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就像零食,好吃,容易上瘾,但是sns更像是正餐,吃得少,或许可以偶尔不吃,但是也是不可或缺的。
“微博”是一个“显性”的应用,而sns是“隐性”(不是隐形)的应用,微博需要sns的补充,需要深入的研究如何进行2者的融合。
就微博而言,显性的,页面简洁,简单易用。深层一点,用户关系,是所有平台赖以发展的基础,他不同于sns的同学同事的真实的社会关系,他有其相对特殊的微妙关系,也不能依靠相对泛泛的标签推荐,需要一个相对窄的的“标签”。泛,只公共话题,一般有以媒体形式传播,窄,两个平级用户之间的共通事件,而不需要大范围的传播和讨论。还没有一款真正意义是完全围绕的用户关系结构设计的应用,所以,我潜意识觉得微博也更多的是应用,作为平台的确有比较长的路要走。从新浪微博最近的改版来看,是有些沉不住气了,尤其是应用的体验相当糟糕。
无论是国外的twitter还是国内的微博,乃至facebook,twitter是补充facebook在自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的不足,没有太多本质化的区别。twitter的独立存在更大的因素是在于比sns更加轻型,更容易上手更适合无线端的使用。而sns是集合了多个基础性应用,状态、日志、相册等以及数十万的第三方应用。而随着硬件端时代的来临,twitter和facebook都面临着分拆,所有的应用都会本地化,而通过web链接,原来只能本地化运行的客户端应用也可以参与到交互中来,一台联网的pc或者平板就是一个sns平台。
作为国内早期类
“twitter”产品的独立设计者(07年),最初的设计理念是易于表达和降低用户观点表达的门槛,而社会化媒体时代,让观点多飞一会。
自媒体时代,最大的另一特色就是“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往“观点评论”本身比信息更有价值,所以,新浪的评论信息的排序应该加重观看评论人所关注的用户的权重,而不是单一以时间先后排序。
1.丰富底层用户的社交化。
2.调整应用架构。
3.简化主页面。
4开发社交组件。即便当时新浪放弃sns方向的发展。
关于盈利模式。搜索,关键词 电子商务的想象还是很具体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