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穀”
在介绍大菊胡同的时候,涉及到了胡同内住宅门楼上的砖雕,上有“戬穀”二字,意思呢,文章里都说了,这里重点说一说读音和写法。
“戬穀”,读jiangu,均读第三声,即“剪古”。
“戬”字比较常见,多用于人名、地名。宋代有权臣杨戬;还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张戬。上海嘉定区有戬浜镇。
注意“穀”字的写法,左边“士”字头中间“秃宝盖儿”,“秃宝盖儿”下有一小横,最下面是“禾”字底,右面是“殳”(殳,读shu,“书”)字旁儿。
还有一个字跟它很像,即“榖”字,读音没区别,区别就在于左边“秃宝盖儿”下没有一小横。
别看就差这么一点点,错了意思就错了。
没有小横的“榖”,是一种树,也叫构、楮。这种树的树皮可以用来造纸,这种纸叫“榖纸”。《诗经·小雅·鹤鸣》:“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孔颖达疏》引用陆玑的说法(见《辞海》音序缩印本564页):“幽州人谓之榖桑,荆杨人谓之榖,中州人谓之楮。殷中宗时桑榖共生是也。今江南人绩其皮以为布,又捣以为纸,谓之榖皮纸,洁白光泽,其里甚好。”有人录《诗经·小雅·鹤鸣》时将“榖”写成“谷”,是错误的。“榖”并非“谷”之繁体。
有小横幅的“穀”,即“戬穀”的“穀”。可以写作“谷”。“穀”有俸禄之意,古时候的俸禄有时直接用粮食谷物给付,两个字自古通用,后简化为“谷”。
还有一个字与之相象,“毂”,读音也一样,只车轮中心的圆木,与车轮连接车辐条,中有圆孔,可置车轴。三个字不能混用,否则就是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