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是谁第一个将女子比作花,实在是太贴切不过了。喜欢那句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更喜欢这本书的书名——“人生若只如初见”。
我相信真正充满才情和诗意的女子一定会有灵魂的相通,经过漫长的岁月依可以进行心灵的对话.所以当班婕妤,杨玉环,卓文君,薛涛,李清照……这些美艳如花的女子们在安意如笔下,依次浓艳出场,风情万种,演绎人生最华美的篇章时,我并不感到意外.可当我看完《人生若只如初见》,元旦节收到梦溪寄来的礼物——安意如的另一部作品《思无邪》,看到作者介绍一栏那一张有些稚嫩的脸孔,不禁错愕,原来她还只是个84年出生的女孩。
一个24岁的女孩,不知道她是否爱过,因她对诗歌和感情的体会之深,远不是这个年龄的人所能够达到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她心中所蕴藏的诗句,够她写这么多爱情故事而仍能信手拈来,本身就值得人羡慕.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不象很多人用非常严肃的面孔,用解剖的方式来分析诗歌,而用一种非常疼惜的心境去写它们.
不去束缚,让你自由,这便是她给诗歌的温柔。
在我们年幼时,就是以非常轻松自在的方式来接触诗歌的。我还记得大学里上的一堂古代文学课,老师讲《诗经》里的一篇文章,讲着讲着,便学着古人拍案,激情歌唱.这样的场景我为什么会记得那么久,因我看到了《诗经》最初的样子----先民的歌唱。用最朴素的文字,最原始的方式表达最纯真,最美好的愿望。后人强加其身上的一些附会意义,在我看来都是画蛇添足,有时还十分狼狈可笑.
作者有怎样的经历和思想,所以会写出这样的诗句.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心底喜欢它们,终有一天我们会互相明白彼此,这就够了.也许,某个瞬间我们会被其中的某句诗词击中,或黯然神伤,或春光明媚……
此时,时光爱恨都已经模糊,那些正值花样年华的女子就近在眼前,着了艳妆,安静地等在那里,等着意中人的蓦然回首,青眼相加,古往今来,多少女子在在重复着同样的故事,这是轮回,也是宿命.武媚娘是这样,陈阿娇是这样,杨玉环这样,班婕妤这样,她们都只是寻常女子,倾国倾城,终究要倾的,也不过是一个人.
倾了又怎样,本以为可以和意中人相随千里,终究她们还是绝尘而去,只留下水中倒影,花径幽香.
还好,有这些静默着的明艳的诗词,证明她们曾来过.当情爱在这个城市沦为快餐食品时,的确需要有这样的夜晚,让心沉静下来,将我们追逐的脚步慢下来,静静聆听这些古老明丽的诗词,隔了千百年的岁月溯流回望,那些才子佳人,依旧在水一方,浅笑旖旎,衣袂飞扬……
本文参加了阅读博客大赛 如觉精彩请
多谢支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