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丽江印象
回到虎跳峡镇吃罢午饭,沿214国道继续向东南进发,离开虎跳峡镇不久,跨过金沙江大桥,就进入了丽江地区境内,走龙蟠,经星明,过兴文,我们又与石鼓长江第一湾失之交臂。时间紧迫,为了完成好此次采访任务,我们没有特意地去景点游览,表现出北京邮政新闻工作者的良好风范。
7月6日下午五点钟,我们进入了丽江地区首府大研镇。天公不做美,我们没有看到丽江的蓝天白云。丽江街道整齐,许多建筑都是地震后重建的。丽江地区邮政局地处繁华地段,出门不远就是丽江古城。邮政局门前很气派,邮政营业厅、储蓄营业厅是分开的。我们住在邮政宾馆,宾馆就在邮政局院内。今天是周六,局党办秘书石秋玉放弃休息专程接待我们。
我们在丽江只有今天一个晚上和明天一个上午,明天中午启程去大理。丽江的采访就简单些了,周末,时间也短。石秘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丽江邮政的情况。
天快晚了,石秘书提议我们先到丽江古城看看,边走边聊。丽江古城,我们早就有耳闻,今年5月1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丽江古城》特种邮票。提起这个话题,石秘书告诉我们,5月1日,在丽江古城举行了盛大的邮票首发式,中国丽江第三届国际东巴文化旅游节同时开幕,丽江邮政局在四方街设点20处销售邮票,盛况空前。
丽江古城是著名的少数民族古城,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金沙江古称“丽水”,丽江由此得名。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年,最初是丽江木氏先祖营造的“大叶场”,公元1253年,忽必烈远征大理,在“大叶场”驻军,至元十四年(1277年)设丽江路通安州,州治就设在如今的古城一带。明初,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德归顺明朝,设丽江军民府,朱元璋赐阿甲阿德姓木,世袭丽江军民府知府。古城建设与贸易规模逐渐扩大,古城已成为滇西北高原的重镇。元代的“大叶场”,后来叫“大研厢”,历经清代的“大研里”,民国始称“大研镇”。
丽江古城没有围墙,传说这是因为丽江统治者姓木,不愿意给“木”加方框,否则就成了“困”,造就了丽江古城不同于其他古城的一大特点。
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是一个被店铺为成面积达六亩的四方广场,据说是仿照知府大印取“权镇四方”之意。古称的街巷用五彩石铺就,这种五彩石为丽江所特有,叫作红色角砾岩,下雨不泥泞,刮风不起土。丽江古城到处都有小桥流水。密密麻麻的泉水网,泉水极清澈,穿街走巷,入院过墙,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桥就水架。在古城水网上,共有各式各样的小桥354座,称古城为“桥城”并不为过。
丽江古城中设有邮政支局,与古城其他店铺浑然一体,古色古香。营业厅里还悬挂着销售《丽江古城》邮票的横幅。
我们选了一个窗依小桥流水面对纳西人家的小饭馆吃晚饭。窗外下着小雨,街巷里游人如织,打着伞从窗前走过,每一把伞都好像一朵花,吃饭是次要的,这种意境非常难得。不多时,夜幕降临,古城到处灯火辉煌,泉水倒映着灯火,加上雨水打湿的彩石路如同明镜,也倒映着灯火的亮光,泉水河中,间或有荷灯飘过,置身其中,就像置身于万花筒。
古城的店铺鳞次栉比,这就是所谓“鳞瓦屋”景观。店铺生意兴隆,具有纳西族特色的东巴木雕、小饰物、金银首饰和印有东巴文字文化衫比比皆是。四方街附近有东巴宫。东巴文化在丽江被张扬得淋漓尽致,最突出的便是东巴纳西古乐,古城里有大研纳西古乐研究会,在这里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纳西古乐,赶巧了还可以聆听宣科大师亲自献艺。只可惜,我们没有时间去听。
由于到丽江是周末,便没有安排实质性的采访。我们到大理州邮政局楼下的营业厅去用邮、参观,营业厅很大,然而有一大半是经营移动通讯产品的,人气很旺。邮政柜台占了营业厅一个角,另有集邮柜台地方也不大,有单独的邮政储蓄厅。统观起来,营业厅中经营邮政业务的那部分显得特别传统,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看来,邮政实现大发展,任重道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