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说到,在西安一共埋葬了73位皇帝,但却只有72座墓。原因就在于我接下来将要介绍的景点——乾陵。
乾陵是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
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
背景:由咸阳向西北方,五十公里的地方有一座石山,史书上称为梁山。一千多年前,武则天逝于八十二岁的那年冬月。半年之后,十万多人花了大力气,才把她从洛阳的上阳宫抬进了这座山中。
远处高高的土堆就是合葬陵了
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驼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
还有2道石碑,东为无字碑
无字碑,也称白碑或通俗的称没字碑,指无字的石碑,为碑刻中的一种很独特的现象。
无字碑的出现多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历史原因,比如因为墓主的好与不好无法言说,
比如最初带有预留性质而最终没有完成,
也可能原先有字,因为一些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变成无字等等。
乾陵的无字碑,给人留下无数联想和思考的空间。
自古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多少人为了留名,费尽心机自己树碑立传。那无处不见的墓志铭,可谓应有尽有。
然而在历史上却有三块无字碑。正因其无字,所以特别引人注目。
除了这一块在陕西的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无字碑外,
第二块无字碑在南京。是南宋权臣、卖国贼秦桧的。
第三碑也在南京,是孙中山先生的。
走近细观却发现,后来人在本来无字的碑上留下了很多人为的印记
西为述圣记碑
述圣记碑高7.5米,宽1.86米,重达89.6吨,由七块巨石组成。
碑的顶部雕刻成庑殿形的屋顶结构,显然是皇权的象征。
碑文由武则天亲自撰写,中宗李显楷书,共8000余字。
内容大致是歌颂高宗李治的文治武功,现仅存1700余字。
时至今日,经千余年风雨剥蚀,现在除一、二、四面尚能见到一些残存的部分,
第三面已渺无一字。
无字碑变成了有字碑,有字碑变成了无字碑,岁月就这样悄然改变着事物最初的摸样。
无头石像之谜
从无字碑继续往上走,有王宾像61尊,但奇怪的是,这些石人像都没有头。
研究人员曾从61尊石人像所穿的服饰中发现,在这些石像当中不仅有游牧民族,还有西域以及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有的乾陵石人群像背后有不少开头写有“故”字,说明他们在石人像未雕刻完成时就已经去世。如西侧的阿史那弥射石人像名字前就带有“故”字。据记载,阿史那弥射是西突厥的首领,曾经被封为骠骑大将军。
对于石人像头部的去处,在民间有许多说法。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时,一个外国使节后代到乾陵来游玩,发现他的祖先在给大唐的皇帝守灵。他们认为有失国格,有辱人格,但又怕若把这些石像打碎会引起当地政府官员的阻拦,所以他想了一个招:每天晚上去到附近的农田里糟蹋庄稼,糟蹋完以后到附近农民家里去说这些石人晚上成精,把所有粮食都糟蹋光了。要保护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人消灭,把他们的头敲碎,他们就不能成精了。当地农民觉得这话说的有道理,就一气之下把石像的脑袋都打碎了。
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看见唐乾陵前立有外国使臣的群像,感到有辱洋人的脸面,于是把石人的头砍掉了。但据历史学家考证,八国联军当时并没有到过乾陵。
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
“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
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
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
很多皇帝的墓都被盗过,但乾陵这座合葬墓至今未被盗过。
1966年至1971年,我国考古学家曾多次对此墓进行勘察,结论是其墓坚固异常,据勘查从墓道口到墓门长631米,宽3.9米,共39层,全用石条填砌,各层石条再用铁栓板固定,并灌注了铁汁,这些情况与文献所载一致,由此完全可以确信此墓确实难以开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