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冷泉驿古驿聊斋寒食禁火 |
分类: 品邮日历 |
冷泉驿说寒食节
冷泉驿,旧在汾州介休县(今山西介休市)南冷泉关(今灵石县境内两渡镇冷泉村)。地方通志记载:“(冷泉)关外迤北皆平原旷野,入关则左山右河,实为南北之咽喉。”明朝曾在此地设巡检司。冷泉驿在绵山脚下,唐代诗人李商隐曾于寒食节在此投宿,以《寒食行次冷泉驿》一诗,咏介山汾水之秀,春寒禁火之苦,诗曰:“驿途仍近节,旅宿倍思家。独夜三更月,空庭一树花。介山当驿秀,汾水绕关斜。自怯春寒苦,那堪禁火赊。”
冷泉村寒食禁火之俗,源于春秋时期。据史料载,晋献公宠爱骊 姬立为夫人,骊姬欲立其子奚齐为太子,逼死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只得到别国避难。献公死,惠公(夷吾)即位唯恐重耳回来夺其君位,派人追杀,已在狄国避难12年的重耳闻讯立即离开了狄国 。此后7年,重耳周游列国,居无定所,历尽磨难。追随重耳的狐毛、狐偃、赵衰、介子推等人都忠心耿耿。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有“介子推割股啖君”情节,说重耳一行在卫国遭卫文公之拒,又累又饿,食物难寻。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做肉汤给重耳充饥,如此股肱之义,重耳潸然泪下。周襄王16年(前636年),在外漂泊了19年,62岁的重耳终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打回晋国。晋怀公(晋惠公之子圉)弃城逃跑被杀,重耳即位,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大会群臣,行复国之赏,随其逃亡之人均得封赏,唯不见介子推。介子推篾视权贵,羞与势利之人为伍。晋文公想起介子推之时,介子推已与老母隐居绵山之中。晋文公寻他不着,便下令焚山,欲逼他出来,后发现介子推母子相报死于一棵大树下。介子推死后,晋文公异常悲痛。介子推死后,晋文公异常悲痛。据南朝宋人刘敬叔《异苑》载:“介之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晋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始此。” 晋文公还将绵山封为介田,改绵山为介山。后来此地名为介休,意即“介子推休息长眠之地”。绵山自古为旅游胜地,与介子推相关的胜迹不胜枚举。
当地百姓为纪念介子推,将每年冬至后的第105天,即介子推被焚日,定为寒食节。寒食节家家户户禁烟火,吃三天寒食,并在门前插柳,为介子推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