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阔别15年,一部《梅兰芳》,让我们再次看到了陈凯歌梨园佳话的华丽回归。也许,一再有意地将《梅兰芳》与15年前创造了世纪经典的《霸王别姬》一较高下是不公平的,毕竟,《梅兰芳》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历史,一个人的生活,不能完全象虚构故事那般天马星空的想象,矛盾冲突的激烈。印象中,拍摄人物传记出彩的电影少之又少,而在中国,拍摄传记更是难上加难,要考虑的因素实在太多,争议在所难免,但通过一部《梅兰芳》,陈导还是展示了自己的才气和自信。
电影前段无疑最出彩的,梅兰芳和十三燕的对垒,把两代京剧大师的性格刻画得荡气回肠,十三燕的那一句,“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将老一辈京剧大师的“爷们劲”表露无遗,那封大伯为梅兰芳留下的一封书信成为全片最重要的一条线索,伶人地位的低下、境遇的悲惨、对梅兰芳的期望混杂在这封书信中,梅兰芳一生信念,由此萌芽,一幕“戏如人生”的故事似乎随着年轻时的梅兰芳在舞台上媚态横生,灵气逼人蓄势而发。

而让人有点点失望的是,后来的故事编排却差强人意,颇有些虎头蛇尾的味道,之前被炒作的最厉害的噱头就是首次将梅兰芳和孟小冬的一段不为人知的恋情搬上荧幕,现在看来,并没有多大意义,除了运用点煽情桥段,两人的情感表现似乎也仅停留在外在的眉来眼去,并未有多少情感共鸣,就算分开了,也不怎么让人伤感。

插句题外话,查看历史得知,孟小冬最终也确实如电影里演的那样,与梅兰芳黯然分手,高傲的她更发下誓愿,再嫁就要嫁个比梅兰芳更好的人物。孟小冬多少算是实践了自己的心愿:她的第二个男人是杜月笙,但似乎孟小冬也并不怎么幸福,晚年冷冷清清地死在了台湾。
电影上档之前铺天盖地的对黎明的质疑,有点残忍,但看完电影,终于有点理解了。黎明在这部电影里出现最多的表情就是“无表情”,有点木讷和呆板,好象之前在电视里看他接受采访,面对观众质疑的时候,说自己是内心跟梅兰芳对话的,甚至有点无奈的说,“如果观众只看外在的话,那我也没办法,”也许,他真的是尽力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但看了之后我也只能无奈的说,如果他真是希望通过气质和神韵来说话,来表演,而不是通过肢体,那他选错了路子,因他身上没有这种气质。

相比之下,邱如白的扮演者孙红雷可谓盖过了一切风头,邱如白的狂热、艺术至上、以及对梅兰芳的介乎亲情、爱情、友情三者之间的情愫都被他拿捏的很到位,看完电影后我甚至在想,如果电影不是着力去表现梅兰芳,而是将重心放在邱如白身上,透过邱如白的视角和内心去展现其一生,侧面表现梅兰芳,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梅兰芳》注定无法成为经典,后半段故事结构的分散、主角选用的失策等等原因让电影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大为损减,但能制造这样一个机会,吸引无数老少走进现代影院,欣赏国粹的唱练坐打,感受一代艺术大师风采,体会梨园的内涵和文化,本身就足以让人拍手叫好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