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非调侃“爷们儿”
“非诚勿扰”征婚现场,但凡有北京小伙子出场,往往都很自豪地宣称:我是来自北京的爷们儿……说多了,观众反感,孟非也不“脱俗”,估计也烦了吧。某一天孟飞质疑:为什么来自的北京的小伙子都自称爷们!
北京小伙子自称爷们,潜意识里有一种优越感、自豪感,就像60年代自称我家是三代贫农一样。
北京嘛,首善之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无可非议。所以许多生活在北京的人,自然有一种优越感。
民间有谚语云:北京城打死官——出产地方。北京处级干部,就像城市里看厕所的一样多。北京人生活在皇城根下,占很多便宜,自然就有了优越感,就和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一样,看外埠人都是“乡下人”,就如今天广东人瞧不起外地人一样,统称“北方人”。今天广东人眼里,“北方人”都是穷人。这些年老广腰包鼓了,不再是昔日荒蛮的吴越之人了。故有了调侃老广“找不着北”的俗语。
天时不如地利。因为降生地域好,就有了骄傲的资本,就可以傲视一切。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里写到: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
贫民一个,也掩饰不住骨子里透出的老大意识、皇城意识。北京人眼里,外省人都是乡巴佬。
岂止北京人老大意识强烈,上海人的排外,也是出名了的。一个网友说过,在上海居住了20年,至今融不进上海圈子。今天的广州人,不也“进化”到了瞧不起“北方人”吗。
究其实,北京人好、上海人好、老广人好……有如此优越感,也就是一种农耕文化在骨子里的沉淀,典型的小农意识,也就是眼界狭窄没有见过世面的表现。用庄子话说,就是坎井之蛙。
自以为是,瞧不起王胡、更瞧不起小尼姑,是阿Q本性,也是民族劣根性的写照。
曾几何时,华夏是五州四海中心、天安门是世界革命的中心,我们的目标是解放全人类。至今大陆教科书里,还在沾沾自喜鼓吹四大发明,沉湎于老祖宗昨天的光荣,前些年还组织了上千专家论证中华有1万年的文明史……
如此种种,其实就是一种不自信,因为不自信,就抬出老祖宗来,“老子当年也富过呢……”这是阿Q的口头禅。
自称爷们儿也好、自诩当年祖上富过也好,其实都就是浅薄的表现,是农耕文化的残余,是阿Q精神的典型体现。
不论你是北京爷们儿、上海阿拉、广东崽……有了自信,有了资本,何必以出生地来炫耀身份呢!鲁迅戏说过,一个被人欺侮的乞丐,有一天高兴地说:我和富翁说话了……人问说什么了,他回答是:他叫我滚蛋……
被人咒骂的乞丐自认为是光荣,出生地也成了炫耀的资本,异曲同工。
庄子说河伯来到东海,望洋向若而叹:“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看见了大海,猛醒自己差一点“浅陋”。
中国开放了,向洋看世界机会多了,爷们儿、阿拉、广崽、国人……应该知道以地域分辨人之高下,实非高明,时时以爷们儿自居,并不是多么光荣的事。
链接:北京胡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