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秘古格王朝(上)

(2006-08-25 08:49:13)
分类: 散文

探秘古格王朝(上)探秘古格王朝

   王朝背影

西藏腹心地区有一条蜿蜒的河流,名曰象泉河。这条源于岗仁波齐峰(当地人称为“神灵之山”),汇入印度洋和阿拉伯海的河流,因泉口酷似大象而与马泉河、狮泉河、孔雀河闻名中外。香孜、香巴、东嘎、皮央、达巴、玛那、曲龙等遗址傍河而建,若不是身临其境,谁能想到这条其貌不扬的小河曾经见证过象雄、古格等王朝的兴衰成败,至今已静静流淌了二亿二千多万年?

寺庙、佛塔、土墙、窑洞、碉堡、粮仓,钩连着一座文明而古老的城池;金佛、银眼、壁画,铸造了一个辉煌而奢华的王朝。透过那气势宏伟的壁画、丰满动感的女性人物,我仿佛寻觅到一个古格的背影——一个曾经拥有十万臣民的王朝背影。

据说,最早对这座古城遗址进行考察的是一位外国人。1912年,一位名叫麦克沃斯·杨的英国人从印度沿象泉河溯水而上长途跋涉来到了古格。

这位英国旅行家因商务赶赴噶大克,却受作家霍斯坦委托,在扎布让一带探查起耶稣传教团曾留下的遗迹。

“城市遭到严重破坏,仅剩下一些矮小的圆形土窑,周围遍布曾经耕作过的梯田,但此时业已荒废。在靠近山顶的地方有宗本的家——一座由一个喇嘛守护的庙宇——和构成扎布让全部人口的4户人家。”麦克沃斯·杨达到扎布让后,在城中仍可进出的房屋里,并未发现任何有关教堂和古老传教的痕迹。在拜访仅存的4户居民后,麦克沃斯·杨既没有见到任何耶稣教徒惯用的传统,也没有探听到有关历代古格王皈依基督教的传闻,唯一的收获就是在宗本住的寺庙边发现一排白色的架构,其中一根位于其它架构之上,高约10至12米。麦克沃斯·杨发现这根类似十字架的架构后,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它称之为“风化了的木头十字架”。

麦克沃斯·杨回国后,将所见的一切如实告诉了霍斯坦。不想,霍斯坦和其他西方作家却对这个“风化了的木头十字架”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它当作古格王命人安放在教堂顶上的那只十字架。以至在此后的20多年岁月里,许多人将这只十字架视为安德拉德(印度传教士)在古格遗留下的唯一物品。

相对霍斯坦的委托而言,麦克沃斯·杨此行可谓一无所获。然而,正是这次艰苦的旅行,却使麦克沃斯·杨这个名字与古格紧密联在了一起。

“这或许是一个巨大的城市或者古堡的遗址。”后人在麦克沃斯·杨的旅行笔记中发现了这样一段文字。而正是这段看似平淡的文字,使无数探险家、旅行者、摄影家和艺术家们竞相奔走,相继背起行囊踏上古格探奇访幽的漫漫旅途。

1985年,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文物普查工作,西藏自治区文管会专门组建了一支文物考察队,对古格遗址进行全面考察。

在随后的一段日子里,考古专家们通过实地测量、统计、挖掘、清理……逐渐勾画出一幅古格蓝图:房屋遗迹445间,窑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条,各类佛塔28座,洞葬1处,武器库1座,石锅库1座,大小粮仓11座,供佛洞窟1座,壁葬1处……以及数不胜数的金银佛像,气势宏伟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随后,国家文物局将这座总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的遗址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地之一,并专门成立了阿里地区文物抢救办公室,委派考古专家对古格文物进行抢修。

在古格遗址中,有一处极为隐秘的洞窟。洞窟外狭内窄,洞口据地面高约2米,十分狭小,仅能容一人猫身穿行。洞内十分宽阔,深几十米,堆满无头干尸。据看守古格遗址的藏族老人旺堆讲,洞窟的尽头是喇嘛,紧挨着的是儿童,其次是妇女和男人;现在看到的这个洞窟是后来挖开的,更多的干尸洞尚在地下没有挖开,怕惊动地下的亡灵。

盛夏季节,在离洞口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一股熏人的恶臭。据说,这座干尸洞正是一夜之间消失的古格王朝最好的见证。干尸没有一具是完整的,层层堆放,场面蔚为悲壮。

那是怎样的一场杀戮?一个曾经拥有十万臣民的王朝为何会在一夜之间突然消失?

 

喇嘛起义

1630年,印度传教士安德拉德逃离了古格王国。这位聪明的葡萄人,可能已经察觉到这座皇城内所暗藏的杀机,因此趁事端尚未发生,溜之大吉。在此之前,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件中这样写道:“这里地方很大,但都是些草木不生的山地。这里几乎没有树木,不但没有果树,连烧火用的木柴都没有。当然也不会有蔬菜,只有一点大麦和小麦,但颗粒都很小。”显然,安德拉德早就有了离开古格的决心,否则他也不会在教堂还没有落成前临阵脱逃。

就在安德拉德走后不久,古格国王就得了重病,无法理会朝政,日复一日,古格王宫逐渐陷入一片混乱。

在此之前,古格国王一度颁布皇令迫使所有古格喇嘛还俗。从1628年至1629年的两年时间里,先后有6000个喇嘛被剥夺了生存权利。古格王做梦也没有料到,这6000个被迫还俗的喇嘛,后来却成为推翻古格王国的中坚力量。

古格王重病后不久,由六千喇嘛组成的僧侣贵族集团借机在古格境内发动了一次武装暴动。

暴动最早从古格边地开始,逐步向都城扎布让推进,由贵族僧侣领导,参与者包括佛教僧人、军官以及许多群众,一开始就非常激烈。

由于佛教在古格胜传了几百年,信徒遍布,加上起义军在占村夺镇过程中,却从不抢夺财务,暴动得到了古格各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队伍不断壮大。很快,起义军就将古格城堡团团包围。

此时,身患重病的古格王表现出惊人的镇定,挣扎着从病床上站起来,谋划临阵应敌之策。他将都城的所有百姓编制成队,修筑高墙,准备石块,恪守城门。

起义军连连攻城,却屡屡不能破城而入,而且伤亡十分惨重。一时之间,战争陷入了僵局。

就在这个时候,古格同宗的拉达克王室成员与古格王的弟弟相勾结,率领拉达克军队乘虚而入。

拉达克军队刚开始投入攻陷古格都城战斗的时候,也久攻不下;后来,善于用计谋的拉达克人就生出了一条毒计。

在对古格都城围而不攻的情况下,拉达克人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俘虏了大量的古格臣民。然而,他们并没有当场杀掉俘虏,而是将俘虏驱赶到前沿阵地,修筑一道自上而下的大石墙,以作破城之用。

歹毒拉达克军队以古格臣民作“盾牌”,逐渐向都城推进。时值盛夏,烈日当头,拉达克人为了尽快破城,置俘虏的劳役之苦而不顾,挥动皮鞭肆意抽打,甚至任由因不堪劳累而悲惨死去的俘虏暴晒在烈日之下,发臭变烂。

站在城楼上的古格王目睹惨状,伤心而泣,陷入两难的境地。而在此时,古格都城内也开始出现了主战和主和两派,他们各持己见,相持不下。随后,拉达克人又设下了一个圈套:只要古格王能走出古格城堡投诚,拉达克就立即退兵,并且保证古格国王及其家人的安全。

善良的古格王不忍见到更多的古格臣民枉死,牵骡缓步走出了古格城堡。不料,古格王一出城门,拉达克人就变卦了,他们一拥而上,将古格王抓了起来。

抓住国王后,拉达克军又联手贵族起义军对群龙无首的古格都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不到半日,拉达克军队就破城而入。破城后,拉达克军队就在都城里展开了疯狂的屠城运动。

他们不分男女老少,王族平民,见人就杀,一场血腥的杀戮由此拉开了序幕。由于拉达克人割下的头颅不计其数,他们就将古格臣民的尸首抛向山崖和山洞里,任其腐烂。后来,人们将堆满尸首的山洞称为“干尸洞”。

然而,据史料记载,被拉达克人屠杀的古格人虽然数目庞大,却远没有达到十万之众。那么,剩余的古格人又去了哪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