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洼胡同及其他
晚清遗老徐珂《清稗类钞》中有一小段趣文叫《尊公亦受约束》:“光绪间,兵部郎中某居京师兵部洼中街,时封翁就养在邸。其厅事悬一联,上句云:‘治家严如军令。’或问之曰:‘何尊公亦受约束耶?’某悟,乃撤去。”故事并不可乐,不去评价。单说“兵部洼”,乃是京城一个胡同,因明清时兵部官员多住于此,又因地势低洼,故名。
兵部洼胡同,在西城区人民大会堂西侧,南北向。北起东绒线胡同与石碑胡同相接,南连西交民巷,明代属大时雍坊,清代住镶蓝旗。兵部洼胡同东侧有高碑胡同通人大会堂西路,其间有羊毛胡同、后红井胡同、和司法胡同;西侧由北向南分布着东旧帘子胡同、东新帘子胡同、后细瓦厂胡同、前细瓦厂胡同,前后细瓦厂胡同中部有南北向的井楼胡同和八宝胡同相连。
关于兵部洼胡同的命名,有个说法,说明朝时这里住过一个兵备副使石九奏,人称石兵部,兵部洼的“兵部”即由他而来,还有一些传奇故事流传。石九奏,确有其人,字伯成,冀州堤北桥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博学多才,骁勇善战,曾平定女真叛乱,官至兵备副使进右参政,有《才调集》、《石伯成诗稿》、《四库总目》等著作。
石九奏的家乡冀州市堤北桥流传着许多故事。说石九奏小时候聪颖,常跟村里龙泉寺住持静修和尚下棋,静修告诫他,不要做坏事,多做好事,将来能成大事。九奏家贫读不起书,每晚到一下私塾门外偷听,感动了私塾先生,就让他免费学。每晚听完课回家,总有两只红灯笼在前为九奏照亮,但忽然有一天灯笼就剩一只了,静修一口咬定九奏做了不该做的事。九奏承认,只为人家代笔写了一封休书。静修说,没有比这事儿更坏的了。于是九奏去那家谎称修书有误,要过来撕掉。后来,晚间再回家,路上两只灯笼如故。有一次,静修让九奏转铜钱,赌铜钱停下来哪一面朝上,九奏赌了正面,静修则赌反面。结果铜钱长转不停,静修发功才停下来,却劈作两半,一半正面,一半反面。原来他二人一个是半仙之体,一个是官家之身。传说石九奏为官之后,没有忘怀他的先生,派手下给先生送来一口棺材,并嘱咐万万要等到先生百年之后用时再打开,先生和家人很不高兴,但人家朝廷官员送的礼,不能不收。十几年 后先生去世时,家人打开棺材准备入殓,却发现棺内放着非常新鲜的一整头猪的猪肉,就像刚宰杀的一样,原来这口棺材是用有“阴阳木”之称的紫光檀制成,极其名贵。
漫步在兵部洼不宽的胡同里,穿行在乱糟糟的街道上,怎么也想象不出它曾经的繁华和富贵,尽管与天安门广场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