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我不得不这么想和这么说,我目前是看空中国经济的。中国有超过14亿的人口,而准确数字可能要大于这个数字,回家的列车上,看到82年以后的多子女家庭普遍存在。
而其中大概有大概5亿的人群(不能确定大概是2亿--5亿之间)是赤贫的或者没有消费能力的,他们根本不可能拉动内需,如果他们的人均年收入低于1000元人民币,而且可能是综合收入。中国有4亿多城市人口,民工达到2亿之众多,他们涵盖的家庭人口大概6-8亿人口,这是中国消费人群的组成部分。
必须性刚性需求,农村集中在自足子给,衣食住行用等诸多因素。城市消费相对多元化,但是目前主要集中在住房,家电,服装,教育,娱乐消费等。
自96年房地产改革以来,房价呈现几何倍数增长,是占据城市消费的主动消费,也是国内GDP增长的主要带动因素,他几乎榨干了消费者三代的所有收入。13年(国外是经历了20年的一个周期性)的快速增长,也正迎合了三代交替的一个阶段。
商品房的主要“刚性需求”购买者集中在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的消费者,他们面临独立以及家庭的组合,是购房的主要消费人群,而绝大部分人群并不具备一次性支付的能力,尤其80后乃至中期的消费人群,需要整个家庭负担,而家庭支付能力主要集中在20万--60万之间。这基本是有上代人的工资水平决定的。而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家庭收入的6成左右被房贷所占据。这就限制了,其他性消费的支出。
民工的年收入集中在2万--6万元之间,其前提是能正常拿到工资,而他们的主要支出并不是城市,而是家庭所在定,其中包括房屋建设以及孩子的教育支出以及医疗等必须性支出,而家电等家庭设备以及手机等以国货为主,他们才是中国家电的主要消费人群。人均消费一万以内。
而城市人群,则对国货消费没有信心,尤其对于非快消产品的消费,包括,衣服,电器以及车灯,还是以国外品牌为主,国外品牌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市场地位,而且在很长时间内无法改变,国内品牌市场没有培育忠实的消费人群,普遍没有积累好的美誉度,发展没有呈现良性。
这就呈现出严重的矛盾,中国的内需推动完全是依靠房地产行业的畸形带动,而这种内需,还是取决于消费的消费能力,而且在将来几年很可能进入缓慢增长期,而内需的带动完全是靠低收入水平的民工,因为他们没有钱消费高水平的产品,而对于中高收入水平的人群,几乎不去消费国货,而且呈现循环状态。
还是想套用一句俗话“内需,想说爱你不容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