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2013-12-26 09:55:31)
标签:

吴哥

巴戎寺

柬埔寨

旅游

暌夏ζ呤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起身去吴哥时,正是去电影院看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久,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宗教和信仰这个主题,贯穿了整部影片。电影一开始的背景介绍就说派的家庭是典型的新派印度家庭,派的父亲由于小时候被西方医学救了一命,由此形成了伴随他一生的,不同于传统印度人的科学而理性的世界观。在一场印度的宗教仪式场景中,他的父亲就悄悄对两个看得入迷孩子说:“别被这些所迷惑,这些不过是幻想。”之后在饭桌上年少时期的派和家人共同进餐时提到过自己信奉多种信仰:基督教、天主教、数量众多的印度众神…… 父亲语重心长地教导,“什么都信其实就等于什么都不信。我要你对一切事物都保持科学和理性的态度,不要盲目的相信任何东西。”

   但是人到中年的派,在他讲述他漂流的经历时,却浓墨重彩的讲述了那个“story that makes you believe in God”,也就是第一个故事,最后日本人在调查报告中也选择了这个魔幻而浪漫的的漂流故事。你虽然心里或明确或暧昧的知道,这个故事可能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你仍然愿意去相信,去感动。

    我想这就是宗教,或者说是信仰的功用。如果一个人一味的只是看到现实,甚至追求现实,内心无所寄托,一如亲眼目睹弱肉强食这样残酷现实的少年派,就会失去面对接下来生活的勇气,内心逐渐枯萎、荒芜。

    奥托说,宗教是对超自然之神圣的体验,表现为人对神圣既敬畏而向往的感情交织。走进吴哥的巴戎寺,对这句话有更深刻的理解。错综复杂的布局,眼花缭乱的壁画,还有那无处不在的四面佛,似笑非笑,看着你,包围你,宗教信仰再一次彰显出它摄人心魄的无穷能量。

    跟《少年派》里面的“派”少年时期改变宗教信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巴戎寺的建造者,吴哥王朝最著名的统治者之一阇耶跋摩七世,他也经历了信仰的更迭,他没有把吴哥城这座最大的神庙献给湿婆或者毗湿奴,这些印度教的神灵未能保佑这个国家免遭外族的侵略,他将吴哥最后一个伟大的神庙献给了——佛。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城门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阇耶跋摩七世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国王。他的一生曾有三次做国王的机运,但前两次,他都放弃了。最后一次,在他近六十岁时,他眼见外敌入侵,国土沦陷,举国上下,生灵涂炭,为了江山社稷与千秋大业,他不得不扛起重振帝国兴盛之大旗,终于还是登上了帝王台(执政时期1181-1201)。
    阇耶跋摩七世执政时期,他以帝王的谋略与胆识,逐步将真腊王国由一个破败之国发展成为一个统辖54个省的强大帝国,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吴哥城中建有54座四面像巨塔的原因所在,它代表了吴哥王朝在鼎盛时期所统辖的54 个省份。
    阇耶跋摩七世登基后,他为母亲建造了塔布隆寺(上一篇博文里有介绍);为父亲建造了圣剑寺;为臣民百姓修建了能治病救死的涅槃寺;为自己,重整了巴戎寺。
    在阇耶跋摩七世统治时期,他将国教由原来的印度教改换为大乘佛教,这种改变被他赫然昭示于巴戎寺中——莲花、四面菩萨像等佛教元素成为巴戎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这里所看到的不再是印度教中所表现出的永无休止的两种力量的争斗与较量,而是佛教中的淡泊、宁静、包容与恒远。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巴戎寺 (Bayon) 建筑形式之复杂与象征意义之强烈,在吴哥经历印度教的多神信仰和佛教之后,成为世界上最神秘与迷人的宗教圣地之一。身为国庙的巴戎寺 (Bayon) 经历多次建筑改变,造成今天所见丛林塔的形式。巴戎寺共分三层,下两层为正方形,外侧廊壁雕刻故事性浮雕;顶层为圆形,树立佛塔。底层浮雕从东门开始顺时针行进,看到的分别是:出征占婆-林迦崇拜-水战--水上生活-赢得胜利-斗鸡和下棋-军队-内战-大鱼吞羊-胜利游行-马戏团-占婆人洗劫吴哥。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巴戎寺的回廊壁画也十分丰富,从王宫征战到市民生活应有尽有。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从外观上看,巴戎寺是一座金字塔形建筑,最高处是一座涂金的圆形宝塔,它建在两层空心的台基之上。按照宗教意识,这表示天上的佛与地上的人得以息息相通。周围建起了48座大小不一的宝塔,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中心宝塔。庙宇的建筑结构相当复杂,经多次重修、改建和增建,现在的建筑事实上是由两座不同时代和造型的寺庙叠加而成的,有人曾把它比作“人用手塑造和雕刻出的一座山峰”。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在巴戎寺,可以看见很多佛塔,而佛塔的顶部四面上每一面都刻有一个微笑的面容,

无论从哪一个方向,从哪一个角度,都会看到这个有着笑容的佛像,人称“四面佛”,

分别代表慈、悲、喜、舍。这就是蜚声世界的“高棉的微笑”。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在阳光的照射下,四面佛脸上的笑容慈悲、安详。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很久以来,塔上雕刻的四个面孔一直被认为是湿婆神像。

法国学者经过多年研究认为,雕刻着四个面孔的灵感来自佛教,而不是印度教,

而且就是根据阇耶跋摩七世的笑容雕刻而成的,他具有神一般的地位,

不管在和平时期,还是在战争年代,他总是面带微笑,目视远方,

注视并护佑着那一方多灾多难的人民,给他们带来信心,带来希望。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在巴戎寺遇到的小僧侣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在巴戎寺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这里是不属于现代的,是永远属于过去的。

就连眼前出现这些年轻的僧侣,也仿佛是来自中世纪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阇耶跋摩七世的死亡加速了吴哥王朝的衰败,因此巴戎寺被誉为是“吴哥文明的最后一道光”。

此后的建筑注定无法超越这一历史时期的建筑艺术巅峰,

高棉,从此走进末落。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吴哥奇迹(三)巴戎寺:远去的文明,永恒的微笑

只有那“微笑”永远停在寂静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