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九十(图)

(2016-03-09 01:41:07)
标签:

365

宣州谢眺楼饯别

李白

文化

中华古诗文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九十(图)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九十(图)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九十(图)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九十(图)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李白一生活动主要在唐朝中期的玄宗、肃宗时代。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爆发了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大战乱——安史之乱。这场战乱长途八年,到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才算最后平息。战乱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摧残,广大人民惨遭浩劫。从此以后,唐朝就开始走向衰落,封建中央集权日益削弱,藩镇割据势力相对强大,战乱不断。李白一生正处在这个由进入全盛到急剧衰落的历史时期。他是这个时期许多重大事件的目击者和见证人,也是这个时代的卓越歌手。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九十(图)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九十(图)

[注释]
    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
    谢眺楼:又称谢公楼,也称北楼。即谢眺北楼,南齐著名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在宣城北陵阳山顶,为宣城名胜。
    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校书叔,指李白的叔叔监察御使李华。
    云:指写作这首诗(即云云)。
    秋雁:喻李云。 
    蓬莱文章:传说中的海中神山,藏有仙府中难得的典籍。东汉朝庭的藏书处东观因藏书丰富,被称为“道家蓬莱山”。这里指李云供职的秘书省。
    建安骨:建安为汉献帝年号,当时曹操父子及孔融、陈琳、王粲、徐、阮王禹、应、刘桢等建安七子的诗文刚劲雄健、慷慨悲凉,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建安风骨”。
    中间小谢:指诗人谢眺。因谢眺时代在后,谢灵运在前,后人为区分称“小谢”和“大谢”。
    逸兴:奔逸之兴。
    清发:诗歌风格清新秀发。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九十(图)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九十(图)

[译诗、诗意] 
    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  
    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高楼。   
    你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我好比谢朓,诗歌亦清发隽秀。   
    我俩都怀逸兴豪情,壮志凌云,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   
    抽刀吹断江水,江水更猛奔流,想要举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   
    人生在世,不能活得称心如意,不如明朝散发,驾舟江湖漂流。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九十(图)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九十(图) 
[赏析]
    首段开头已表达了李白对生活不如意发出浩叹,也融铸了他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心烦意乱,忧愤郁悒。不妨说:这是李白对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种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痛处。即表现在「昨日之日」到「今日之日」上。而首段之「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曰「乱我心」,又言「多烦忧」都极生动地表现出李白的心绪之乱。 
  三、四句忽作转折;描写面对着澄明的秋色,遥望着万里长风吹送着鸿雁,这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李白满腔豪情酣饮高楼。这两句展现在我们面前,就像一幅画,显现出他那豪迈阔大的胸襟,一望无际似的。由李白本身就可了解他素怀远大的抱负,但因长期被黑暗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无时无刻都向往着广大的空间可以自由地驰骋。看见「长风万里送秋雁」之景,感到精神为之一爽,心情舒畅,「酣饮高楼」的兴致也就油然而生了,在我认为,也有一点藉酒消愁的意味吧!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九十(图)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九十(图)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九十(图)

  下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别写主客两人,这首诗是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李云之作,唐人多以蓬莱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校书郎,故以「蓬莱文章」借此李云的文章。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李白极力推崇的小谢(谢朓)比拟自己的诗清新峻秀,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呼应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后两句说明了彼此怀有风起云飞的壮志,想登上青天去把明月揽收。前面秋空,后却「明月」可见后者不是实景。「欲上」是诗人酒酣兴发的豪语。豪放天真,正是李白的性格。这两句展现了彷佛现实中的黑暗一扫而光,心头的烦忧已丢到九霄云外,把前面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到最高潮。 
  然而李白虽是如此想,但身体仍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中,故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表现在11、12句上。不尽的河水就像无穷的烦忧,为了排除忧愁,引发了抽刀断水的意念,显示李白力图摆脱精神的苦闷。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九十(图)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九十(图)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九十(图)

  最后结论消极,甚至逃避现实,因他总陷在「不如意」的苦闷中,终究爆发出要和现实世界决裂的吶喊。
  这整首诗表现他那愤激的呼声代表多少不能一展鸿图的志士抗议不平。忧愤苦闷中带有自然豪迈雄放的气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