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太阳照常升起>后,终于又有一个理由,让我再次走进电影院了,想起之前看过的所谓的大片,因为喜欢冯小刚而去看的<夜宴>,因为抱着好奇的心理去看的<黄金甲>让我巨大的失望,(准确地说,<黄金甲>没有让我失望,因为之前我就并没抱希望).我已经不对所谓的大片不抱太大期待,但因为陈可辛,因为刘德华,因为金城武,因为徐静蕾,这所有的喜欢叠加在一起,让我无法拒绝.
两小时后,当我从电影院走出来,有种非一般的感动,我已经记不的有好久没有看过这样一部靠谱的国内大片了.
这是一部十足的男人戏,却让我看的心潮澎湃.千军万马的嘶杀场面,血腥但真实震撼.可贵的是,这些打斗场面不象以前的一些大片,只会玩形式,玩花哨,讲排场,却没有什么内容在里面.或者说,以前的一些大片是重形式而轻内容,而<投名状>从头到尾能让人欣喜地看到,内容终于回归到大片里了,形式终于重新是为内容服务了.
在轰轰烈烈的嘶杀里,留给我们的不再单纯只是视听上的冲击,心灵的虚空.
人性的挣扎和复杂总是贯穿整部影片始终的.
从故事上,《投名状》有点像《水浒》,讲的是承诺和信义,投名状就是盟约,不求同生,但求同死.
三兄弟当初当匪时,被抢回的粮食又被朝廷抢回,身为大哥,又曾是朝廷将领的庞青云提议加入清兵时,二哥赵二虎说了一句话,"当匪,我们要当最大的."要当最大的匪那就加入清兵,当时听到这句话,心理嘀咕了一下,看似矛盾的一句话,原来是跨越时代,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影片带给我的第一次内心冲击是在攻打苏州城时,二哥赵二虎孤身入城,劝降了城内太平守军,并承诺不屠城,不戮俘.但为粮食紧张,救了苏州城内官兵和百姓就救不了自己的弟兄,于是庞青云下令将手无寸铁的降兵全部射杀,那里面有着当初跟他们一起为匪的兄弟.庞青云的一句"兵不厌诈"让赵二虎才真正看清了庞青云的用心。"我只知道背信弃义就是畜生."无论二虎怎么喊,却依然改变不了农民军被射杀的命运.
也许一切就像二虎在片中所说的那样:“做坏人要杀人,但我没想到做好人也要杀人。”
杀与被杀的人眼睛里面都有泪。
而最后二虎被大哥设计,以为大哥有难而被困,乱箭穿心,到死都心系大哥的安危,不知杀自己的真正为何人.
不知却比知更具悲剧意味.
我不愿把剧中李连杰饰演的大哥庞青云看做一个反派人物,在那个纷乱的年代,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没有人说清,也没有一个是非标准.只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那个年代复杂的政治关系也是难以想象的.只能说,为了坚定走自己的路,他选择背弃了兄弟情.
而影片的后半段也几乎把所有的笔墨都花在了三兄弟的关系上,最终不管如何挣扎,三兄弟的情谊内力和外力的作用下土崩瓦解,但也用另一种形式实现了"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的投名状约定.
几位主演在这部戏里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说实话,真没料到刘德华和金城武在这部戏里会演的如此之好,特别是刘德华在戏楼里看戏的那场,戏里唱的也是三兄弟的情义,台下兄弟三人却互相残杀,戏里戏外的强烈反差,刘德华当时一刹那五味杂成,欲哭无泪的表情,让人为之动容.
陈可辛导演起这种感情戏自然是驾轻就熟,人生如戏,交叉呼应,让这部戏的艺术性又得以提升,可谓商业和文艺并重.也许,这部戏将成为今年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而另一位主演金城武饰演的三弟是从最初的单纯和立场不坚定,到最后的复仇的决裂,纯真一步步被残酷的现实磨灭,表演上也很有层次感.
相比,徐静蕾的表现比较一般,对故事和整个发展并没有起多大作用.虽然我一直比较喜欢她,但客观来说,她在演技上确实值得进一步提高,总觉得她的台词功底并不是很好,不能通过台词的语气轻重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感情.
影片最后又回忆起当初三人结义时的悲壮情景,这是很多类似影片的惯常结尾,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别人看,当初投名状的豪迈誓词,谁会想到,竟已注定是一场翻云覆雨的生死悲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