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故事:汤若望来京传教何故险遭凌迟(图)
标签:
365汤若望传教士历法历史 |
今日故事:汤若望来京传教何故险遭凌迟(图)
汤若望(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贝尔,德语: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年-1666年),字道未,神圣罗马帝国科隆(今属德国)人,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学者、传教士,明神宗时来华传教,中国明末清初官员。
1617年,汤若望于罗马学院毕业,晋升为神父。1618年4月16日,在金尼阁的带领下,汤若望、邓玉函、罗雅谷等22名传教士,以葡萄牙政府的名义派遣,从里斯本启航东渡。
1619年7月15日,汤若望抵达了澳门,被安置在圣·保禄学院里。传教士们一踏上中国土地,便开始精心研习中国语言文化,甚至以掌握北京官话为目标。这些西方修士入乡随俗,脱下僧袍,换上儒服,住进中式房屋,并潜心研究中国经史和伦理,寻找其中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在同朝野名流交往的过程中,这些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又熟读汉文典籍的西方传教士,自然赢得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和信任。
1622年夏天,汤若望换上了中国人的服装,把的德文姓名“亚当”改为发音相近的“汤”,“约翰”改为“若望”,正式取名汤若望,字“道未”出典于《孟子》的“望道而未见之”取道北上。
1623年1月25日,汤若望到达北京。仿效当年的利玛窦,将他从欧洲带来的数理天算书籍列好目录,呈送朝廷。又将带来的科学仪器在住所内一一陈列,请中国官员们前来参观。汤若望以他的数理天文学知识得到朝廷官员们的赏识。他到北京不久,就成功地预测了1623年10月8日出现的月食。1624年9月,他又准确地预测了月食。还用了一种罗马关于月食计算的方法,计算了北京子午圈与罗马子午圈的距离。为此,他写了两篇关于日食的论文,印刷分赠给各官员并送呈给朝廷。
1627年,汤若望被派到西安接替金尼阁的传教工作。
1630年经徐光启推荐,汤若望奉召第二次来到北京,接替刚刚去世的传教士邓玉函任职历局,钦天监,译著历书,推步天文,制作仪器,协助徐光启编修《崇祯历书》一百三十七卷。明朝政府为阻止清军入关,他受朝廷命令制造火炮。完成了测算日食和月食的《交食说》。
清军入关后,投归清朝,后被御封为钦天监监正。1644年清兵占领北京,需要颁布新的历法,汤若望的“西洋新法历书”获得颁行,为《时宪历》。并适时进献了新制的舆地屏图和浑天仪、地平晷、望远镜等仪器,而且用西洋新法准确预测了1644(清朝顺治元年)农历八月初一丙辰日食时,初亏、食甚、复圆的时刻,深得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和顺治帝的信任,顺治十二年(1655年)受封为通政使,晋一品,封赠三代。
中西历法之争,由来已久,吴明煊早在顺治十六年便上疏举报汤若望天算错误,结果反落了个“诈不以实”的罪名,险些被判了死刑。1661年,顺治病逝,八岁的康熙登基,辅政大臣鳌拜等反对西洋学说,兴“历狱”,谓汤若望等传教士有罪三条:潜谋造反;邪说惑众;历法荒谬。1664年冬,鳌拜废除新历,逮捕了已经中风瘫痪的汤若望和南怀仁等传教士。汤若望被判凌迟死刑。
康熙四年(1665年),京师地震,汤若望免死羁狱,获孝庄太皇太后特旨释放。
康熙五年七月十五(1666年8月15日)汤若望病逝。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给汤若望平反。他在北京古观象台观测天象并编撰历书的工作室、在天主教北京南堂的居所以及他的墓地均保存至今,供游人参观。他和其他60位外国科学家、画家和传教士同葬的北京滕公栅栏墓地位于车公庄北京市行政学院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