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3次到成都。第1次是1966年,那年大学3年级。生在上海,在上海念书,20岁没有出过门,当时就觉得自己差劲,长这么大,连山都没见过。
一起去的有3位同学,当时,我们住在接待站,在城南的一个什么庵里。到了成都,我很兴奋,事先打了招呼,一早要去看一个高中的赵同学。那位同学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念书。到了那里,东问西问,总算找到他。他二话没说,陪我在城里逛了一天。
那时,成都的大街不象一个大城市,印象中,没有什么楼房,都是木板房,外面涂了红漆,叫红海洋。赵同学领我吃了各种小吃,有抄手、汤圆、麻婆豆腐、小笼蒸肉和夫妻肺片,还有凉薯等。我虽然祖籍宁波,宁波的黑洋酥汤圆有名,但我没有太多的感觉。成都的汤圆却非同一般,制作特别,还能感到馅里面的有糖的结晶,很好吃,印象极深。以至回去就和同学说汤圆好吃,第2天一起去品尝。
在成都,记忆深的还有少陵草堂。那时的人没有什么钱,照张照片是很奢侈的事。我居然和大学的杨同学在草堂留了影。可见当时对杜甫的崇拜。
第1次照草堂(右侧是作者)

第2次去成都是约1987年,又去了草堂,也留了影。那照片是自己照的。当时,我有一个单反的NIKON相机,比较稀罕。
第2次照草堂

这次是第3次。带了一个普通的数码相机,没有电了,只照了大门,没有照成草堂。
第3次照草堂

再说说赵同学。我和他处得不错。高中时,我有矿石收音机,引起他的兴趣。后来,他也装了一台。他考到远离上海的成电,或许和他后来对电讯的兴趣有关。赵同学聪明好学,在班上名列前茅。
我和他在1997年又联系上了。他写了一封信到我原工作单位找我,而我已经离开襄樊到北京11年。他到北京来看我2次。我到无锡看过他1次。
这可算私人文物了

2009年,高中同学在母校聚会。同事告诉我,我们3班只有几个人去。于是,再联系高中同学。得到消息,他已不在了。2009年10月去无锡,我特意找了离菏叶新村近的宾馆,第2天到他家。他的妻子证实了这不幸的消息。
写此文,以纪念我的好友赵同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