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图:民国时期也有社会慈善救助站(图)

(2016-08-02 06:13:35)
标签:

365

图片

文化

历史

民国慈善救助

读图:民国时期也有社会慈善救助站(图)
读图:民国时期也有社会慈善救助站(图)
题记: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伴随新政权诞生,政治与经济制度的转变,慈善组织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民国时期是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一个转型时期。此时,西方近代慈善理念传入,使这一时期既延续了传统慈善事业的运作方式又注入了新的、近代化的救助机制。慈善组织作为社会的公益组织,凭借其社会救济的功能,对转型时期动荡不安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读图:民国时期也有社会慈善救助站(图)

读图:民国时期也有社会慈善救助站(图)

读图:民国时期也有社会慈善救助站(图)

读图:民国时期也有社会慈善救助站(图)

读图:民国时期也有社会慈善救助站(图)

读图:民国时期也有社会慈善救助站(图)

读图:民国时期也有社会慈善救助站(图)

读图:民国时期也有社会慈善救助站(图)

读图:民国时期也有社会慈善救助站(图)

读图:民国时期也有社会慈善救助站(图)

读图:民国时期也有社会慈善救助站(图)

读图:民国时期也有社会慈善救助站(图)

读图:民国时期也有社会慈善救助站(图)

读图:民国时期也有社会慈善救助站(图)

    民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大批新型的救济团体,积极的、注重被救济者长远发展而不仅仅是短期生存的救济方式被时人关注。这些新的变化使这一时期的慈善救助由传统的私人乐善好施发展到全社会关注的社会公益事业。民国时期,对流动人口的救助在方式上不仅表现为传统的发放赈款赈粮,搭建棚户,建立收容所,资助遣返等等遇灾治标,临灾救急的消极救济方式,而且还表现为立足于被救济者以及社会长远发展的积极救济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