珠纹现代仿品中也有尝试,可是在有经验的专家藏家面前难以达到“入眼”的程度。画上去的蛛网,锐器扎、酸烧上去的凹陷点,不但无绒毛状晕散,形状也呆板发死,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关于锡光,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说:“在线条的纹理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点,呈星状点滴晕散,浅淡处结晶斑点较少,浓重处则凝聚成黑青色,藏青色或呈现金属锡光,并且下凹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用手抚摸可辨凹凸不平之状”
。这一论述全面而精辟。就是说锡光是由苏料中的钴铁的结晶斑点所致,浅淡处和浓重处呈现出的颜色各不相同见上(图五)(图六)。这一些都需侧光而视才有体验。锡光和凹陷一样是苏料绘画留下的固有痕迹,只是或轻或重或隐或现而已。锡光作假在现代高仿中是常见的,但常漂浮在表面,光泽暗淡,甚至有的像黏贴在上面,有可以刮掉的感觉,难以达到乱真的水平。这也是鉴定是否是苏料的重要依据。锡斑的形成是青料中局部的铁元素含量特别高,在高温釉溶液中达到饱和状态,烧窑加温结束后,窑温逐步下降形成超饱和部分的铁元素开始析出。如果青料的铁含量越高,冷却的速度又控制得当,器物上就较易产生锡斑。
除烧制及用料外,锡斑的形成还存在釉料一环的因素,即在绘画的过程中,因青料堆集也会形成锡斑。往往在起落笔、交汇处及顿笔着墨的器物面上,锡斑的出现率也更多。锡斑成形,既可以说是造化天成,也能说是人工点缀,总归来讲也算是机缘巧合吧。对奇葩的锡斑,当代人有所好,那古人又如何?追溯至元后期到明前期这段时间里,专供皇家官窑里所用青花料是由外国进口的一种叫做苏麻离青的青料,也叫苏勃泥青。此种青料烧制以后发色浓艳、晕散,因自身特性常伴有沉积的锡斑,虽然那时青料价格堪比黄金,且只能由皇室想用。但即便如此,以古时文人雅士的审美角度来看,这些青花器仅仅只是让人远观,甚至部分人士对此所不齿,认为是些难登大雅的瑕疵品。
至明朝中后期,人们的审美出现改变,开始对这些曾经认为的瑕疵品越加宠爱,慢慢开 售接受甚至品出其中的魅力,更有甚者奉其为史上青花之首。
因青花工艺成熟,无论官窑民窑都开始琢磨仿制。然而,此时苏麻离青已然用尽,国内的青料和当时的技术几乎难以还原或是模仿早时期的作品,直到清代以点工技法堆点代替永宣青花的感觉,才勉强算是成为替代,可是那种锡质的瑕疵却只能停留在书本或时人的记忆之中。
如同当代人对青花器物的喜爱过程,古人对这些黑灰的青花物件,也是经历了一个由不认可到追捧甚至痴迷的过程。到现如今,人们追仿永宣青花,不妨也可以学习古人,把锡斑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
锡斑无定型,玩者自知
1.整器上笔划重釉处都有大小不等的锡斑。
2.锡斑表露的几何形状是不规则的,有点,有线,有面。
3.锡斑下面一定有黑褐色的衬底,但不是所有的黑褐色衬底上面都有锡斑。黑褐色衬底是一颗颗聚集起来的,点聚集成线,或者聚集成面,衬底是沉在釉下瓷胎的上面,与瓷胎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4.在光线落在锡斑的上面,侧着看表面是会发出蛤蜊光的。正常视线上来看是一种银色里面带有一点土褐色的金属反光。而有的锡斑上是不太会反金属光的,是一种哑光。
5.锡斑的表面有的是黑褐色橘皮皱样的,一波一波比较规整排列,而有的是波纹被切碎成一段段的,排列不规整,排列不规整的反光效果差。
6.不同青花用料的浸润性强弱有异,它们的走向、延伸不单单是受重力影响向地心方向扩散,而是随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