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365贡院鲤鱼胡同历史文化杂谈 |
京城访古:紧邻贡院的鲤鱼胡同(图)
鲤鱼胡同,呈南北走向,北接东观音寺胡同(今建国门内大街),南抵东裱褙胡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鲤鱼胡同长约120米,宽约8米。东来顺集团在胡同中间东侧有一处房产,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了一家“东来顺建国门店”,为三进大四合院,后来拆了电线杆子、变压器和鲤鱼胡同公共厕所,盖了一栋二层小楼,东来顺这家店当时很有名。鲤鱼胡同北口正对着明清贡院的大门。贡院是明清两代的中央级考场,南院坐北朝南,大门五楹,人称“龙门”,大门还有“内龙门”、“第三龙门”。这三座龙门在同一条中轴线上,隔街与路南的一条小胡同相对。科举考试成功被喻为“鲤鱼跳龙门”,为了迎合文人举子赴考的心理,这条小胡同就定名为“鲤鱼胡同”。由于每当科考之际,这条胡同都住满到贡院参加考试的举人,最多一次达15000人,这一带店铺云集,人称“旅馆一条街”。
鲤鱼胡同原名老人胡同,这还有一个传说了500多年的老故事呢。传说有一年,京城大考,天下的考生都来京城应试。有一个河南考生,头三个月就离开了家乡往北京走。人家进京,不是骑马,就是坐船,最差的也要骑一头毛驴。可是他,因为家里穷,只好自己挑着行李、书箱,凭两条腿,星夜赶路。就这样,到了北京,贡院的下处也全都住满了。他自恨时运不济,只好走上街头,想找个落脚之地。 这时,走过来一个老人,问他:“这位举子为什么叹气?”那个考生听了老人这一问,一阵心酸,说不出话来,半天才说:“来晚了,贡院不收留,我举目无亲,大事怕也要耽误了。” 老人见他是个有志气的人,就说:“别发愁,若不嫌弃,就到我家去住吧。”这个青年是绝路逢生,立刻就给老人磕了个头,跟上老人去了。 这老人是谁呢?原来是老人胡同的一个好心老汉。那时这条胡同住了十多户人家,都是在贡院里当差的人,老了便在这里住了下来,所以胡同也就叫了老人胡同。这个河南考生得到了老人的帮助,便放下心来,发奋攻读。 这天,离考试还有三天,忽然下起了大雨。街上起了烟,天上云团翻滚,地下沟满槽平。过了一个时辰,天渐渐白亮起来。忽然从云端落下一条大鲤鱼,在胡同里穿来穿去,一下引出好多人,在屋檐下观看。这条鲤鱼足有二尺多,从胡同这头游到那头,又从那头游到这头。大家正看着,突然一声响雷,就见这条鲤鱼腾空而起,直朝贡院举场飞去,到了贡院,一个翻身,钻入云端,再也看不见了。大雨过后,人们纷纷议论:今天鲤鱼跳贡院,准要出一榜好人才。事情传开了,老人胡同也就叫成了鲤鱼胡同。 到了第三天,举场开科了,各地举子都高高兴兴聚集在考场。再说那个河南考生,因为来得晚,连个贡号也没有拿到。开考这天,也没他的份儿,可是他胸有成竹,在老人的指引下,他也随着人流挤了进去,找到一个不显眼的地方坐下。主考官点名发卷,人家都有,就是没他的份儿。他也不管,不慌不忙,自己铺上纸就写了起来,不到片刻,就把卷子交了上去。 主考官一看,这份卷子,卷头没有龙书御印,纸也不一样,就知道是一个混场的,顺手搁在了一边。过了一会儿,他有随手拿起来翻翻,一看,这份卷子可不比寻常,文笔超群,才华横溢。其它几个主考官看了也都连声夸奖:“好卷,好卷。”就这样,批了个头名。 消息一传开,各州、府、县都知道了,每到大考,各地考生都争着到鲤鱼胡同借宿。为的是要借“鲤鱼跳龙门”这个吉利。鲤鱼胡同也因此盖了好多新房。连附近卖笔的笔店也兴隆起来,都说那个河南考生是用了这家的笔才考上头名的,这样,又出了个笔管胡同。笔管胡同,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西口在贡院东街,东口在东城根,横跨大牌坊胡同,1967年修地铁建国门站时被拆光。
鲤鱼胡同附近还有举场胡同、笔管胡同、驴蹄子胡同、方巾巷、顶银胡同,皆因比邻贡院而著名。明代会馆多在贡院附近,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商圈。贡院附近的举场胡同,呈东西走向,与东观音寺胡同平行,西口是贡院西街,1977年社科院盖大楼时被拆。明代举人都头戴方巾,卖方巾商户聚集这里,就有了方巾巷,现在是朝内南小街的南段。驴蹄子胡同,是各地考生骑驴进京在这里投宿,留下了各种各样的驴蹄印子而得名。驴蹄子胡同以旅店为主,因为贵族才骑马,考生身份只适合骑驴。当时这里有排水沟(今南小街),横跨排水沟的桥叫赶驴桥,1965年这个地名才消失,不足百米的胡同并入顶银胡同。贡院西街西边的顶银胡同被称作“当铺一条街”,那时候出门要带银子,考生银子花完了,只得把随身物品在当铺抵押换银子用。顶银胡同现在还保留完整,但最后一座当铺遗址“宝成当”于2011年被拆。拆迁单位是中国桥牌协会,拆“宝成当”曾引起文保人士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明清时期,鲤鱼胡同临近贡院,因此大宅门较多。解放后胡同内皆民居。
1998年,鲤鱼胡同拆除,北部大部改为北京海关东侧的绿地,南部旧房也拆建。 现如今鲤鱼胡同故地建起恒基中心、中粮广场和海关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