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迟暮,《读者》老了?
80年代开始接触《读者文摘》,每期三毛钱,自费订阅。
当年阅读的东西少,也许是没有电视和网络,那时盼望着每期《读者文摘》的到来。书一到,急迫阅读,一页不落。用《编辑部的故事》里李东宝的话说,好杂志是读者上厕所时看的。就笔者言,《读者文摘》当年真是上厕所时首选读物。
上世纪90年代初,《读者文摘》改版为《读者》,笔者依然订阅,给弟子推荐的杂志中它是首选。
进入21世纪吧,感觉《读者》明显落伍。许多杂志已经电子化,《读者》没有网站,没有邮箱。读者投稿,还是采用千年老土的手写方式,自诩保持传统,其骨子里透出的是“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自负和清高。
然而在阅读中却发现《读者》两个编辑组文稿质量有明显差异,单期内容更吸引人,双月的比较平庸。
2000年后,《读者》更不耐看。2005年后,笔者基本不再买《读者》。2000后的《读者》虽然改革,表面看有了一些幅度较大的动作,出了原创版、盲人版、大字版、半月版、海外版、高考素材……但是总的感觉质量下降,越来越不耐看。
《读者》虽然打出的旗帜是严肃,走的是主流之路,但是总的看缺少了原来的深度厚度广度,文摘已不是“文摘”,有的“文摘”长达三四千字。每每看见占据二三页篇幅的小五号文字,就像看见电视广告一样,马上“调台”翻页。现在对《读者》具体感觉是思想薄了,内涵少了,迎合世俗的东西多了、编辑组懒了。“文摘”已经不是文摘,经常是把大家早阅读过了的如《南方周末》、《南方窗》之类上的文章“复印”在《读者》里,给人有偷懒之嫌。每期的刊前语,很浅薄,只有初中乃至小学生水平。尤其是读者来信,简直就是网络水军之作,赤裸裸地肉麻!
随时间的推移,《读者》青春不再朝气不再,思想的脚步迟滞了;在向钱看的花花世界里,《读者》变得轻浮媚俗了;
出版数十年的《读者》,黔驴技穷了?
链接:1、想起了《读者文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