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中华古典诗文之三〇九(图)

标签:
365中华古典诗文文化历史刘眘虚 |
鉴赏:中华古典诗文之三〇九(图)
阙题
作者: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清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解】
①阙题:即缺题。因诗题丢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②道由句:指山路在白云尽处,也即在尘境之外。道:道路。由:因为。春:春意,即诗中所说的花柳。
③闲门:指门前清净,环境清幽,俗客不至的门。
④深柳:即茂密的柳树。
⑤幽映:指“深柳”在阳光映照下的浓荫。
【赏析】
殷璠评论刘眘虚的时候说:“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河岳英灵集》)的确如此。首先,诗人为我们描绘的是一个清幽的去处,而其所表现的情致则是甚为清远。这是一个超凡绝尘的所在,它在白云的尽头,有美好的春色伴着的清清的溪水流过。时常落入溪流之中的落花随同流水散发出幽幽的花香。就在这山的深处,有一个面对山路的书屋,白天人就在这样的绿树掩映、清辉播撒的地方读书。环境极其清幽美好。从诗的语意看来,。
再就是它的“思苦语奇”。前四句似在不经意地描写路途的景象,而读后细思则不难发现,正是这看似不经意的描写,使这里给我们以桃花源般的感觉,烘托出了“读书堂”的清幽美好和高雅,突出了它的超凡绝尘。后面的四句诗看似白描,却也写出了主人的志趣的高雅,生活的闲适,给人以“禅意”的感觉,读至此,我们终于明白,原来诗人要表现的是对主人暮春山中隐居读书生活的赞赏之情啊!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作者介绍】
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江东人。8岁能属文,上书,召见,拜童子郎。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唐才子传》作“开元十一年徐徵榜进士”。据徐松《登科记考》,徐徵是开元二十一年状元,则“开元十一年”当为“开元二十一年”之误),调洛阳尉,迁夏县令。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刘眘虚是盛唐著名诗人之一。郑处晦《明皇杂录》把他和王昌龄、常建、李白、杜甫等人并列,说是“虽有文章盛名,皆流落不偶”(《唐诗纪事》引)。严羽也把他与沈宋、初唐四杰、陈子昂、王维、韦应物并举,称之为“大名家”(《沧浪诗话·考证》)。殷璠撰《河岳英灵集》,别择精严,而选录其诗多至11首,说他“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他和孟浩然交谊甚深,有《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孟去世后,又有《寄江滔求孟六遗文》,词意垦挚。其诗题材、体制以及意境也与孟颇近似,而清微淡远之中,有幽深拗峭之趣,则又于孟之外自辟蹊径。《阙题》“道由白云尽”一首,最能代表这种风格。
《全唐诗》收其诗15首,除去其中窜入的他人作品,基本上就是《河岳英灵集》所录存者。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