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上班地点转到一个离家比较远的地方,故有了上下班在地铁上的大把时间,可以看看一直想看却没时间看的书,也算是件好事。最新看完的一本是柴静的《看见》,这本书自己应该还会重看一遍的。
最大的感受是,不要抱怨。不要老是说中国的体制问题,出不了真正的新闻记者。不是也有柴静、有白岩松、有崔永元,还有当过调查记者,后来帮助老兵回家的孙春龙吗?尽管也戴着镣铐,但总也舞出了点什么来。反思自己,还是因为不够强大的缘故。
那天去参加一个思想聚会,听《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朱伟老师说了一句话,说现代社会太注重效率,让我们都成为了单向度的人,怎么样成为一个更饱满的人,那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我一直自认保持自觉,但看了柴静的书,才发现远远不够。她可以不管节目能不能播出,也要去探究,去采访,只是因为想知道真相而已。而我呢,还陷在先要知道一个主题和稿件能不能发,不能发就选择放弃的框框里,还是单向度,还是太功利。
发一些书中的句子吧,也算为久未发音的博客添一些动静,也给自己添一些动静。
全书中最喜欢的是她采访卢安克的那一章。她和老范将卢安克所作总结为“无能的力量”(也是崔健一首歌的名字),很到位。其实在我看来,能在现世中做到“无能”,那正是因为“能”。
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只有同样经历过无边黑暗的人,才有资格说,我理解你。
不管任何人,你去告诉别人应该怎么样,这就是错的方式。
强大的人不是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
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的。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今天你的权利受到的损害,你不说话,明天你就会失去更多的权利,我只是讨厌屈服。
一个记者首先不是一个记者,而是一个人,只有你的内心先对别人袒露,才会得到别人的心灵,我希望自己永远都可以这样。
人们声称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才那么幸福。
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要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
其实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刚性。善良的人做”对抗性”采访,不会跃跃欲试地好斗,但当他决定看护真相的时候,是绝不撤步的对峙。
我想在任何地方都被当成人,不是东西,这就是尊严。
中国是个自卑情结很重的国家,自卑的极端是自负。
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
新闻是选择的结果,是人来选择呈现什么。
只有通过争论才能达成共识,争论是争真理,有理走天下。
如果你喜欢一个事,又有这样的才干,那就把整个人都投入进去,就要象一把刀直扎下去直到刀柄一样,不要问为什么,也不要管会碰到什么。
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我问卢安克:“我怎么老没办法改变我的弱点?”
他说:“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
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