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逝去的儒福里观音院过街楼(图)

俞金山老师的油画作品《儒福里过街楼》
1998年4月24日,《生活时报》刊载了记者张宏江采写的一则短消息,题目是“北京最后古过街楼拆除”。报道说:“北京唯一存留下来的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儒福里过街楼,8月23日上午九点三十分被拆除。当记者闻讯赶到时,过街楼已被拆成一片废墟……”

其实,早在1997年8月22日,《北京晚报》就以“本市仅存的过街楼”为题,介绍了儒福里过街楼在北京古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原因是当时该过街楼已经划入了菜市口大街扩建范围,广大市民都希望能够把这座北京城区仅存的古过街楼留下,遗憾的是,仅仅过了八个月,我们就看到了本文开头的那则报道。


儒福里过街楼,位于原宣武区(今属西城区)东南部宣南文化带上,具体位置在菜市口以南今健宫医院西门北隅。儒福里过街楼也叫观音院过街楼,实际上称观音院过街楼更准确,因为这座过街楼下面就是一所寺院,即观音院。观音院分东西两院,过街楼横跨于上,将观音东院与观音西院连接起来,过街楼下形成一个砖拱门洞,向南穿过门洞就是儒福里。查阅1950年的《北京市街道详图》可以看到,观音院周边,曾有五条胡同在这里汇合。东边偏北是珠巢街(今珠朝街)西口,正北是官菜园上街,西边偏北是小川淀胡同东口,南面偏西是自新路,正南就是儒福里。1999年,菜市口大街扩建完成后,上述过街楼、官菜园上街以及附近多条胡同均淹没在大道通衢中不复存在。


上图为改造完成的菜市口大街
儒福里过街楼及楼下观音院,曾被公布为宣武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街楼建筑上层为悬山式灰砖砌筑的拱券,高约3.5米,面宽约3间,四檩进深约5米,灰筒瓦层面,过陡脊,柱间为方格窗;下层为砖拱门洞,下扇为条石。南北券顶均砌圈花檐,檐上有匾额,南面书“觉岸”,北面书“金绳”,为清朝道光十年(1831年)四月所刻。有人认为,这里曾是通往京城最早监狱——京师模范监狱的必经之地,押送犯人的时候,“金绳”迎面而来,意味着法律准绳的神圣,穿过过街楼走自新路赴监狱改造,而刑满释放回到这里时,迎面看到的则是“觉岸”,解释为回头是岸。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意会和巧合。道光十年的时候,儒福里以南还没有监狱。京师模范监狱于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才动工兴建,1912年11月10日投入使用时,已经是民国了。自新路则是民国八年(1919年)为改善监狱通往城里的路况组织犯人修建的,当时命名为“自新路”。而过街楼上的“金绳”、“觉岸”实际上是佛教用语。“金绳”出自《法华经》,说通往理想国——离垢国的道路以金制绳索为界,“觉岸”就比较常见了,指由迷惘到觉悟的彼岸。李白《春日归山寄孟浩然》一诗中有“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津”的句子,禅意十足。


不过,儒福里观音院过街楼的确经历过非凡的岁月。向北过原官菜园上街、丞相胡同就是菜市口,至铁门胡同一线,曾经是明清处决罪犯的法场,文天祥、袁崇焕、谭嗣同等等都是在这里被开刀问斩的;向南则是清末民初建成关押犯人的监狱;早年间观音东院还曾经用作停灵之所;相邻的官菜园上街,有史料记载是官家的菜园,然而只有上街并无下街,因此《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关于这里曾有尚姓人经营的棺材铺、称“棺材(院)尚家”的记载更令人信服,后来的地名很可能是北京话谐音讹成的。故而,民间传说儒福里过街楼是“阴阳界”,观音院是祭拜祈福之所。民国时,著名报人邵飘萍曾在观音院办过《京报》报馆;新中国成立后,观音西院于1952年辟为北京自新路小学,东院于次年兴建北京建筑工人医院(今健宫医院)。






最后说下儒福里。此地清代曾叫大猪营,民国初期通县电话局局长王席儒在此地建寓所称“如福里”,革命老人董必武曾受王席儒掩护,遂书“儒福里”为赠,王席儒便将“儒福里”三字刻于巷西门洞之上。1965年北京整顿胡同名称,正式命名为儒福里。如今,儒福里故地在北京城市改造中建成了儒福里小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