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3/large/490b54f7jw1eraej39aplj20e80apaav.jpg
自从我的4s没有升级系统之后,我就被uber和易到无情的抛弃了,之前我算是易到的vip吧,每月平均下来一两千的样子,单笔超过1000过,uber就一直呵呵,汉化的不伦不类,升级版本之后,他就把我抛弃了,快的和滴滴同质化严重,滴滴叫不到车,快的基本没戏,只能用一号专车,滴滴的司机太挑,多年轻人,单子多,而一号专车的单子大概比较少,而且计价系统显示,同样档次的车和距离比滴滴贵三分之一甚至更高,这里我觉得,一号专车可能挺不过今年。
,需求找错了,切入是靠补贴突破的,然后弯道超车靠资本推动了,这个市场的利润空间的确很大,以当前看来,专车的价格还是偏高的,我问过几个开舒适型车的司机,每个月如果可以达到3w元的流水,刨去6000元的分成,每月能赚到1w5到2w,一年回本,赚回车的投入,早期高价补贴的时候能月入6w,一天可以抢25到30单最多,现在的市场需求是靠高价格和高补贴支撑的,如果没有补贴,这个需求会降低一半以上,而你们知道出租车司机每月的收入是3000到5000,每天超过12小时,每月超过4500元的份子钱,也就是牌照特许的费用。从市场切入而言,最大的竞争门槛不是资金而是支付,最大的支付渠道应该是滴滴绑定的微信,成了微信的最大支付场景,如果复制同规模大需求,百度大概需要支付两三亿的补贴就可以了,这就是后发优势,补贴大战虽然可以快速获得用户,也同样会快速被后进入的拉走,这是死循环!
写完之后,我的观点发生了一些改变,那就是对整个市场的态度发生了些改变,就是没有写之前乐观了,如果20%的分成,以及当前看来如此充盈的市场,这个市场太大了,我也有些被迷惑了,再加上,滴滴易到他们拿到运营牌照后,会拿去整个市场70%的利润,那就和出租车运营商一样,可以一劳永逸了,but,真实的市场需求在哪儿,呵呵,经常打车的人,其每月的开销是不会高于或者等于其舒适型轿车的保养成本的,而如果舒适型专车市场真的存在那么大,这些用舒适型专车的用户不如自己买等同档次的轿车,受制于一线城市的限牌因素除外,所以专车就很大因素作为传统出租车的补充,成为高级出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