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每个伟大产品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即便同一个产品理念的背后,也会有不能得触发点,成就他把产品也许产品最初连作者本身也不知道他可以改变什么,甚至世界。如果当时扎克伯格,真的是因为失恋而创立了Facebook,那么杰克·多西是因何而触发出设计Twitter?即便同一时间,两个人设计出同样类似的产品,那么最初的产品理念也许会同样大相径庭。
06年,我最初的设想产品是关于手机支付的,只是觉得太多的银行卡呆在身上很不方便,而手机卡有11位,而且有唯一性,为了安全性和隐私性,还设计了11位之外的类似于信用卡
cvv码的以及常规的6位数密码,只要绑定就可以了。现在看来有点异想天开,因为其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如何寻找解决方案。
07年,后半年,是我正式进入互联网的一年,你可以想象在不久之前,我关计算机是用按钮强制关机的,浮躁,不喜欢长篇大论,喜欢读者的评论,深深地体会到,最值得品味的不是长篇大论,而是观点和评论,那时候,我想建立一个网站,叫做短言短语三句半,让用户习惯于一句话来表达观点和评论,加入社交的元素,其实就是最早接近Twitter的产品,但是没有加入@功能,整个产品不完善的地方很多,我从来没有想到Twitter在中国那么火爆,因为对于我当时,我只是不断地想从事件中去寻找最酷的评论和观点。
08年,如果你是一个cbd的上班族,其实,吃饭是件很痛苦的事情,而且发现卖盒饭很赚钱,那时候卖盒饭可以高达60%毛利润,所以,那时候,不是想融资做太虚拟的互联网产品而是设计怎么通过互联网卖盒饭的问题,如果你深入了解过这里存在的问题,就是迸发问题,因为你要解决的是集中在11点到1点半2个半小时里面的,如何应对客户在这个时间里面迸发的零碎需求,其实,即便只是蹲在写字楼下简单的卖上一两箱子盒饭,也比一般白领赚的要多的多,以至于,我后来在苏州创业运营的社区网站叫做:“饭了没”,而围绕上班族社交设计的第一款LBS应用“与谁一起午餐”,也许是国内乃至全球最早的基于位置的泛社交应用吧。
一个人的思维的跳跃,有时连自己也跟不上,因为,08年,最初我在苏州成立的公司是想做社区电子商务的,那时候特别想从内容上来切入,所以最初选择的是原创音乐,凭借自己在06年签约过一家原创音乐公司,有一些原创音乐方面的资源,又从中发掘了很多很棒的原创音乐,虽然仔细想来,虽然音乐的门槛比较高,但是音乐确是最有传播性和主动传播性的,当时设计的主旨就是,建立一个商品数据库,然后每个人可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页面,然后自己创造内容,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放在自己主页上,凡是由自己来吸引来的用户注册,形成的消费都可以获得提成,这个机制其实有些借鉴传销和直销了,所以,会激励一些人通过不断地填充内容来吸引新的客户,而有些人则是因为机制而不断地去拉新的用户加入,越来越像传销了,但是最终的产品提炼却停留在,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放在主页上来卖,也就是最初“ishop”的理念,你想过没有,我把它设计成了国内甚至全球最早的社会化电子商务产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