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博一月而写了《我的一月精彩》。然而,一个月时间包容的精彩是如此之多。工作持续地忙碌,新的精彩扑面而来,我不能不将我的《精彩》匆匆打住。今天,博友安德益看了《我在廊桥上等你》后所作的评论,俨然是一篇涵盖了我整个写作的文章。这是我进入8月以来的新收获。它的意义,不在于他对我的作品的激赏,不在于他长期以来对我的文学活动的关注,甚至不在于他文字的漂亮,而是,我这个初入博门者由此而感觉到的网络世界的奇妙。
安先生显然与我同居一城。近在咫尺却无缘相见但是又在网络上实现了握手。网络上的安先生,主页上贴的照片是靓丽的一对清纯男女,背后潜伏的内容令人浮想联翩。现在最大的悬念是,待我捅破这层纸以后,安德益先生,你将是何方神圣?
附:安德益博文
读陈霁
“时间没有遗弃我,是你忘了带我走”——再读《我在廊桥上等你》,安得益依然有一种无法在岁月门槛前悠然打坐的冲动。
也许,这就是《廊桥》不经意刻进内心的痕。你永远读不懂,谁是谁命运中的缘分,谁是谁生命中的过客。当时间的转轮碾过,昨夜的尘,今晨的风,无一不纷纷飘坠,如散落一地的花。
也许,这就是读陈霁时心甘情愿所中的毒。你永远猜不着,他下一次回望的眼神里会蓄积草长莺飞还是落木萧瑟,会展读地理风物还是人情世故。当你在他讲述的那些永不老去的故事中慢慢皓首,山外之山,楼外之楼,无一不飞越忘川,折叠成来来去去的掌纹。
一本的《五彩风景线》,已被安得益读成缺角少页的文物,依然是不弃不离的万水千山;一阕《山河故事》,已被安得益把玩成光阴的念珠,依然是灿烂时空里马不停蹄的诗意行走。左岸山川,右岸历史,左手风物,右手人文,陈霁的散文就像那个倔强的孩子,从不拒绝成长。正如安得益始终不渝的猜想,无论置身贫瘠的荒漠,还是地处险峻的绝壁,他的内心都有一块温暖潮湿的地方,适合任何美好的文字生长。
一直以为,散文是他一生不变的情人,却在这里读到了“绝非虚构”的小说。就像年少时读赵玄的《红月亮》,被“小说史上的诗碑”震撼,如今细读陈霁的《廊桥》,又在“小说里的散文”沉迷。终于相信,文字没有界碑,只要心灵深处有一块温暖潮湿的地方,就能生长出意想不到的美。
作为公家人,陈霁在远处,安得益只能仰望;作为作者,陈霁在近处,安得益可以阅读。不止安得益,还有许许多多的忠实读者,都可以透过文字与他握手,不是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