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让孩子钻进坚强乐观这个壳

(2009-05-13 20:02:42)
标签:

汶川地震

一周年

杂谈

分类: 心情故事

    5.12一周年的日子,让人伤感。逝去的生命,破碎的山河,依然触目惊心。虽然生活还在继续,灾后重建如火如荼,但什么也代替不了那些已经失去的。

 

   近期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听到的几乎都是乐观的话语,甚至孩子们也不约而同的给我们“标准答案”。我采访了几位来自灾区,过去一年在北京就读的孩子,这方面感受颇深。有一双笑眼的茜茜今年十一岁,来自阿坝。她的父亲在向外界送灾情报告时被泥石流击中遇难。刚来北京时,她常常趴在被窝里哭,学习上遇到困难了,考试成绩不好了,想妈妈了,她都会哭一场。她说爸爸的死值得,因为他是为别人死的。她最想念的是爸爸歌唱的那么好,好高的音都唱得上去,她喜欢唱歌就是跟爸爸学的。在老师和志愿者的开导下,她慢慢开朗起来,笑容更多了。当我问她这一年是失去的多还是得到的多,她一开口就说得到的多。我又问她得到的能不能替代失去爸爸?她哭了,使劲地摇了摇头。

 

     

    圆圆脸的丽萍已经上高三了。她幼年丧父,母亲在地震中死去。丽萍最内疚的是地震前一天是母亲节,自己却连一声母亲节快乐也没跟妈妈说。妈妈没接受过完整的教育,总嘱咐女儿别像她一样。为了孩子上学,她生前打好几份工。在北京丽萍去过一次清华大学参观。“好漂亮的大学啊,我想都不敢想到那里读书。”丽萍的愿望是考上大学,以后找份好工作,照顾好妹妹和同母异父的弟弟,俨然是小家长的样子,有主意。

 

    但是在心理专家给茜茜与丽萍做的沙盘测试中发现,她们俩摆的房子都是背冲着自己的,暗示了她们其实不敢正视亲人去世的事实。专家告诉我,这些受到社会强烈关注的孩子会在感恩的同时,有意无意的迎合外界对他们的期待,比如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摆出乐观坚强,从阴影中走出来的样子。而我们这些外人也真会认为我们的爱与帮助已经完成了使命,产生一种幻觉“看,这些孩子没事了。”而实际上,大灾之后孩子们的心理会有各自不同、经历反复的过程。让他们更自然地表达各种情绪,不仅是真实的,更有助于长期的心理健康。所以,我们大人不要用“你真勇敢坚强”这样的概念给孩子套上一个壳,应该告诉孩子难过、脆弱其实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自然反应。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让我们给孩子的心理减负,他们需要的是我们长期的帮助而不是来满足社会的某种概念或口号。

 

                                                         ——以上内容摘自杨澜的BLOG

      

      

      最近看到某些报纸上关于地震一周年的很好很和谐的标题,什么“哭过笑过,就当地震没发生过”,什么“XX男孩眼里只有阳光”,光是标题就可以让我想见里面的内容,让人厌烦。媒体应该做的是真正深入去关注和了解在地震中受到伤害的孩子们内心真实的情绪和想法,而不是硬要做一个模型,把他们硬塞进去,然后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这样对待孩子是不公平而且不负责任的,也违背了灾后对孩童进行心理救援的初衷。

     人应该是真实的,为了生存,成年人带着面具,可孩子们,在最真实的生离死别的中别再让他们带上虚伪的面具,我们在这场大地震中会伤心难过、会感到脆弱,我们尚且都如此,更何况那些失去亲人或受到伤害的孩子呢,我们不是他们,没有经历他们的伤痛,就没有权利为他们做代言,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去认真倾听和关注他们每一刻最真实的情绪,而不总是要试图去排挤或转移它们,让孩子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毫无负担的说真话,做实事,不掩饰,这才是我们关心他们的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