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大豆残损鉴定关键点及控制措施研究
(2019-09-24 14:04:15)进口大豆残损鉴定关键点及控制措施研究
Study on Key Points of Damage Identification of Imported Soybean and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摘要:进口散装大豆由于运载条件复杂、运输时间较长等因素,抵达卸货港不时发生残损。本文分析了进口大豆残损鉴定的关键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进口大豆; 残损鉴定;控制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费国,而我国大豆严重产不足需,80%以上依赖进口,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17年我国进口大豆数量为9553万吨,2018年进口大豆数量为8803万吨,
一 进口大豆残损鉴定的关键点
1、残损鉴定的准备工作
在接到委托后,首先对照自身资源对委托单进行评审,明确检验时间、地点、大豆数量等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安排具有残损鉴定素质和能力的鉴定人员。准备好相机、温度测定仪、卷尺、鉴定记录、取样钎等工作用具以及防滑鞋、安全帽等劳保用品。对于损失数量较大的残损案例,需要成立鉴定工作小组,规范鉴定工作流程,周密安平工作细节,工作内容做到有据可循。
2、残损鉴定的现场查勘
为最大限度地掌握残损大豆的实际情况,鉴定人员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勘察,并尽可能多地获取与残损鉴定相关的船舶概况、合同、提单、发票、海事声明、大副收据、发货人保函、海事载图、摘录航海日志等书面材料。检查残损大豆的周边状况及表面状况,测量残损大豆的位置、面积、高度和深度及必要时测量大豆温度,对残损大豆及周边部位拍照并做好相关记录,推断可能的致损原因。对于现场勘查的残损货物情况,可以形成简明的文字描述,要求承运方签字确认。初次现场查勘结束后需要将好坏大豆或残损程度不同的大豆组织分卸,分卸应遵循“好货中不能混有残货,残货中尽量少混好货“的原则。分卸可以根据残损情况采取人工分卸、机械分卸、人工和机械结合分卸等分卸方式。此外,现场需要对不同种类大豆分别扦取代表性样品并进行化验。
3、查找致损原因和残损数量
对残损鉴定原因的判断要符合逻辑,多种原因并存时分析各种致损原因之间的关系,分清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进口大豆通常分为热损大豆和水湿霉烂大豆两种[]。进口散装大豆在船舶运输过程中,如遇船舱内通风不畅,容易造成热损;另外如果装载大豆的货舱靠近高温油舱,也有可能造成附近位置的大豆发生热损。水湿霉烂根据致损原因有淡水引起和咸水引起。淡水引起可能的原因有冒雨冒雪装卸货、船舱内产生汗水、舱内水管漏水等。咸水引起的原因有:航行途中遭遇大风大浪袭击等不可抗力时,海水可能从通风孔、测量管、舱盖、人孔、止回阀等部位进入货舱,也可能是船舶的止回阀、压载水舱等设备本身有缺陷引起。辨别淡水还是海水造成的水湿霉烂,可以用硝酸银实验测试氯离子的方法,取水湿货物或者在舱口围水渍位置进行测试。查找致损原因通常要查找到明确责任归属。如检查运载船舶或舱内货物温度过高,应检查船方每日的通风记录和测温记录,判断船方是否对货舱进行有效通风,是否及时测量温度掌握货物状态。在明确船舶污水井溢水造成大豆水湿霉烂这一事实时,还要查找污水井溢水是船舶设备原因还是人为操作疏漏还是恶劣天气等不可抗力所引起。对于残损数重量的确定,可以根据实际残损情况选取有效的计重方式,主要采取衡器计重、水尺计重等方式进行确定,还要结合有关交接文件进行考虑,如提单、大副收据等已经加上批注的残损重量。
4、确定残损大豆的残损程度和估损贬值
目前进口散装大豆主要是用来加工食用豆油,副产品为作为动物饲料使用的豆粕。热损大豆对生产和使用影响如下:首先,对生产豆粕的影响。正常豆粕呈金黄色,有色泽并有豆香味,含有较高的粗蛋白并能被最大程度的利用,而混有热损大豆生产的豆粕颜色明显加深、没有光泽和豆香味。豆粕中的赖氨酸和胱氨酸受到破坏,没有破坏的赖氨酸和胱氨酸消化吸收率也有所降低,如果豆粕过度受热变性,还会阻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其次,对生产豆油的影响。热损大豆生产出来的豆油缺乏豆油的豆香味,色泽比正常产品深、杂质多、表观品质差而且浸出豆油的脱色效果差,为了脱色需要加大脱色白土的添加甚至额外添加活性炭。同时热损大豆会造成游离脂肪酸偏高,较高的酸价将体现在最终的精炼油中,达不到国家标准。为达到标准,需要添加中和剂,这一过程会伴生皂化反应和降低出油率。水湿大豆对生产和使用影响如下:严重水湿和发霉大豆的表现特征是大豆的胚胎发生严重变化,脂肪含量被分解,只能作为有机肥使用。轻微水湿大豆的特征是大豆受潮或变软,没有破坏内在质量,对生产的豆粕和豆油没有太大影响,但会增加生产成本。如有此类大都作为商业用途销售,势必会影响销售价格。同时残损大豆产出的豆粕和豆油的销售价格,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大,市场行情好时残损大豆或其产品可在配比正常货物后进行销售,对价格影响不大,而市场行情较差时,即使是轻微残损导致的大豆或其产品外观不良,也会对价格及销售造成较大影响。
对于残损大豆的估损贬值,目前比较成熟且在大豆残损中常用的估算方法有数据推算法、生产实验法、生产加工成本法和市场销售法等。对于残损数量较大的,可采用试加工生产并公开拍卖、销售的方式进行处理,减少人为主观判断造成的争议,估损过程让各方信服。以在某批大豆的残损鉴定为例,计算经过分类的某类大豆损失比例。试加工生产8477.40吨该类货物,共加工出毛豆油1204.72吨,加工出豆粕6736.79吨。在公开拍卖过程中,该批毛豆油最终以平均价格3060.00元/吨成交,该批豆粕以平均价格1386.00元/吨成交。经了解正常豆油和豆粕价格分别为5450元/吨和2900元/吨,一吨同类正常大豆的出油率和出率分别为19%和78%。试加工得毛豆油实际销售总值:1204.72吨*3060.00元/吨=3686443.20元;试加工得豆粕实际销售总值:6736.79吨*1386.00元/吨=9337190.94元;一吨同类正常大豆经加工生产后价值应为:19%(出油率)*5450元/吨(豆油价格)+78%(出粕率)*2900元/吨(豆粕价格)= 3297.50元。与试加工的同等数量正常大豆经生产后价值为8477.40吨*3297.50元/吨 =27954226.50元。该类货物实际销售损失:27954226.50元-3686443.20元-9337190.94元=14930592.36元;该类大豆损失比例为:14930592.36/27954226.50=53.4%。
5、出具残损鉴定证书
残损鉴定证书是整个残损鉴定工作的体现,也是索赔和理赔的主要证明,重要性不言而喻。证书的拟制需要仔细推敲,主题明确,论证严谨,脉络清晰,用语简练,意图明显,要素完备,编排得当,对于有中英文对照要求的要翻译准确。残损鉴定证书拟稿后需要专人进行仔细复核,并经有资质的授权签字人签字后签发生效,原始记录按照要求的保存期限进行保存。
二 进口大豆残损鉴定控制措施
1、提升鉴定机构的残损鉴定能力
鉴定机构应注重品牌建设,招募经验丰富、专业扎实、知识面广博的鉴定人员并持续进行培训。鉴定人应熟悉大豆的基本特性、具备船舶结构、保险、国际贸易、海商法等知识,并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和良好的沟通能力,遇到残损鉴定案例必要时可请教行业相关专家。大豆残损鉴定工作有时需频繁出入船舶货舱和货场,这就要求鉴定人员不但要吃苦耐劳,而且应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并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残损鉴定证书还要体现以下要求:法律法规、合同规定和索赔的要求[];证明残损事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致损原因要有理有据;致损程度和加工费用证明有据可循。
2、现场工作应遵循相关原则。
鉴定人一切工作从实际出发,作出真实可靠的证明,工作现场需要亲自参与,查明真实情况,不能只凭主观臆断做出脱离实际的结论。抽样应具有代表性,分类要有充足的合理性,在残损工作中需要掌握确凿的证据,提出充分的理由,才能经得起推敲、查询和反驳,才能做出有说服力的结论,还要注意遵守国际贸易的有关法律、条例、公约、规则、法令、惯例以及贸易、运输和保险契约。鉴定工作要做到态度公正,实事求是;亲自实践,独立鉴定;方法科学,结果准确;论据充分,证据确凿;遵法守约,注意惯例。
3、开展国外装船前检验和监装工作
有的残损在装船前已经产生,运输到国内发现残损再进行残损鉴定和索赔工作,浪费了人力物力。国内大豆进口企业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到国外进行装船前检验和监装工作,将残损风险前置,有效阻止残损大豆流入境内。装港大豆的水分检测结果要准确可靠,将水分含量控制在符合储运要求。如果散装大豆水分含量较大,呼吸作用旺盛,容易在舱内形成大量热量,导致热损和霉变。同时要注意多批大豆的质量、水分检测,防止某一批次或某几批次进口大豆的损坏导致残损扩大的情况。
三
进口大豆残损鉴定涉及工作环节较多,鉴定结果包含残损程度、贬值比例及责任归属,涉及各方的利益,鉴定工作要认真细致,尤其需要重视关键点。文章分析了进口大豆残损鉴准备工作、残损鉴定的现场查勘、查找致损原因和残损数量等五个关键点,并提出了提升鉴定机构的残损鉴定能力等三项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