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悲情皇家的“花样美男”④

标签:
兰陵王杂谈 |
分类: 流水账 |
http://imgcache.qq.com/ac/b.gif
http://imgcache.qq.com/ac/b.gif
四、演绎的传奇
究其兰陵王的一生,谈不上波澜壮阔,也算不得精彩传奇。史书上仅以四百多字的传记,略述他的生平。千百年后,当我们想竭力了解他时,却发现他的历史面貌如此模糊,只能在与同时代的人物对照中,隐性发掘他的事迹。如今,在河北磁县城南5公里的刘庄村东,还可以看到他的墓碑,上有“齐故假黄钺太师太尉公兰陵忠武王碑” 篆书字样。在浩瀚的历史星河中,他也就是以这么一个干巴巴的官方身份夹在厚厚的史册中。有趣的是,在民间的记忆中,兰陵王的形象却是出奇的鲜活。 其中传说最多的就是这位英俊的王子因为太过俊美,所以每次冲锋陷阵时,都会带上一副铮狞的铁面具。这个传说固然生动,可在正史中找不到足够的证据。如果他真和北宋时被称作“狄天使”的狄青将军一样,“临敌被发、带铜面具”,有如此出采的将军风姿,严谨而细心的史官是不会不做记录的。譬如《北齐书》里就曾记载,在兰陵王的祖父高欢时代,敌方的将军蔡佑穿了一套新式的“明光铁铠”(其式样可参看高洋墓里的持盾陶俑)而被称作“铁猛兽”的动人细节。 北齐王朝虽然短命,六个皇帝也多是荒淫无度,可个个都是流行文化的高手,“尤好歌舞”。这一方面与民族性情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夜夜笙歌,娱乐至上的心态有关,从而造就出极度繁荣的娱乐文化,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俳优戏了。当时的俳优不但能合歌舞,而且可以表演故事,已经有了戏曲的雏形。根据合理的猜想,《兰陵王入阵曲》后被俳优改编成皇室舞蹈时,肯定是煞费苦心。按照当时后宫造一条珍珠裙,也要“所费巨万”的豪奢之风,排演这样一出“主旋律”的大戏,自然也是精益求精。戏中兰陵王的扮相,是“衣紫、腰金、执鞭”,可见装饰之华丽。 同样流淌着鲜卑族血液的唐朝,后来完全继承了北齐的俳优文化。其中,以创立教坊的唐玄宗最为痴迷,贡献也最为突出。《旧唐书"音乐志》称:“歌舞戏有《大面》、《钵头》、《踏谣娘》、《窟垒子》等戏,玄宗以其非正声,置教坊于禁中以处之。”也就是说,这些多是缘自北齐的歌舞戏,“戏弄”的娱乐色彩太重,无法当作正统的雅乐、宴乐、法乐等“正声”,可唐玄宗又是喜欢不得了,那就干脆设个教坊,专心用来表演散乐百戏。 在艳丽的脂粉香气中,被彻底娱乐化的《兰陵王入阵曲》也渐渐褪去武曲的本色,渐变为“软舞”。到了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用越调演唱时,分三段,二十四拍,毛开在《樵隐笔录》里说“至末段,声犹激越”,还有“遗声”可寻。而大石调演唱的《兰陵王慢》,则分前后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鸡漫志》的说法,已经“殊非旧曲”,早与悲壮激烈的战场节奏无关了。 值得一提的是,公元1992年,时值《兰陵王入阵曲》诞生1428周年,日本雅乐团访问磁县,到兰陵王墓地参拜、供奉演出了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除却穆重的音乐和精美的服饰外,最吸引人的便是那张头顶饰有辟邪神兽,高鼻深目,表情凶狠的华丽面具了。 当然,这一切可能都与兰陵王无关。可善良的人们,还是情愿相信这位悲情的英俊王子,曾经就是戴着这样华丽的面具冲锋陷阵的。 因为相信这样的传奇,历史就会多点感人的温暖,少些寒心的黯然。 |
前一篇:情缘虽到头.寸心灰未休
后一篇:兰陵王—悲情皇家的“花样美男”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