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钧窑海棠紫三足花盆托1-10号(最小的今天收藏)
标签:
收藏文化 |
分类: 收藏 |
http://s16/mw690/001kW0Itgy6RXsS5sTRef&690
http://s10/mw690/001kW0Itgy6RXsS7YLf49&690
http://s5/mw690/001kW0Itgy6RXsSaJSYd4&690
http://s9/mw690/001kW0Itgy6RXsSd4kob8&690
http://s7/mw690/001kW0Itgy6RXsSfVeC16&690
http://s6/mw690/001kW0Itgy6RXsSj0JTa5&690
http://s8/mw690/001kW0Itgy6RXsSlmwDb7&690
http://s9/mw690/001kW0Itgy6RXsSoejm48&690
http://s2/mw690/001kW0Itgy6RXsSqtzz61&690
http://s10/mw690/001kW0Itgy6RXsStf8R99&690
http://s5/mw690/001kW0Itgy6RXsSvMsQe4&690
http://s8/mw690/001kW0Itgy6RXsSy2zla7&690
http://s7/mw690/001kW0Itgy6RXsSAVme46&690
http://s3/mw690/001kW0Itgy6RXsSDe38e2&690
http://s14/mw690/001kW0Itgy6RXsSFQi90d&690
http://s15/mw690/001kW0Itgy6RXsSI9Jkde&690
http://s12/mw690/001kW0Itgy6RXsSKrjReb&690
以釉色美妙而著称。古今千年,人们对宋代钧瓷釉色之美给予许多丰富的想象,如高山云雾、峡谷飞瀑、星辰满天、翠竹生烟、节日礼花、浪激飞舟等等,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古人用“五光十色润如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来赞美钧瓷釉质的润泽和釉色的艳丽灿烂,用“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来形容钧瓷之珍。可见,宋代钧瓷在人们心目中和中国陶瓷史上份量与地位!
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钧瓷始创唐代(花釉瓷),兴盛于宋代,因烧造于河南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故名 “钧窑”,也称 “钧台窑”。
钧窑烧造时期主要是宋金元三朝。宋代钧窑有官窑和民窑之分。为便于学习交流,这次我们只漫谈宋代官窑钧瓷,宋代民窑钧瓷和金、元时期的钧瓷另作漫谈。
一、宋代官窑钧瓷烧造时间地点:古陶瓷断代的依据主要是史书记载、考古发掘等。钧窑大的考古发掘最近的有三次,1974年河南省考古所对禹州钧台窑发掘和2003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对刘家门的考古发掘,及深圳考古所2004年禹州制药厂的抢救性发掘。尤其是1974年的发掘,从北宋地层中出土一批的钧瓷陈设类器物残件和瓷片,与故宫收藏的钧瓷完全相同,这证明了此处为宋代官窑钧瓷窑址,确切的生产年代为北宋晚期,即宋徽宗时期。
二、宋代官窑钧瓷器型:宋代官窑钧瓷的造型主要是皇宫御用陈设和部分生活用品,主要有花盆、花托、瓶、洗、杯、奁、尊、碗、盆、盘、壶、炉等。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中以养花用的花盆类居多,有葵花式、莲花式、方形、长方形等;其次是文房用品类的鼓钉洗、水呈、盆等,再次是祭祀用的瓶、尊、觚、炉、鼎等。总体造型端庄秀美,古朴典雅。
三、宋代官窑钧瓷胎质:宋代官窑钧瓷胎骨坚实,细腻致密,吸水率低,瓷化成度高,胎体厚重,断面多呈羊肝色。也有呈灰和深灰色的胎。
四、宋代官窑钧瓷釉质和釉色:钧瓷釉质是一种不透明的乳浊釉,这种釉比较粘稠,所以,宋代钧瓷釉层肥厚,釉质乳浊莹润,釉纹深沉多变,釉面有明快流动感。同时,它以铜为呈色剂,在高温下呈现红色,这就是所谓的钧瓷入窑烧造产生的变化,人力不可控制的“窑变”。行话说“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就是钧窑的本质。正因“窑变”是人力不可控制的,才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说,就是没有一模一样颜色的钧瓷。
钧瓷釉色由早期的青一色为主,逐步发展到青紫并重,在天青釉的基础上烧出了红、蓝、紫诸色错综的玫瑰紫、海棠红等红紫色窑变釉。在一般情况下,青蓝釉施于器内,红紫釉施于器外,便于观赏,即文献记载的“内青外紫”,但也有内外皆施青蓝釉的。所以,宋代官窑钧瓷釉色有通体天青、天蓝、月白的,也有通体紫红的,也有里青外红的。其釉色为典型的窑变釉,往往在天青色或紫红色背景上密布着淡蓝至蓝白色的窑变流纹,颜色的变化非常生动美妙。
注意:钧瓷釉面有明快流动感,所以在器物口沿因釉薄会露出胎色,形成所谓的“紫口”,器底或圈足一般涂有芝麻酱色护胎釉,形成所谓的“铁足”。所以,“紫口铁足”成了宋代官窑钧瓷的特殊装饰。另外,由于钧瓷釉质粘稠和釉层肥厚,在釉面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缩釉现象(即“棕眼”),同时,还常常会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细线隐纹,即我们常说的“蚯蚓走泥痕”或“蚯蚓走泥纹”。这是鉴定宋代官窑钧瓷的显著标志。
五、宋代官窑钧瓷工艺特征:宋代官窑钧瓷选料考究,工艺精细,从器型的口、身部到足部均制作规整,棱角分明,一丝不苟。烧制分素烧强固胎体,再上釉入窑二次烧制工艺,这在遗址中可找到证据。烧造采用满釉支烧和圈足垫烧工艺,在足底施满护胎釉,底部多刻一至十汉字数码。其足部处理最具个性,除圈足外,支足多采用如意云头足,隐含有镇宅辟邪的道家传统,同时又含有与天同寿的美好愿望。支足数目多为三足,表示天地人三位一体,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六、宋代官窑钧瓷的收藏:因为宋代官窑钧瓷是北宋晚期宋徽宗时期开始烧造,到“靖康之变” 就停烧,烧造时间不长,加上战乱,所以,传世品不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宋代官窑钧瓷全世界存世约两百多件。
宋代钧瓷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它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闻名于世。“钧瓷挂红,价值连城”,宋代钧瓷“铜红釉”的成功创烧,不仅开创了中国陶瓷釉色丰富多彩的新的美学境界,而且,彻底改变了以往青瓷釉色单调格局,将青瓷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辉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宋代钧瓷这种色彩斑斓、霞光万彩的艺术效果,为后来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