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年代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辽金西夏 |
中国历史年代表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辽-金-西夏
南朝宋:(公元420~479年),亦称刘宋
宋武帝刘裕:
公元420年:庚申,永初元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泰常五年
公元421年:辛酉,永初二年,泰常六年
公元422年:壬戌,永初三年,泰常七年
宋少帝刘义符:
公元423年:癸亥,景平元年,泰常八年
公元424年:甲子,景平二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光元年,宋文帝登基当年就改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
公元424年:甲子,嘉元元年,景平二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光元年
公元425年:乙丑,嘉元二年,始光二年,夏废主赫连·昌承光元年
公元426年:丙寅,嘉元三年,始光三年
公元427年:丁卯,嘉元四年,始光四年
公元428年:戊辰,嘉元五年,北魏神麚元年,夏后主赫连·定胜光元年,西秦乞伏·幕末永弘元年,北凉沮渠·蒙逊承玄元年
公元429年:己巳,嘉元六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神麚二年
公元430年:庚午,嘉元七年,神麚三年
公元431年:辛未,嘉元八年,神麚四年,北燕冯弘太兴元年,北凉沮渠·蒙逊义和元年,胜光四年吐谷浑灭夏
公元432年:壬申,嘉元九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延和元年
公元433年:癸酉,嘉元十年,延和二年,北凉沮渠·牧犍永和元年
公元434年:甲戌,嘉元十一年,延和三年
公元435年:乙亥,嘉元十二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元年
公元436年:丙子,嘉元十三年,太延二年
公元437年:丁丑,嘉元十四年,太延三年
公元438年:戊寅,嘉元十五年,太延四年
公元439年:己卯,嘉元十六年,太延五年,北魏灭北凉,五胡十六国历史结束,南北朝直接对峙局面形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形成南北朝直接对峙局面
公元440年:庚辰,嘉元十七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改太延六年为太平真君元年
公元441年:辛巳,嘉元十八年,太平真君二年太建十二年
公元442年:壬午,嘉元十九年,太平真君三年
公元443年:癸未,嘉元二十年,太平真君四年,北凉沮渠·无讳承平元年
公元444年:甲申,嘉元二十一年,太平真君五年,北凉沮渠·无讳承平二年
公元445年:乙酉,嘉元二十二年,太平真君六年,高昌王沮渠·安周承平三年
公元446年:丙戌,嘉元二十三年,太平真君七年
公元447年:丁亥,嘉元二十四年,太平真君八年
公元448年:戊子,嘉元二十五年,太平真君九年
公元449年:己丑,嘉元二十六年,太平真君十年
公元450年:庚寅,嘉元二十七年,太平真君十一年
公元451年:辛卯,嘉元二十八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改太平真君十二年为正平元年
公元452年:壬辰,嘉元二十九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正平二年,北魏南安王拓跋·余承平元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兴安元年
公元453年:癸巳,嘉元三十年,宋刘劭太初元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兴安二年
宋孝武帝刘骏:
公元454年:甲午,孝建元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浚改兴安三年为兴光元年
公元455年:乙未,孝建二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浚改兴光二年为太安元年
公元456年:丙申,孝建三年,太安二年
公元457年:丁酉,大明元年,太安三年
公元458年:戊戌,大明二年,太安四年
公元459年:己亥,大明三年,太安五年
公元460年:庚子,大明四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和平元年,柔然灭前高昌(即重建的北凉)
公元461年:辛丑,大明五年,和平二年
公元462年:壬寅,大明六年,和平三年
公元463年:癸卯,大明七年,和平四年
公元464年:甲辰,大明八年,和平五年
宋前废帝刘子业:
公元465年:乙巳,永光元年又改为景和元年,当年宋明帝又登基,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和平六年
宋明帝刘彧:
公元465年:乙巳,泰始元年,即宋前废帝景和元年和永光元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和平六年
公元466年:丙午,泰始二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天安元年
公元467年:丁未,泰始三年,北魏皇兴元年
公元468年:戊申,泰始四年,皇兴二年
公元469年:己酉,泰始五年,皇兴三年
公元470年:庚戌,泰始六年,皇兴四年
公元471年:辛亥,泰始七年,北魏皇兴五年,北魏延兴元年
公元472年:壬子,泰豫元年,延兴二年
宋后废帝刘昱:
公元473年:癸丑,元徽元年,延兴三年
公元474年:甲寅,元徽二年,延兴四年
公元475年:乙卯,元徽三年,延兴五年
公元476年:丙辰,元徽四年,北魏孝文帝元宏改延兴六年为承明元年
公元477年:丁巳,元徽五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元年,当年宋顺帝刘准又改年号为升明
宋顺帝刘准:
公元477年:丁巳,升明元年,即宋后废帝刘昱元徽五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元年
公元478年:戊午,升明二年,太和二年
公元479年:己未,升明三年,太和三年,齐太祖高帝萧道成灭刘宋,南北朝进入南齐与北魏对峙时期
南朝齐:(公元479年公元前公元502年),此时中原王朝是北魏
齐高帝萧道成:
公元479年:己未,建元元年,北魏孝文帝元宏(拓拔·宏)太和三年,宋顺帝刘准升明三年
公元480年:庚申,建元二年,太和四年
公元481年:辛酉,建元三年,太和五年
公元482年:壬戌,建元四年,太和六年
齐武帝萧赜:
公元483年:癸亥,永明元年,太和七年
公元484年:甲子,永明二年,太和八年
公元485年:乙丑,永明三年,太和九年
公元486年:丙寅,永明四年,太和十年
公元487年:丁卯,永明五年,太和十一年
公元488年:戊辰,永明六年,太和十二年
公元489年:己巳,永明七年,太和十三年
公元490年:庚午,永明八年,太和十四年
公元491年:辛未,永明九年,太和十五年
公元492年:壬申,永明十年,太和十六年
公元493年:癸酉,永明十一年,太和十七年
齐郁林王萧昭业:
公元494年:甲戌,隆昌元年,齐海陵王萧昭文延兴元年,齐明帝萧鸾建武元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八年
齐海陵王萧昭文:
公元494年:甲戌,延兴元年,齐郁林王萧昭业隆昌元年,齐明帝萧鸾建武元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八年
齐明帝萧鸾:
公元494年:甲戌,建武元年,齐郁林王萧昭业隆昌元年,齐海陵王萧昭文延兴元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八年
公元495年:乙亥,建武二年,太和十九年
公元496年:丙子,建武三年,太和二十年
公元497年:丁丑,建武四年,太和二十一年
公元498年:戊寅,永泰元年,建武五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二年
齐东昏侯萧宝卷:
公元499年:己卯,永元元年,太和二十三年
公元500年:庚辰,永元二年,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元年
公元501年:辛巳,永元三年,齐和帝中兴元年,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二年
公元501年:辛巳,中兴元年,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三年,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二年
公元502年:壬午,中兴二年,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三年,梁武帝萧衍灭齐,改国号为梁,改年号为天监
南朝梁:(公元502~534年)
梁武帝萧衍:
公元502年:壬午,天监元年,原齐和帝萧宝融中兴二年,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三年
公元503年:癸未,天监二年,景明四年
公元504年:甲申,天监三年,北魏宣武帝元恪正始元年
公元505年:乙酉,天监四年,正始二年
公元506年:丙戌,天监五年,正始三年
公元507年:丁亥,天监六年,正始四年
公元508年:戊子,天监七年,正始五年,北魏宣武帝元恪永平元年
公元509年:己丑,天监八年,正始二年
公元510年:庚寅,天监九年,正始三年
公元511年:辛卯,天监十年,正始四年
公元512年:壬辰,天监十一年,北魏宣武帝元恪改正始五年为延昌元年
公元513年:癸巳,天监十二年,延昌二年
公元514年:甲午,天监十三年,延昌三年
公元515年:乙未,天监十四年,延昌四年
公元516年:丙申,天监十五年,北魏孝明帝元诩熙平元年
公元517年:丁酉,天监十六年,熙平二年
公元518年:戊戌,天监十七年,北魏孝明帝元诩改熙平三年为神龟元年
公元519年:己亥,天监十八年,神龟二年
公元520年:庚子,普通元年,北魏孝明帝元诩改神龟三年为正光元年
公元521年:辛丑,普通二年,正光二年
公元522年:壬寅,普通三年,正光三年
公元523年:癸卯,普通四年,正光四年
公元524年:甲辰,普通五年,正光五年
公元525年:乙巳,普通六年,北魏孝明帝元诩改正光六年为孝昌元年
公元526年:丙午,普通七年,孝昌二年
公元527年:丁未,改普通八年为大通元年,孝昌三年
公元528年:戊申,大通二年,北魏孝明帝元诩武泰元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建义元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永安元年
公元529年:己酉,改大通三年为中大通元年,永安二年
公元530年:庚戌,中大通二年,北魏孝明帝元诩永安三年,北魏长广王元晔建明元年
公元531年:辛亥,中大通三年,北魏长广王元晔建明二年,北魏节闵帝元恭普泰元年
公元532年:壬子,中大通四年,普泰二年,北魏孝武帝元修太昌元年,北魏孝武帝元修永兴元年,北魏孝武帝元修永熙元年
公元533年:癸丑,中大通五年,永熙二年
公元534年:甲寅,中大通六年,北魏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元年,迁都于邺
公元535年:乙卯,梁武帝萧衍大同元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二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元年,都城长安
从公元535~577年,北朝都是两国并立。
梁武帝萧衍:(公元502年登基)
公元535年:乙卯,大同元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二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元年
公元536年:丙辰,大同二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三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二年
公元537年:丁巳,大同三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四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三年
公元538年:戊午,大同四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元象元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四年
公元539年:己未,大同五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兴和元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五年
公元540年:庚申,大同六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兴和二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六年
公元541年:辛酉,大同七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兴和三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七年
公元542年:壬戌,大同八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兴和四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八年
公元543年:癸亥,大同九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元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九年
公元544年:甲子,大同十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二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年
公元545年:乙丑,大同十一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三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一年
公元546年:丙寅,改大同十二年为中大同元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四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二年
公元547年:丁卯,改中大同二年为太清元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五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三年
公元548年:戊辰,太清二年,梁临贺王萧正德正平元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六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四年
公元549年:己巳,太清三年,梁临贺王萧正德正平二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七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五年
梁简文帝萧纲:
公元550年:庚午,大宝元年,梁简文帝太清四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八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建立北齐,东魏灭亡(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六年。
公元551年:辛未,大宝二年,梁豫章王萧栋天正元年,不承认梁简文帝的地区为太清五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七年
梁元帝萧绎:
公元552年:壬申,承圣元年,梁武陵王萧纪天正二年,部分地区为太清五年或大宝三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三年,西魏废帝元钦元年
公元553年:癸酉,承圣二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西魏废帝元钦二年
公元554年:甲戌,承圣三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五年,西魏废帝元钦三年,西魏恭帝拓跋廓元年
公元555年:乙亥,承圣四年,梁建安公萧渊明天成元年,梁敬帝萧方智绍泰元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六年,西魏恭帝拓跋廓元年
梁建安公萧渊明:
公元555年:乙亥,天成元年,就是承圣四年或绍泰元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六年,西魏恭帝拓跋廓二年
梁敬帝萧方智:
公元555年:乙亥,绍泰元年,就是天成元年或承圣四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六年,西魏恭帝拓跋廓二年
公元556年:丙子,改绍泰二年为太平元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七年,西魏恭帝拓跋廓三年,宇文觉废西魏恭帝
公元557年:丁丑,太平二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八年,北周闵帝宇文觉元年,北周明帝宇文毓元年,宇文觉建立北周
南朝陈:(公年557~589年,中原王朝先后有北齐、北周、隋
陈武帝陈霸先:
公元557年:丁丑,永定元年,梁敬帝萧方智太平二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八年,北周闵帝宇文觉元年,北周明帝宇文毓元年,陈国灭亡梁国,北周代替西魏。
公元558年:戊寅,永定二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九年,北周明帝宇文毓二年
公元559年:己卯,永定三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十年,北周明帝宇文毓三年,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
陈文帝陈蒨:
公元560年:庚辰,天嘉元年,北齐废帝高殷乾明元年,北齐孝昭帝高演皇建元年,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二年
公元561年:辛巳,天嘉二年,北齐孝昭帝高演皇建二年,北齐武成帝高湛太宁元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元年
公元562年:壬午,天嘉三年,北齐武成帝高湛河清元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二年
公元563年:癸未,天嘉四年,北齐武成帝高湛河清二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三年
公元564年:甲申,天嘉五年,北齐武成帝高湛河清三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四年
公元565年:乙酉,天嘉六年,北齐武成帝高湛河清四年,北齐后主高纬天统元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五年
公元566年:丙戌,改天嘉七年为天康元年,北齐后主高纬天统二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元年
陈废帝陈伯宗(临海王):
公元567年:丁亥,光大元年,北齐后主高纬天统三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二年
公元568年:戊子,光大二年,北齐后主高纬天统四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三年
陈宣帝陈顼:
公元569年:己丑,太建元年,北齐后主高纬天统五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四年
公元570年:庚寅,太建二年,北齐后主高纬武平元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五年
公元571年:辛卯,太建三年,北齐后主高纬武平二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六年
公元572年:壬辰,太建四年,北齐后主高纬武平三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改天和七年为建德元年
公元573年:癸巳,太建五年,北齐后主高纬武平四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二年
公元574年:甲午,太建六年,北齐后主高纬武平五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
公元575年:乙未,太建七年,北齐后主高纬武平六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四年
公元576年:丙申,太建八年,北齐后主高纬改武平七年为隆化元年,北齐高延宗德昌元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五年
公元577年:丁酉,太建九年,北齐幼主高恒承光元年,北齐高绍义武平元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六年,北齐被北周灭亡
公元578年:戊戌,太建十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改建德七年为宣政元年
公元579年:己亥,太建十一年,北周宣帝宇文齑大成元年,北周静帝宇文衍大象元年
公元580年:庚子,太建十二年,北周静帝宇文衍大象二年
公元581年:辛丑,太建十三年,北周静帝宇文衍改大象三年为大定元年,杨坚废北周建立隋朝,北朝纪年结束
公元582年:壬寅,太建十四年,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
陈后主陈叔宝:
公元583年:癸卯,至德元年,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
公元584年:甲辰,至德二年,隋文帝杨坚开皇四年
公元585年:乙巳,至德三年,隋文帝杨坚开皇五年
公元586年:丙午,至德四年,隋文帝杨坚开皇六年
公元587年:丁未,祯明元年,隋文帝杨坚开皇七年,隋文帝杨坚废掉依附西魏、后周、隋的割据政权后梁
公元588年:戊申,祯明二年,隋文帝杨坚开皇八年
公元589年:己酉,祯明三年,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南朝纪年结束
大隋王朝:(公元581~618年)
隋文帝杨坚:
公元581年:辛丑,开皇元年,陈宣帝陈顼太建十三年,北周静帝宇文衍大象三年大定元年,杨坚废北周静帝宇文衍
公元582年:壬寅,开皇二年,陈宣帝陈顼太建十四年
公元583年:癸卯,开皇三年,陈后主陈叔宝至德元年
公元584年:甲辰,开皇四年,陈后主陈叔宝至德元年
公元585年:乙巳,开皇五年,陈后主陈叔宝至德元年
公元586年:丙午,开皇六年,陈后主陈叔宝至德元年
公元587年:丁未,开皇七年,陈后主陈叔宝至德元年
公元588年:戊申,开皇八年,陈后主陈叔宝至德元年
公元589年:己酉,开皇九年,陈后主陈叔宝至德元年,隋文帝灭陈,活捉陈后主。中国重新统一。
公元590年:庚戌,开皇十年
公元591年:辛亥,开皇十一年
公元592年:壬子,开皇十二年
公元593年:癸丑,开皇十三年
公元594年:甲寅,开皇十四年
公元595年:乙卯,开皇十五年
公元596年:丙辰,开皇十六年
公元597年:丁巳,开皇十七年
公元598年:戊午,开皇十八年
公元599年:己未,开皇十九年
公元600年:庚申,开皇二十年
公元601年:辛酉,仁寿元年
公元602年:壬戌,仁寿二年
公元603年:癸亥,仁寿三年
公元604年:甲子,仁寿四年
隋炀帝杨广:
公元605年:乙丑,大业元年
公元606年:丙寅,大业二年
公元607年:丁卯,大业三年
公元608年:戊辰,大业四年
公元609年:己巳,大业五年
公元610年:庚午,大业六年
公元611年:辛未,大业七年
公元612年:壬申,大业八年
公元613年:癸酉,大业九年
公元614年:甲戌,大业十年
公元615年:乙亥,大业十一年
公元616年:丙子,大业十二年
公元617年:丁丑,大业十三年,隋恭帝义宁元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宣布废掉昏君隋炀帝,尊为太上皇,拥立代王杨侑为帝。
公元618年:戊寅,大业十四年,隋恭帝义宁二年,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隋越帝杨侗皇泰元年,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恭帝杨侑禅位于唐。
大唐王朝:(公元618~907年)
唐高祖李渊:
公元618年:戊寅,武德元年,隋炀帝杨广大业十四年,隋恭帝杨侑义宁二年,隋越帝杨侗皇泰元年
公元619年:乙卯,武德二年,隋越帝杨侗皇泰元年,王世充废隋越帝杨侗
公元626年:丙戌,武德九年
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627年:丁亥,贞观元年
公元630年:庚寅,贞观四年。
公元649年:己酉,贞观二十三年
唐高宗李治:
公元650年:庚戌,永徽元年
公元655年:乙卯,永徽六年
公元656年:丙辰,显庆元年
公元660年:庚申,显庆五年
公元661年:辛酉,改显庆六年为龙朔元年
公元663年:癸亥,龙朔三年
公元664年:甲子,麟德元年
公元665年:乙丑,麟德二年
公元666年:丙寅,乾封元年
公元667年:丁卯,乾封二年
公元668年:戊辰,总章元年
公元669年:己巳,总章二年
公元670年:庚午,改总章三年为咸亨元年
公元671年:辛未,咸亨二年
公元673年:癸酉,咸亨四年
公元674年:甲戌,改咸亨五年为上元元年
公元675年:乙亥,上元二年
公元676年:丙子,改上元三年为仪凤元年
公元677年:丁丑,仪凤二年
公元678年:戊寅,仪凤三年
公元679年:乙卯,改仪凤四年为调露元年
公元680年:庚辰,改调露二年为永隆元年
公元681年:辛巳,改永隆二年为开耀元年
公元682年:壬午,改开耀二年为永淳元年
公元683年:癸未,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
唐中宗李显:
公元684年:甲申,嗣圣元年,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唐武后称制光宅元年
唐睿宗李旦:
公元684年:甲申,文明元年,唐中宗李显嗣圣元年,唐武后称制光宅元年
唐则天顺圣皇后武曌:(称制)
公元684年:甲申,光宅元年,唐中宗李显嗣圣元年,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
公元685年:乙酉,垂拱元年
公元688年:戊子,垂拱四年
公元689年:己丑,永昌元年又改为载初元年
周则天皇帝武曌:
公元690年:庚寅,天授元年,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
公元691年:辛卯,天授二年
公元692年:壬辰,天授三年,如意元年,长寿元年
公元693年:癸巳,长寿二年
公元694年:甲午,长寿三年,延载元年
公元695年:乙未,证圣元年,天册万岁元年
公元696年:丙申,万岁登封元年,万岁通天元年
公元697年:丁酉,万岁通天二年,神功元年
公元698年:戊戌,圣历元年
公元699年:己亥,圣历二年
公元700年:庚子,圣历三年,久视元年
公元701年:辛丑,大足元年,长安元年
公元702年:壬寅,长安二年
公元703年:癸卯,长安三年
公元704年:甲辰,长安四年,武周纪年结束。
唐中宗李显(曾在公元684年短暂地登上皇位,这次复位也恢复了唐的国号):
公元705年:乙巳,神龙元年
公元707年:丁未,神龙三年,景龙元年
公元708年:戊申,景龙二年
公元710年:庚戌,景龙四年
唐殇帝李重茂:
公元710年:庚戌,唐隆元年,唐中宗李显景龙四年,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
唐睿宗李旦:
公元710年:庚戌,景云元年,唐殇帝李重茂唐隆元年,唐中宗李显景龙四年
公元711年:辛亥,景云二年
公元712年:壬子,太极元年,延和元年,唐玄宗李隆基当年即改年号为先天
唐玄宗李隆基:
公元712年:壬子,先天元年,唐睿宗李旦太极元年或延和元年
公元713年:癸丑,先天二年,开元元年
公元714年:甲寅,开元二年
公元715~740年:开元三年至开元二十八年
公元741年:辛巳,开元二十九年
公元742年:壬午,天宝元年
公元756年:丙申,天宝十五年,大燕皇帝安禄山圣武元年,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李亨当年改年号为至德)
唐肃宗李亨:
公元756年:丙申,至德元年,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五年,大燕皇帝安禄山圣武元年
公元757年:丁酉,至德二年,大燕皇帝安禄山圣武二年,大燕皇帝安庆绪载初元年天成元年
公元758年:戊戌,至德三年,乾元元年,大燕皇帝安庆绪天成二年
公元759年:己亥,乾元二年,大燕皇帝安庆绪天成三年,大燕皇帝史思明顺天元年
公元760年:庚子,乾元三年,上元元年,大燕皇帝史思明顺天二年
公元761年:辛丑,上元二年,唐肃宗李亨元年,大燕皇帝史思明顺天三年应天元年,大燕皇帝史朝义显圣元年
唐代宗李豫:
公元762年:壬寅,宝应元年,大燕皇帝史朝义显圣二年
公元763年:癸卯,宝应二年,广德元年,大燕皇帝史朝义显圣三年安史之乱结束
公元764年:甲辰,广德二年
公元765年:乙巳,永泰元年
公元766年:丙午,永泰二年,大历元年
公元767年:丁未,大历二年
公元779年:己未,大历十四年
唐德宗李适:
公元780年:庚申,建中元年
公元783年:癸亥,建中四年
公元784年:甲子,兴元元年
公元785年:乙丑,贞元元年
公元786年:丙寅,贞元二年
公元804年:甲申,贞元二十年
公元805年:乙酉,贞元二十一年,唐顺宗李诵当年改年号为永贞
唐顺宗李诵:
公元805年:乙酉,永贞元年,贞元二十一年
唐宪宗李纯:
公元806年:丙戌,元和元年
公元820年:庚子,元和十五年
唐穆宗李恒:
公元821年:辛丑,长庆元年
公元824年:甲辰,长庆四年
唐敬宗李湛:
公元825年:乙巳,宝历元年
公元826年:丙午,宝历二年
公元827年:丁未,宝历三年,唐文宗李昂当年改年号为大和
唐文宗李昂:
公元827年:丁未,大和元年,宝历三年
公元828年:戊申,大和二年
公元835年:乙卯,大和九年
公元836年:丙辰,开成元年
公元840年:庚申,开成五年
唐武宗李炎:
公元841年:辛酉,会昌元年
公元846年:丙寅,会昌六年
唐宣宗李忱:
公元847年:丁卯,大中元年
公元858年:戊寅,大中十二年
公元859年:乙卯,大中十三年
唐懿宗李凗:
公元859年:乙卯,大中十三年,李凗沿用唐宣宗李忱的年号
公元860年:庚辰,大中十四年,咸通元年
公元861年:辛巳,咸通二年
公元873年:癸巳,咸通十四年
唐僖宗李儇:
公元873年:癸巳,咸通十四年,李儇沿用唐懿宗李凗的年号
公元874年:甲午,咸通十五年,乾符元年
公元875年:乙未,乾符二年
公元880年:庚子,广明元年,大齐皇帝黄巢金统元年
公元881年:辛丑,广明二年,中和元年,大齐皇帝黄巢金统二年
公元882年:壬寅,中和二年,大齐皇帝黄巢金统三年
公元884年:甲辰,中和四年,大齐皇帝黄巢金统四年
公元885年:乙巳,中和五年,光启元年,大齐皇帝黄巢金统五年,黄巢被杀
公元886年:丙午,光启二年
公元887年:丁未,光启三年
公元888年:戊申,光启四年,文德元年
唐昭宗李晔:
公元889年:己酉,龙纪元年
公元890年:庚戌,大顺元年
公元891年:辛亥,大顺二年
公元892年:壬子,景福元年
公元893年:癸丑,景福二年
公元894年:甲寅,乾宁元年
公元895年:乙卯,乾宁二年
公元896年:丙辰,乾宁三年
公元897年:丁巳,乾宁四年
公元898年:戊午,乾宁五年,光化元年
公元899年:己未,光化二年
公元900年:庚申,光化三年
公元901年:辛酉,光化四年,天复元年
公元902年:壬戌,天复二年
公元903年:癸亥,天复三年
公元904年:甲子,天复四年,天佑元年
唐哀帝李柷:
公元905年:乙丑,天佑二年,李柷沿用唐昭宗李晔的年号
公元906年:丙寅,天佑三年
公元907年:丁卯,天佑四年,唐哀帝李拀被迫禅位于权臣朱温,唐朝灭亡,五代时期开始
后梁:(公元907~923年)
后梁太祖朱晃:
公元907年:丁卯,开平元年,吴越钱鏐天祐四年,吴杨渥天祐四年,前蜀王建天复七年,楚马殷立,南汉刘隐立,闽王审知立,南平高季兴立,契丹可汗耶律·阿保机元年
公元908年:戊辰,开平二年,吴越钱鏐天宝元年,前蜀王建武成元年
公元909年:己巳,开平三年,吴杨隆演天祐六年
公元910年:庚午,开平四年
公元911年:辛未,开平五年,乾化元年,前蜀王建永平元年
公元912年:壬申,乾化二年
公元913年:癸酉,乾化三年
后梁末帝朱友瑱:
公元913年:癸酉,乾化三年
公元914年:甲戌,乾化四年
公元915年:乙亥,乾化五年,贞明元年
公元916年:丙子,贞明二年,契丹大圣大明天皇帝耶律·阿保机神册元年,前蜀王建通正元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并建立辽国
公元917年:丁丑,贞明三年,前蜀王建天汉元年,南汉刘龚乾亨元年
公元918年:戊寅,贞明四年,前蜀王建光天元年
公元919年:己卯,贞明五年,前蜀王衍乾德元年,吴杨隆演武义元年
公元920年:庚辰,贞明六年
公元921年:辛巳,贞明七年,龙德元年,吴越钱鏐龙德元年,吴杨溥武义三年吴杨溥顺义元年
公元922年:壬午,龙德二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天赞元年
公元923年:癸未,龙德三年,后梁灭亡
后唐:(公元923~936年)
后唐庄宗李存勖:
公元923年:癸未,同光元年,后梁末帝朱友瑱龙德三年
公元924年:甲申,同光二年,吴越钱鏐宝大元年
公元925年:乙酉,同光三年,前蜀王衍咸康元年,南汉刘龚白龙元年,闽王延翰立,后蜀孟知祥立
公元926年:丙戌,同光四年
后唐明宗李嗣源(李亶):
公元926年:丙戌,天成元年,同光四年,吴越钱鏐宝正元年,闽王延翰天成元年,契丹耶律·阿保机天显元年
公元927年:丁亥,天成二年,契丹耶律·德光天显二年,闽王延钧立,吴杨溥乾贞元年
公元928年:戊子,天成三年,南平高从诲立,南汉刘龚大有元年
公元929年:己丑,天成四年,吴杨溥大和元年
公元930年:庚寅,天成五年,长兴元年,楚马希声立
公元931年:辛卯,长兴二年
公元932年:壬辰,长兴三年,吴越钱元衿立,楚马希范立
公元933年:癸巳,长兴四年,闽王延钧龙启元年
后唐闵帝李从厚:
公元934年:甲午,应顺元年,后蜀孟知祥明德元年
后唐末帝李从珂:
公元934年:甲午,清泰元年,应顺元年,后蜀孟知祥明德元年
公元935年:乙未,清泰二年,后蜀孟昶明德二年,吴杨溥天祚元年,闽王延钧永和元年
公元936年:丙申,清泰三年,闽王昶通文元年,后唐灭亡
后晋:(公元936~946年)
后晋高祖石敬瑭:
公元936年:丙申,天福元年,清泰三年,闽王昶通文元年
公元937年:丁酉,天福二年,南唐李昪昇元元年
公元938年:戊戌,天福三年,后蜀孟昶广政元年,大辽耶律·德光会同元年
公元939年:己亥,天福四年,闽王曦永隆元年
公元940年:庚子,天福五年
公元941年:辛丑,天福六年,吴越钱弘佐立
公元942年:壬寅,天福七年,南汉刘玢光天元年
后晋出帝石重贵:
公元943年:癸卯,天福八年,南汉刘晟应乾元年,南汉刘晟乾和元年,南唐李璟保大元年,闽王延政天德元年
公元944年:甲辰,天福九年,开运元年
公元945年:乙巳,开运二年
公元946年:丙午,开运三年
后汉:(公元947~950年
后汉高祖刘暠:
公元947年:丁未,天福十二年,大辽耶律·德光大同元年,大辽耶律·阮天禄元年,吴越钱弘倧立,楚马希广立
公元948年:戊申,乾祐元年,南平高保融立,吴越钱弘俶立
后汉隐帝刘承祐:(沿用后汉高祖刘暠的年号):
公元948年:戊申,乾祐元年,南平高保融立,吴越钱弘俶立
公元949年:己酉,乾祐二年
公元950年:庚戌,乾祐三年,楚马希萼立
后周:(公元951~960年
后周太祖郭威:
公元951年:辛亥,广顺元年,大辽耶律·璟应历元年,北汉刘旻乾祐四年,楚马希崇立
公元952年:壬子,广顺二年
公元953年:癸丑,广顺三年
公元954年:甲寅,显德元年
后周世宗柴荣:
公元955年:乙卯,显德二年,沿用后周太祖郭威年号,北汉刘钧乾祐八年
公元956年:丙辰,显德三年
公元957年:丁巳,显德四年,北汉刘钧天会元年
公元958年:戊午,显德五年,南汉刘饴大宝元年,南唐李璟中兴元年,南唐李璟交泰元年
公元959年:己未,显德六年
后周恭帝柴宗训:
公元960年:庚申,显德七年,沿用后周太祖郭威年号,南平高保勖立,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于赵匡胤,五代结束,宋朝建立
前蜀:(公元907~925年)
王建:公元907~918年
前蜀武成元年:戊辰,公元908年
前蜀武成二年:己巳,公元909年
前蜀武成三年:庚午,公元910年
前蜀永平元年:辛未,公元911年
前蜀永平二年:壬申,公元912年
前蜀永平三年:癸酉,公元913年
前蜀永平四年:甲戌,公元914年
前蜀永平五年:乙亥,公元915年
前蜀通正元年:丙子,公元916年
前蜀天汉元年:丁丑,公元917年
前蜀光天元年:戊寅,公元918年
王衍:公元919~925年
前蜀乾德元年:己卯,公元919年
前蜀乾德二年:庚辰,公元920年
前蜀乾德三年:辛巳,公元921年
前蜀乾德四年:壬午,公元922年
前蜀乾德五年:癸未,公元923年
前蜀乾德六年:甲申,公元924年
前蜀咸康元年:乙酉,公元925年
后蜀:(公元934~965年)
后蜀高祖孟知祥:
后蜀明德元年:甲午,公元934年
后蜀明德二年:乙未,公元935年
后蜀后祖孟昶:
后蜀明德三年:丙申,公元936年
后蜀明德四年:丁酉,公元937年
后蜀广政元年:戊戌,公元938年
后蜀广政二年:己亥,公元939年
后蜀广政三年:庚子,公元940年
后蜀广政四年:辛丑,公元941年
后蜀广政五年:壬寅,公元942年
后蜀广政六年:癸卯,公元943年
后蜀广政七年:甲辰,公元944年
后蜀广政八年:乙巳,公元945年
后蜀广政九年:丙午,公元946年
后蜀广政十年:丁未,公元947年
后蜀广政十一年:戊申,公元948年
后蜀广政十二年:己酉,公元949年
后蜀广政十三年:庚戌,公元950年
后蜀广政十四年:辛亥,公元951年
后蜀广政十五年:壬子,公元952年
后蜀广政十六年:癸丑,公元953年
后蜀广政十七年:甲寅,公元954年
后蜀广政十八年:乙卯,公元955年
后蜀广政十九年:丙辰,公元956年
后蜀广政二十年:丁巳,公元957年
后蜀广政二十一年:戊午,公元958年
后蜀广政二十二年:己未,公元959年
后蜀广政二十三年:庚申,公元960年
后蜀广政二十四年:辛酉,公元961年
后蜀广政二十五年:壬戌,公元962年
后蜀广政二十六年:癸亥,公元963年
后蜀广政二十七年:甲子,公元964年
后蜀广政二十八年:乙丑,公元965年
南吴:(公元902~937年)
南吴景帝杨渥:公元907~908年
南吴天复二年:壬戌,公元902年
南吴天复三年:癸亥,公元903年
南吴天复四年:甲子,公元904年
南吴天佑元年:甲子,公元904年
南吴天佑二年:乙丑,公元905年
南吴天佑三年:丙寅,公元906年
南吴天佑四年:丁卯,公元907年
南吴宣帝杨隆演:公元909~919年
南吴天佑五年:戊辰,公元908年
南吴天佑六年:己巳,公元909年
南吴天佑七年:庚午,公元910年
南吴天佑八年:辛未,公元911年
南吴天佑九年:壬申,公元912年
南吴天佑十年:癸酉,公元913年
南吴天佑十一年:甲戌,公元914年
南吴天佑十二年:乙亥,公元915年
南吴天佑十三年:丙子,公元916年
南吴天佑十四年:丁丑,公元917年
南吴天佑十五年:戊寅,公元918年
南吴天佑十六年:己卯,公元919年
南吴武义元年:己卯,公元919年
南吴武义二年:庚辰,公元920年
南吴睿帝杨溥:公元921~921年
南吴武义三年:辛巳,公元921年
南吴顺义元年:辛巳,公元921年
南吴顺义二年:壬午,公元922年
南吴顺义三年:癸未,公元923年
南吴顺义四年:甲申,公元924年
南吴顺义五年:乙酉,公元925年
南吴顺义六年:丙戌,公元926年
南吴顺义七年:丁亥,公元927年
南吴乾贞元年:丁亥,公元927年
南吴乾贞二年:戊子,公元928年
南吴乾贞三年:己丑,公元929年
南吴大和元年:己丑,公元929年
南吴大和二年:庚寅,公元930年
南吴大和三年:辛卯,公元931年
南吴大和四年:壬辰,公元932年
南吴大和五年:癸巳,公元933年
南吴大和六年:甲午,公元934年
南吴大和七年:乙未,公元935年
南吴天祚元年:乙未,公元935年
南吴天祚二年:丙申,公元936年
南吴天祚三年:丁酉,公元937年
南唐:(公元937~975年)
南唐太祖李璟昪:公元937~942年
南唐昇元元年:丁酉,公元937年
南唐昇元二年:戊戌,公元938年
南唐昇元三年:己亥,公元939年
南唐昇元四年:庚子,公元940年
南唐昇元五年:辛丑,公元941年
南唐昇元六年:壬寅,公元942年
南唐昇元七年:癸卯,公元943年
南唐中主李璟:公元943~960年
南唐保大元年:癸卯,公元943年
南唐保大二年:甲辰,公元944年
南唐保大三年:乙巳,公元945年
南唐保大四年:丙午,公元946年
南唐保大五年:丁未,公元947年
南唐保大六年:戊申,公元948年
南唐保大七年:己酉,公元949年
南唐保大八年:庚戌,公元950年
南唐保大九年:辛亥,公元951年
南唐保大十年:壬子,公元952年
南唐保大十一年:癸丑,公元953年
南唐保大十二年:甲寅,公元954年
南唐保大十三年:乙卯,公元955年
南唐保大十四年:丙辰,公元956年
南唐保大十五年:丁巳,公元957年
南唐中兴元年:戊午,公元958年
南唐交泰元年:戊午,公元958年
南唐显德五年:戊午,公元958年
南唐显德六年:己未,公元959年
南唐显德七年:庚申,公元960年
南唐建隆元年:庚申,公元960年
南唐后主李煜:公元961~961年
南唐建隆二年:辛酉,公元961年
南唐建隆三年:壬戌,公元962年
南唐建隆四年:癸亥,公元963年
南唐乾德元年:癸亥,公元963年
南唐乾德二年:甲子,公元964年
南唐乾德三年:乙丑,公元965年
南唐乾德四年:丙寅,公元966年
南唐乾德五年:丁卯,公元967年
南唐乾德六年:戊辰,公元968年
南唐开宝元年:戊辰,公元968年
南唐开宝二年:己巳,公元969年
南唐开宝三年:庚午,公元970年
南唐开宝四年:辛未,公元971年
南唐开宝五年:壬申,公元972年
南唐开宝六年:癸酉,公元973年
南唐开宝七年:甲戌,公元974年
南唐开宝八年:乙亥,公元975年
闽(闽越):(公元909~945年)
闽太祖王王审知:公元907~925年
闽越开平三年:己巳,公元909年
闽越开平四年:庚午,公元910年
闽越开平五年:辛未,公元911年
闽越乾化元年:辛未,公元911年
闽越乾化二年:壬申,公元912年
闽越乾化三年:癸酉,公元913年
闽越乾化四年:甲戌,公元914年
闽越乾化五年:乙亥,公元915年
闽越贞明元年:乙亥,公元915年
闽越贞明二年:丙子,公元916年
闽越贞明三年:丁丑,公元917年
闽越贞明四年:戊寅,公元918年
闽越贞明五年:己卯,公元919年
闽越贞明六年:庚辰,公元920年
闽越贞明七年:辛巳,公元921年
闽越龙德元年:辛巳,公元921年
闽越龙德二年:壬午,公元922年
闽越龙德三年:癸未,公元923年
闽越同光元年:癸未,公元923年
闽越同光二年:甲申,公元924年
闽越同光三年:乙酉,公元925年
闽惠宗王鏻:公元926~938年
闽越天成元年:丙戌,公元926年
闽越天成二年:丁亥,公元927年
闽越天成三年:戊子,公元928年
闽越天成四年:己丑,公元929年
闽越天成五年:庚寅,公元930年
闽越长兴元年:庚寅,公元930年
闽越长兴二年:辛卯,公元931年
闽越长兴三年:壬辰,公元932年
闽越龙启元年:癸巳,公元933年
闽越龙启二年:甲午,公元934年
闽越永和元年:乙未,公元935年
闽越永和二年:丙申,公元936年
闽越通文元年:丙申,公元936年
闽越通文二年:丁酉,公元937年
闽越通文三年:戊戌,公元938年
闽越通文四年:己亥,公元939年
王曦:公元939~942年
闽越永隆元年:己亥,公元939年
闽越永隆二年:庚子,公元940年
闽越永隆三年:辛丑,公元941年
闽越永隆四年:壬寅,公元942年
闽越永隆五年:癸卯,公元943年
闽越永隆六年:甲辰,公元944年
闽福恭懿王王延政:公元943~943年
闽越天德元年:癸卯,公元943年
闽越天德二年:甲辰,公元944年
闽越天德三年:乙巳,公元945年
楚(南楚):(公元907~951年)
南楚太祖马殷:公元907~929年
南楚开平元年:丁卯,公元907年
南楚开平二年:戊辰,公元908年
南楚开平三年:己巳,公元909年
南楚开平四年:庚午,公元910年
南楚开平五年:辛未,公元911年
南楚乾化元年:辛未,公元911年
南楚乾化二年:壬申,公元912年
南楚乾化三年:癸酉,公元913年
南楚乾化四年:甲戌,公元914年
南楚乾化五年:乙亥,公元915年
南楚贞明元年:乙亥,公元915年
南楚贞明二年:丙子,公元916年
南楚贞明三年:丁丑,公元917年
南楚贞明四年:戊寅,公元918年
南楚贞明五年:己卯,公元919年
南楚贞明六年:庚辰,公元920年
南楚贞明七年:辛巳,公元921年
南楚龙德元年:辛巳,公元921年
南楚龙德二年:壬午,公元922年
南楚龙德三年:癸未,公元923年
南楚同光元年:癸未,公元923年
南楚同光二年:甲申,公元924年
南楚同光三年:乙酉,公元925年
南楚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
南楚天成元年:丙戌,公元926年
南楚天成二年:丁亥,公元927年
南楚天成三年:戊子,公元928年
南楚天成四年:己丑,公元929年
南楚天成五年:庚寅,公元930年
南楚衡阳王马希声:公元930~931年
南楚长兴元年:庚寅,公元930年
南楚长兴二年:辛卯,公元931年
南楚文昭王马希范:公元932~949年
南楚长兴三年:壬辰,公元932年
南楚长兴四年:癸巳,公元933年
南楚清泰元年:甲午,公元934年
南楚清泰二年:乙未,公元935年
南楚清泰三年:丙申,公元936年
南楚天福元年:丙申,公元936年
南楚天福二年:丁酉,公元937年
南楚天福三年:戊戌,公元938年
南楚天福四年:己亥,公元939年
南楚天福五年:庚子,公元940年
南楚天福六年:辛丑,公元941年
南楚天福七年:壬寅,公元942年
南楚天福八年:癸卯,公元943年
南楚天福九年:甲辰,公元944年
南楚开运元年:甲辰,公元944年
南楚开运二年:乙巳,公元945年
南楚开运三年:丙午,公元946年
南楚开运四年:丁未,公元947年
南楚天福十二年:丁未,公元947年
南楚乾佑元年:戊申,公元948年
南楚乾佑二年:己酉,公元949年
南楚乾佑三年:庚戌,公元950年
南楚恭孝王马希萼:公元950~950年
南楚保大八年:庚戌,公元950年
南楚末王马希崇:公元951~951年
南楚保大九年:辛亥,公元951年
荆南(南平):(公元924~963年)
南平太祖王高季兴:公元907~927年
荆南同光二年:甲申,公元924年
荆南同光三年:乙酉,公元925年
荆南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
荆南天成元年:丙戌,公元926年
荆南天成二年:丁亥,公元927年
荆南天成三年:戊子,公元928年
南平文献王高从海:公元928~947年
荆南乾贞二年:戊子,公元928年
荆南乾贞三年:己丑,公元929年
荆南天成五年:庚寅,公元930年
荆南长兴元年:庚寅,公元930年
荆南长兴二年:辛卯,公元931年
荆南长兴三年:壬辰,公元932年
荆南长兴四年:癸巳,公元933年
荆南应顺元年:甲午,公元934年
荆南清泰元年:甲午,公元934年
荆南清泰二年:乙未,公元935年
荆南清泰三年:丙申,公元936年
荆南天福元年:丙申,公元936年
荆南天福二年:丁酉,公元937年
荆南天福三年:戊戌,公元938年
荆南天福四年:己亥,公元939年
荆南天福五年:庚子,公元940年
荆南天福六年:辛丑,公元941年
荆南天福七年:壬寅,公元942年
荆南天福八年:癸卯,公元943年
荆南天福九年:甲辰,公元944年
荆南开运元年:甲辰,公元944年
荆南开运二年:乙巳,公元945年
荆南开运三年:丙午,公元946年
荆南天福十二年:丁未,公元947年
南平贞懿王高保融:公元948~948年
荆南乾佑元年:戊申,公元948年
荆南乾佑二年:己酉,公元949年
荆南乾佑三年:庚戌,公元950年
荆南广顺元年:辛亥,公元951年
荆南广顺二年:壬子,公元952年
荆南广顺三年:癸丑,公元953年
荆南显德元年:甲寅,公元954年
荆南显德二年:乙卯,公元955年
荆南显德三年:丙辰,公元956年
荆南显德四年:丁巳,公元957年
荆南显德五年:戊午,公元958年
荆南显德六年:己未,公元959年
荆南显德七年:庚申,公元960年
荆南建隆元年:庚申,公元960年
荆南建隆二年:辛酉,公元961年
荆南建隆三年:壬戌,公元962年
荆南建隆四年:癸亥,公元963年
南汉:(公元917~971年)
南汉海南王刘隐:公元907~911年
南汉王刘龑:公元911~942年
南汉乾亨元年:丁丑,公元917年
南汉乾亨二年:戊寅,公元918年
南汉乾亨三年:己卯,公元919年
南汉乾亨四年:庚辰,公元920年
南汉乾亨五年:辛巳,公元921年
南汉乾亨六年:壬午,公元922年
南汉乾亨七年:癸未,公元923年
南汉乾亨八年:甲申,公元924年
南汉乾亨九年:乙酉,公元925年
南汉白龙元年:乙酉,公元925年
南汉白龙二年:丙戌,公元926年
南汉白龙三年:丁亥,公元927年
南汉白龙四年:戊子,公元928年
南汉大有元年:戊子,公元928年
南汉大有二年:己丑,公元929年
南汉大有三年:庚寅,公元930年
南汉大有四年:辛卯,公元931年
南汉大有五年:壬辰,公元932年
南汉大有六年:癸巳,公元933年
南汉大有七年:甲午,公元934年
南汉大有八年:乙未,公元935年
南汉大有九年:丙申,公元936年
南汉大有十年:丁酉,公元937年
南汉大有十一年:戊戌,公元938年
南汉大有十二年:己亥,公元939年
南汉大有十三年:庚子,公元940年
南汉大有十四年:辛丑,公元941年
南汉王刘玢:公元942~942年
南汉大有十五年:壬寅,公元942年
南汉光天元年:壬寅,公元942年
南汉王刘晟:公元943~957年
南汉光天二年:癸卯,公元943年
南汉应乾元年:癸卯,公元943年
南汉乾和元年:癸卯,公元943年
南汉乾和二年:甲辰,公元944年
南汉乾和三年:乙巳,公元945年
南汉乾和四年:丙午,公元946年
南汉乾和五年:丁未,公元947年
南汉乾和六年:戊申,公元948年
南汉乾和七年:己酉,公元949年
南汉乾和八年:庚戌,公元950年
南汉乾和九年:辛亥,公元951年
南汉乾和十年:壬子,公元952年
南汉乾和十一年:癸丑,公元953年
南汉乾和十二年:甲寅,公元954年
南汉乾和十三年:乙卯,公元955年
南汉乾和十四年:丙辰,公元956年
南汉乾和十五年:丁巳,公元957年
南汉王刘鋹:公元958~958年
南汉乾和十六年:戊午,公元958年
南汉大宝元年:戊午,公元958年
南汉大宝二年:己未,公元959年
南汉大宝三年:庚申,公元960年
南汉大宝四年:辛酉,公元961年
南汉大宝五年:壬戌,公元962年
南汉大宝六年:癸亥,公元963年
南汉大宝七年:甲子,公元964年
南汉大宝八年:乙丑,公元965年
南汉大宝九年:丙寅,公元966年
南汉大宝十年:丁卯,公元967年
南汉大宝十一年:戊辰,公元968年
南汉大宝十二年:己巳,公元969年
南汉大宝十三年:庚午,公元970年
南汉大宝十四年:辛未,公元971年
吴(钱吴、吴越):(公元907~978年)
吴越王钱鏐:公元907~931年
吴越天佑四年:丁卯,公元907年
吴越天宝元年:戊辰,公元908年
吴越天宝二年:己巳,公元909年
吴越天宝三年:庚午,公元910年
吴越天宝四年:辛未,公元911年
吴越天宝五年:壬申,公元912年
吴越凤历元年:癸酉,公元913年
吴越乾化元年:癸酉,公元913年
吴越乾化二年:甲戌,公元914年
吴越乾化三年:乙亥,公元915年
吴越贞明元年:乙亥,公元915年
吴越贞明二年:丙子,公元916年
吴越贞明三年:丁丑,公元917年
吴越贞明四年:戊寅,公元918年
吴越贞明五年:己卯,公元919年
吴越贞明六年:庚辰,公元920年
吴越贞明七年:辛巳,公元921年
吴越龙德元年:辛巳,公元921年
吴越龙德二年:壬午,公元922年
吴越龙德三年:癸未,公元923年
吴越宝大元年:甲申,公元924年
吴越宝大二年:乙酉,公元925年
吴越宝正元年:丙戌,公元926年
吴越宝正二年:丁亥,公元927年
吴越宝正三年:戊子,公元928年
吴越宝正四年:己丑,公元929年
吴越宝正五年:庚寅,公元930年
吴越宝正六年:辛卯,公元931年
吴越王钱元瓘:公元932~940年
吴越长兴三年:壬辰,公元932年
吴越长兴四年:癸巳,公元933年
吴越应顺元年:甲午,公元934年
吴越清泰元年:甲午,公元934年
吴越清泰二年:乙未,公元935年
吴越清泰三年:丙申,公元936年
吴越天福元年:丙申,公元936年
吴越天福二年:丁酉,公元937年
吴越天福三年:戊戌,公元938年
吴越天福四年:己亥,公元939年
吴越天福五年:庚子,公元940年
吴越王钱弘佐:公元941~946年
吴越天福六年:辛丑,公元941年
吴越天福七年:壬寅,公元942年
吴越天福八年:癸卯,公元943年
吴越天福九年:甲辰,公元944年
吴越开运元年:甲辰,公元944年
吴越开运二年:乙巳,公元945年
吴越开运三年:丙午,公元946年
吴越开运四年:丁未,公元947年
吴越王钱倧:公元947~947年
吴越天福十二年:丁未,公元947年
吴越王钱弘俶:公元947~978年
吴越乾佑元年:戊申,公元948年
吴越乾佑二年:己酉,公元949年
吴越乾佑三年:庚戌,公元950年
吴越广顺元年:辛亥,公元951年
吴越广顺二年:壬子,公元952年
吴越广顺三年:癸丑,公元953年
吴越显德元年:甲寅,公元954年
吴越显德二年:乙卯,公元955年
吴越显德三年:丙辰,公元956年
吴越显德四年:丁巳,公元957年
吴越显德五年:戊午,公元958年
吴越显德六年:己未,公元959年
吴越显德七年:庚申,公元960年
吴越建隆元年:庚申,公元960年
吴越建隆二年:辛酉,公元961年
吴越建隆三年:壬戌,公元962年
吴越建隆四年:癸亥,公元963年
吴越乾德元年:癸亥,公元963年
吴越乾德二年:甲子,公元964年
吴越乾德三年:乙丑,公元965年
吴越乾德四年:丙寅,公元966年
吴越乾德五年:丁卯,公元967年
吴越乾德六年:戊辰,公元968年
吴越开宝元年:戊辰,公元968年
吴越开宝二年:己巳,公元969年
吴越开宝三年:庚午,公元970年
吴越开宝四年:辛未,公元971年
吴越开宝五年:壬申,公元972年
吴越开宝六年:癸酉,公元973年
吴越开宝七年:甲戌,公元974年
吴越开宝八年:乙亥,公元975年
吴越开宝九年:丙子,公元976年
吴越太平兴国元年:丙子,公元976年
吴越太平兴国二年:丁丑,公元977年
吴越太平兴国三年:戊寅,公元978年
北汉:(公元951~979年)
北汉王刘旻:公元951~954年
北汉乾佑四年:辛亥,公元951年
北汉乾佑五年:壬子,公元952年
北汉乾佑六年:癸丑,公元953年
北汉乾佑七年:甲寅,公元954年
北汉王刘均:公元955~955年
北汉乾佑八年:乙卯,公元955年
北汉乾佑九年:丙辰,公元956年
北汉天会元年:丁巳,公元957年
北汉天会二年:戊午,公元958年
北汉天会三年:己未,公元959年
北汉天会四年:庚申,公元960年
北汉天会五年:辛酉,公元961年
北汉天会六年:壬戌,公元962年
北汉天会七年:癸亥,公元963年
北汉天会八年:甲子,公元964年
北汉天会九年:乙丑,公元965年
北汉天会十年:丙寅,公元966年
北汉天会十一年:丁卯,公元967年
北汉天会十二年:戊辰,公元968年
北汉天会十三年:己巳,公元969年
北汉天会十四年:庚午,公元970年
北汉天会十五年:辛未,公元971年
北汉天会十六年:壬申,公元972年
北汉天会十七年:癸酉,公元973年
北汉广运元年:甲戌,公元974年
北汉广运二年:乙亥,公元975年
北汉广运三年:丙子,公元976年
北汉广运四年:丁丑,公元977年
北汉广运五年:戊寅,公元978年
北汉广运六年:己卯,公元979年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宋太祖赵匡胤:
公元960年:庚申,建隆元年,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十年,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德七年
公元961年:辛酉,建隆二年
公元962年:壬戌,建隆三年
公元963年:癸亥,建隆四年,乾德元年,北宋灭荆南
公元964年:甲子,乾德二年
公元965年:乙丑,乾德三年,北宋灭后蜀
公元967年:丁卯,乾德五年
公元968年:戊辰,乾德六年,开宝元年
公元969年:己巳,开宝二年,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十九年,辽景宗耶律·贤保宁元年
公元970年:庚午,开宝三年
公元971年:辛未,开宝四年,北宋灭南汉
公元975年:乙亥,开宝八年,北宋灭南唐
公元976年:丙子,开宝九年,宋太宗赵炅改为太平兴国元年
宋太宗赵炅(赵匡义):
公元976年:丙子,太平兴国元年,开宝九年
公元977年:丁丑,太平兴国二年
公元978年:戊寅,太平兴国三年,北宋灭吴越
公元979年:己卯,太平兴国四年,北宋灭北汉,五代十国全面结束。
公元983年:癸未,太平兴国八年,辽景宗耶律·贤乾亨五年,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元年
公元984年:甲申,太平兴国九年,雍熙元年
公元985年:乙酉,雍熙二年
公元986年:丙戌,雍熙三年
公元987年:丁亥,雍熙四年
公元988年:戊子,端拱元年
公元989年:己丑,端拱二年
公元990年:庚寅,淳化元年
公元991年:辛卯,淳化二年
公元992年:壬辰,淳化三年
公元993年:癸巳,淳化四年
公元994年:甲午,淳化五年
公元995年:乙未,至道元年
公元996年:丙申,至道二年
公元997年:丁酉,至道三年
宋真宗赵恒:
公元998年:戊戌,咸平元年
公元999年:己亥,咸平二年
公元1000年:庚子,咸平三年
公元1001年:辛丑,咸平四年
公元1002年:壬寅,咸平五年
公元1003年:癸卯,咸平六年
公元1004年:甲辰,景德元年
公元1005年:乙巳,景德二年
公元1006年:丙午,景德三年
公元1007年:丁未,景德四年
公元1008年:戊申,大中祥符元年
公元1009年:己酉,大中祥符二年
公元1015年:乙卯,大中祥符八年
公元1016年:丙辰,大中祥符九年
公元1017年:丁巳,天禧元年
公元1018年:戊午,天禧二年
公元1019年:己未,天禧三年
公元1020年:庚申,天禧四年
公元1021年:辛酉,天禧五年
公元1022年:壬戌,乾兴元年
宋仁宗赵祯:
公元1023年:癸亥,天圣元年
公元1024年:甲子,天圣二年
公元1031年:辛未,天圣九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太平十一年,辽兴宗耶律·宗真景福元年
公元1032年:壬申,天圣十年,明道元年
公元1033年:癸酉,明道二年
公元1034年:甲戌,景祐元年
公元1035年:乙亥,景祐二年
公元1036年:丙子,景祐三年
公元1037年:丁丑,景祐四年
公元1038年:戊寅,景祐五年,宝元元年
公元1039年:己卯,宝元二年
公元1040年:庚辰,宝元三年,康定元年
公元1041年:辛巳,康定二年,庆历元年
公元1042年:壬午,庆历二年
公元1043年:癸未,庆历三年
公元1048年:戊子,庆历八年
公元1049年:己丑,皇祐元年
公元1050年:庚寅,皇祐二年
公元1051年:辛卯,皇祐三年
公元1052年:壬辰,皇祐四年
公元1053年:癸巳,皇祐五年
公元1054年:甲午,皇祐六年,至和元年
公元1055年:乙未,至和二年,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二十四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清宁元年
公元1056年:丙申,至和三年,嘉祐元年
公元1057年:丁酉,嘉祐二年
公元1058年:戊戌,嘉祐三年
公元1062年:壬寅,嘉祐七年
公元1063年:癸卯,嘉祐八年
宋英宗赵曙:
公元1064年:甲辰,治平元年
公元1065年:乙巳,治平二年
公元1066年:丙午,治平三年
公元1067年:丁未,治平四年
宋神宗赵顼:
公元1068年:戊申,熙宁元年
公元1077年:丁巳,熙宁十年
公元1078年:戊午,元丰元年
公元1079年:己未,元丰二年
公元1084年:甲子,元丰七年
公元1085年:乙丑,元丰八年
宋哲宗赵煦:
公元1086年:丙寅,元祐元年
公元1087年:丁卯,元祐二年
公元1093年:癸酉,元祐八年
公元1094年:甲戌,元祐九年,绍圣元年
公元1095年:乙亥,绍圣二年
公元1096年:丙子,绍圣三年
公元1097年:丁丑,绍圣四年
公元1098年:戊寅,绍圣五年,元符元年
公元1099年:己卯,元符二年
公元1100年:庚辰,元符三年
宋徽宗赵佶:
公元1101年:辛巳,建中靖国元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寿昌七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统元年
公元1102年:壬午,崇宁元年
公元1103年:癸未,崇宁二年
公元1104年:甲申,崇宁三年
公元1105年:乙酉,崇宁四年
公元1106年:丙戌,崇宁五年
公元1107年:丁亥,大观元年
公元1108年:戊子,大观二年
公元1109年:己丑,大观三年
公元1110年:庚寅,大观四年
公元1111年:辛卯,政和元年
公元1112年:壬辰,政和二年
公元1113年:癸巳,政和三年
公元1114年:甲午,政和四年
公元1115年:乙未,政和五年,金太祖完颜·旻收国元年,完颜·旻即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
公元1116年:丙申,政和六年
公元1117年:丁酉,政和七年,金太祖完颜·旻收国三年天辅元年
公元1118年:戊戌,政和八年,重和元年
公元1119年:己亥,重和二年,宣和元年
公元1120年:庚子,宣和二年
公元1121年:辛丑,宣和三年
公元1122年:壬寅,宣和四年
公元1123年:癸卯,宣和五年,金太祖完颜·旻天辅七年,金太宗完颜·晟天会元年
公元1124年:甲辰,宣和六年
公元1125年:乙巳,宣和七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保大五年,金太宗完颜·晟天会三年,天祚帝被金兵俘获,大辽国亡。
宋钦宗赵桓:
公元1126年:丙午,靖康元年
公元1127年:丁未,靖康二年,金太宗完颜·晟天会元年,金国灭亡北宋,俘虏宋钦宗赵桓和已退位的宋徽宗赵佶。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宋高宗赵构:
公元1127年:丁未,建炎元年,金太宗完颜·晟天会五年,北宋钦宗赵桓靖康二年
公元1130年:庚戌,建炎四年
公元1131年:辛亥,绍兴元年
公元1136年:丙辰,绍兴六年,金熙宗完颜·亶天会十四年沿用金太宗完颜·晟年号
公元1149年:己巳,绍兴十九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天德元年,金熙宗完颜·亶皇统九年
公元1161年:辛巳,绍兴三十一年,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元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正隆六年
公元1162年:壬午,绍兴三十二年
宋孝宗赵昚(赵慎):
公元1163年:癸未,隆兴元年
公元1164年:甲申,隆兴二年
公元1165年:乙酉,乾道元年
公元1173年:癸巳,乾道九年
公元1174年:甲午,淳熙元年
公元1189年:己酉,淳熙十六年
宋光宗赵暴:
公元1190年:庚戌,绍熙元年,金章宗完颜·璟明昌元年
公元1194年:甲寅,绍熙五年
宋宁宗赵扩:
公元1195年:乙卯,庆元元年
公元1200年:庚申,庆元六年
公元1201年:辛酉,嘉泰元年
公元1204年:甲子,嘉泰四年
公元1205年:乙丑,开禧元年
公元1206年:丙寅,开禧二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孛尔只斤·铁木真元年
公元1207年:丁卯,开禧三年
公元1208年:戊辰,嘉定元年
公元1209年:己巳,嘉定二年,金国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元年
公元1213年:癸酉,嘉定六年,金宣宗完颜·珣贞佑元年,金国卫绍王完颜·永济崇庆二年至宁元年
公元1224年:甲申,嘉定十七年,金哀宗完颜·守绪正大元年
宋理宗赵昀:
公元1225年:乙酉,宝庆元年
公元1226年:丙戌,宝庆二年
公元1227年:丁亥,宝庆三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孛尔只斤·铁木真二十二年,蒙古汗国灭西夏
公元1228年:戊子,绍定元年,大蒙古国也客那颜汗孛尔只斤·拖雷元年,继承人孛尔只斤·窝阔台远征途中,由孛尔只斤·拖雷监国
公元1229年:己丑,绍定二年,大蒙古国木亦坚汗孛尔只斤·窝阔台元年
公元1233年:癸巳,绍定六年
公元1234年:甲午,端平元年,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三年,大蒙古国木亦坚汗孛尔只斤·窝阔台六年,金国灭亡
公元1235年:乙未,端平二年
公元1236年:丙申,端平三年
公元1237年:丁酉,嘉熙元年
公元1240年:庚子,嘉熙四年
公元1241年:辛丑,淳祐元年
公元1242年:壬寅,淳祐二年,大蒙古国乃马真后称制元年
公元1246年:丙午,淳祐六年,大蒙古国乃马真后称制五年,大蒙古国库裕克汗孛尔只斤·贵由元年
公元1249年:己酉,淳祐九年,大蒙古国海迷失后称制元年
公元1251年:辛亥,淳祐十一年,大蒙古国海迷失后称制三年,大蒙古国孛尔只斤·蒙哥汗元年
公元1252年:壬子,淳祐十二年
公元1253年:癸丑,宝祐元年
公元1258年:戊午,宝祐六年
公元1259年:己未,开庆元年,大蒙古国孛尔只斤·蒙哥汗九年
公元1260年:庚申,景定元年,大蒙古国薛禅汗孛尔只斤·忽必烈中统元年
公元1264年:甲子,景定五年,大蒙古国薛禅汗孛尔只斤·忽必烈中统五年至元元年
宋度宗赵禥:
公元1265年:乙丑,咸淳元年
公元1271年:辛未,咸淳七年,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至元八年,蒙古汗国正式分裂,元朝建立。
公元1274年:甲戌,咸淳十年,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一年
宋恭宗赵显:
公元1275年:乙亥,德祐元年,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二年
公元1276年:丙子,德祐二年,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三年
宋端宗赵昰:
公元1276年:丙子,景炎元年,德祐二年,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三年
公元1277年:丁丑,景炎二年,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至元十四年
公元1278年:戊寅,景炎三年,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五年
宋末帝赵昺:
公元1278年:戊寅,祥兴元年,景炎三年,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五年
公元1279年:己卯,祥兴二年,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至元十六年,厓山沦陷,赵昺被迫投海自杀,南宋灭亡
大辽国:(公元907~1125年)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契丹大圣大明天皇帝):
公元907年:丁卯,元年,未称帝,无年号)
公元915年:乙亥,九年
公元916年:丙子,神册元年
公元921年:辛巳,神册六年
公元922年:壬午,神册七年,天赞元年
公元923年:癸未,天赞二年
公元924年:甲申,天赞三年
公元925年:乙酉,天赞四年
公元926年:丙戌,天赞五年,天显元年
辽太宗耶律·德光:
公元927年:丁亥,天显二年,耶律·德光沿用辽太祖年号
公元928年:戊子,天显三年
公元938年:戊戌,天显十三年,会同元年
公元939年:己亥,会同二年
公元946年:丙午,会同九年
公元947年:丁未,会同十年,大同元年,辽世宗耶律·阮当年改为天禄元年
辽世宗耶律·阮:
公元947年:丁未,天禄元年,会同十年大同元年
公元948年:戊申,天禄二年
公元950年:庚戌,天禄四年
公元951年:辛亥,天禄五年,辽穆宗耶律·璟当年改为应历元年
辽穆宗耶律·璟:
公元951年:辛亥,应历元年,天禄五年
公元952年:壬子,应历二年
公元960年:庚申,应历十年,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五代结束,北宋建立
公元969年:己巳,应历十九年,辽景宗耶律·贤当年改为保宁元年
辽景宗耶律·贤:
公元969年:己巳,保宁元年,应历十九年
公元970年:庚午,保宁二年
公元978年:戊寅,保宁十年
公元979年:己卯,保宁十一年,乾亨元年
公元980年:庚辰,乾亨二年
公元982年:壬午,乾亨四年
公元983年:癸未,乾亨五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当年改为统和元年
辽圣宗耶律·隆绪
公元983年:癸未,统和元年,乾亨五年
公元984年:甲申,统和二年
公元1011年:辛亥,统和二十九年
公元1012年:壬子,统和三十年,开泰元年
公元1013年:癸丑,开泰二年
公元1020年:庚申,开泰九年
公元1021年:辛酉,开泰十年,太平元年
公元1022年:壬戌,太平二年
公元1030年:庚午,太平十年
公元1031年:辛未,太平十一年,辽兴宗耶律·宗真当年改为景福元年
辽兴宗耶律·宗真:
公元1031年:辛未,景福元年,太平十一年
公元1032年:壬申,景福二年,重熙元年
公元1033年:癸酉,重熙二年
公元1054年:甲午,重熙二十三年
公元1055年:乙未,重熙二十四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改为清宁元年
辽道宗耶律·洪基:
公元1055年:乙未,清宁元年,重熙二十四年
公元1056年:丙申,清宁二年
公元1063年:癸卯,清宁九年
公元1064年:甲辰,清宁十年,咸雍元年
公元1066年:丙午,咸雍二年
公元1073年:癸丑,咸雍九年
公元1074年:甲寅,咸雍十年大(太)康元年
公元1076年:丙辰,大(太)康二年
公元1083年:癸亥,大(太)康九年
公元1084年:甲子,大(太)康十年,大安元年
公元1086年:丙寅,大安二年
公元1093年:癸酉,大安九年
公元1094年:甲戌,大安十年寿昌元年
公元1096年:丙子,寿昌二年
公元1100年:庚辰,寿昌六年
公元1101年:辛巳,寿昌七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改为乾统元年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
公元1101年:辛巳,乾统元年,寿昌七年
公元1102年:壬午,乾统二年
公元1109年:己丑,乾统九年
公元1110年:庚寅,乾统十年
公元1111年:辛卯,天庆元年
公元1120年:庚子,天庆十年
公元1121年:辛丑,保大元年
公元1125年:乙巳,保大五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兵俘获,辽国灭亡
大金国:(公元1115~1234年)
金太祖完颜·旻(完颜阿骨打):
公元1115年:乙未,收国元年,宋徽宗赵佶政和五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天庆五年
公元1116年:丙申,收国二年
公元1117年:丁酉,天辅元年,收国三年
公元1118年:戊戌,天辅二年
公元1123年:癸卯,天辅七年
金太宗完颜·晟:
公元1123年:癸卯,天会元年,天辅七年
公元1124年:甲辰,天会二年
公元1125年:乙巳,天会三年,宋徽宗赵佶宣和七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保大五年,天祚帝被金兵俘获,大辽国灭亡。
公元1126年:丙午,天会四年,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宋徽宗赵佶退位。
公元1127年:丁未,天会五年,北宋钦宗赵桓靖康二年,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金国灭北宋,南宋建立。
公元1135年:乙卯,天会十三年
金熙宗完颜·亶:
公元1136年:丙辰,天会十四年,沿用金太宗完颜·晟年号
公元1137年:丁巳,天会十五年
公元1138年:戊午,天眷元年
公元1139年:己未,天眷二年
公元1140年:庚申,天眷三年
公元1141年:辛酉,皇统元年
公元1142年:壬戌,皇统二年
公元1149年:己巳,皇统九年
海陵王完颜·亮:
公元1149年:己巳,天德元年,皇统九年
公元1150年:庚午,天德二年
公元1153年:癸酉,贞元元年,天德五年
公元1154年:甲戌,贞元二年
公元1155年:乙亥,贞元三年
公元1156年:丙子,正隆元年,贞元四年
公元1157年:丁丑,正隆二年
公元1161年:辛巳,正隆六年
金世宗完颜·雍:
公元1161年:辛巳,大定元年,正隆六年
公元1162年:壬午,大定二年
公元1163年:癸未,大定三年,宋孝宗赵慎隆兴元年
公元1189年:己酉,大定二十九年
金章宗完颜·璟:
公元1190年:庚戌,明昌元年,宋光宗赵暴绍熙元年
公元1191年:辛亥,明昌二年
公元1195年:乙卯,明昌六年,宋宁宗赵扩庆元元年
公元1196年:丙辰,承安元年,明昌七年
公元1197年:丁巳,承安二年
公元1200年:庚申,承安五年
公元1201年:辛酉,泰和元年
公元1202年:壬戌,泰和二年
公元1206年:丙寅,泰和六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孛尔只斤·铁木真元年,宋宁宗赵扩开禧二年,蒙古汗国建立。
公元1208年:戊辰,泰和八年
卫绍王完颜·永济:
公元1209年:己巳,大安元年
公元1210年:庚午,大安二年
公元1211年:辛未,大安三年
公元1212年:壬申,崇庆元年
公元1213年:癸酉,崇庆二年,至宁元年
金宣宗完颜·珣:
公元1213年:癸酉,贞佑元年,崇庆二年,至宁元年
公元1214年:甲戌,贞佑二年
公元1217年:丁丑,兴定元年,贞佑五年
公元1218年:戊寅,兴定二年
公元1222年:壬午,元光元年,兴定六年
公元1223年:癸未,元光二年
金哀宗完颜·守绪:
公元1224年:甲申,正大元年
公元1225年:乙酉,正大二年,宋理宗赵昀宝庆元年
公元1227年:丁亥,正大四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孛尔只斤·铁木真二十二年,蒙古汗国灭西夏。
公元1228年:戊子,正大五年,大蒙古国也客那颜汗孛尔只斤·拖雷元年,继承人孛尔只斤·窝阔台尚在远征途中,由孛尔只斤·拖雷监国
公元1229年:己丑,正大六年,大蒙古国木亦坚汗孛尔只斤·窝阔台元年
公元1231年:辛卯,正大八年
公元1232年:壬辰,开兴元年,天兴元年,正大九年
公元1233年:癸巳,天兴二年
公元1234年:甲午,天兴三年,宋理宗赵昀端平元年,大蒙古国木亦坚汗孛尔只斤·窝阔台六年,蒙、宋联军灭亡金国
西夏国:(公元990~1227年)
夏国王李继迁(西夏太祖):
公元990~1003年,受辽封为大夏国王时使用辽国年号,受北宋册封为夏州刺史后用北宋年号
西平王李德明(西夏太宗):
公元1004~1011年,西平王依附北宋使用北宋年号
公元1011~1032年,受辽封为大夏国王后受宋仁宗封夏国王
西夏国王李元昊(西夏景宗):
公元1032年:显道元年
公元1033年:显道二年
公元1034年:显道三年,开运元年,广运元年
公元1035年:广运二年
公元1036年:广运三年、大庆元年
公元1037年:大庆二年
公元1038年:大庆三年,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西夏景宗李元昊(公元1032年为夏国王,又于1044年取消了帝号,但西夏一直独立存在):
公元1038~1048年:天授年、礼法年、延祚年
西夏毅宗李谅祚:
公元1049年:延嗣宁国
公元1050~1052年:天祐垂圣年
公元1053~1056年:福圣承道年
公元1057~1062年:奲都年
公元1063~1068年:拱化年
西夏惠宗李秉常:
公元1069~1070年:乾道年
公元1071~1075年:天赐年,礼盛年,国庆年
公元1076~1085年:大安年
公元1086年:天安礼定
西夏崇宗李乾顺:
公元1087~1089年:天仪治平年
公元1090~1098年:天祐民安年
公元1099~1101年:永安年
公元1102~1114年:贞观年
公元1115~1119年:雍宁年
公元1120~1126年:元德年
公元1127~1134年:正德年
公元1135~1138年:大德年
西夏仁宗李仁孝:
公元1139~1143年:大庆年
公元1144~1148年:人庆年
公元1149~1170年:天盛年
公元1171~1193年:乾祐年
西夏桓宗李纯佑:
公元1194~1206年:天庆年
西夏襄宗李安全:
公元1206~1209年:应天年
公元1210~1211年:皇建年
西夏神宗李遵頊:
公元1211~1223年:光定年
公元1223~1226年:乾定年
西夏末帝李睍:
公元1226~1227年:宝义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孛尔只斤·铁木真二十二年,蒙古汗国灭西夏
前一篇:中国历史年代表之东周(战国)-秦
后一篇:中国邮政报报道东四局纪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