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驿聊斋(118):胜境驿上胜境关

(2007-06-02 21:31:43)
分类: 品邮日历
 

胜境驿上胜境关

古驿聊斋(118):胜境驿上胜境关

胜境驿,旧在平彝县(今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城东8公里胜境关下,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6年),云南总督王继文复建当地景观“石虬亭”时所建。初为三间客房,作为来往官员休息的驿站,民间习惯于将“亭”与“驿”合称为“接官亭”。胜境驿是由滇黔往来的首驿,古驿道的要冲。出胜境驿,沿古驿道出胜境村,东行约500米,远远望去,高山峡谷之间,有一座巍峨的雄关,这就是胜境关。

古驿聊斋(118):胜境驿上胜境关

胜境关

 

胜境关,又称界关,地处滇黔两省交界处的古驿道上。“山界滇域,岭划黔疆,风雨判云贵”。元明清三代,胜境关一直是由黔入滇的首道关隘,西南丝路的东驿道由此经过。这条驿道始筑于元,由元大都(今北京)经湖南、由黔入滇,替代了秦汉以来由川入滇的干道,成为元明清王朝入滇的官驿道路。相传这条驿道是在战国楚将庄桥入滇道的基础上开辟的。明初远征云南、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首次入滇、昔日云南学子进京赶考、红二方面军长征过滇、建国之初人民解放军驰援云南龙云将军和平起义,都取道胜境关。

 

古驿聊斋(118):胜境驿上胜境关

古道

 

古驿聊斋(118):胜境驿上胜境关

遗迹

 

胜境村西的山梁路口上有一座“滇南胜境坊”和关隘城楼,是胜境关的标志建筑。“滇南胜境坊”始建于明代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清代和民国曾两次重修,最终毁于“文革”。现存的界坊为1988年重修。坊高13.32米、宽11.2米,重檐翘角、十二楹柱、九级斗拱,东西对称,高坊长额间镶嵌着一块巨匾,上书“滇南胜境”。坊中两根楹柱前后各有石狮一对,分别面向黔滇,面对贵州的一对石狮身覆青苔,面对云南的一对石狮身披红土,见者无不称奇。古人称:“雨师好黔,风伯好滇”,贵州多雨、云南多风,这一气候特征在这两对石狮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这种一界分风雨的自然奇观令人叹为观止。明代状元杨慎被谪戍云南永昌(今保山),由此经过。他在《滇侯记序》中记载:“日月之阴,经寸而移,雨场之地,隔垄而分”。原来胜境关有一条南北向的小溪,小溪两侧土壤截然两色,东侧为黑赫色,为贵州地界,而西侧则为红褐色,为云南地界,杨慎称奇道:“西望则山平天豁,东观则箐雾瘴云,此天限二方也。”可惜此景今已不存。关隘城楼始建于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重建于光绪十六年(1891年),“文革”期间被拆毁,1990年恢复原状。城墙高7.8米,厚8.3米,上刻“胜境关”三个大字。

 

古驿聊斋(118):胜境驿上胜境关

鬻琴碑

 

胜境驿对面有一处古迹叫“鬻琴碑”,原称“遗爱碑”。初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为纪念富源县令孙士寅。孙在任期间,清正廉明、洁已爱民,离任时两袖清风,囊空如洗,借贷无门。百姓相约送他一些钱物,他分文不取,最后把自己上任时携带的一把心爱的古琴鬻为路费。百姓依依不舍,十里相送。后人捐立“遗爱碑”。后当地名士李思光受之感动,重新勒立石碑,更名为“鬻琴碑”。七品县令孙士寅深知做官不贪,以民为母,传为佳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