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歌咏常熟的绝妙好诗  1

(2011-08-10 19:44:46)
标签:

陈蕃

常熟

现代汉语

袁凯

虞山

分类: 常熟

歌咏常熟的绝妙好诗 

歌咏常熟的绝妙好诗 <wbr> <wbr>1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注释】
破山寺:今称兴福寺。建于南北朝的南朝齐梁,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在虞山北麓破龙涧下。        后禅院:寺庙后面,僧人读经,打坐,生活的地方。
56句:潭影:寺左有空心潭,水面亩许,今辟为放生池。
78句:万籁:自然界发出的声响。

【转换成现代汉语】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的钟磬回声。

【作者的故事】
作者:常建(708-765?),唐代诗人,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间,过着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隐居鄂渚。大历中,任盱眙尉,相当于县公安局长。现存诗57首,属于王维,孟浩然一类的田园诗,大部分诗作可与王维,孟浩然的诗作比美。这首七律是他的代表作,各种唐诗选本都有它的地位。

【简评】
作品语句明白晓畅,在平易中深藏佛性禅机。尤其难得的是,此诗铸就了“曲径通幽”“万籁俱寂”两个千古流传的成语,为汉语言宝库增光添彩。宋代文宗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一联,“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这样的诗句,却是“莫获一言”。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苏州城的名片,“涛声依旧”至今感人至深。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熟城的名片,“曲径通幽”使人流连忘返。

歌咏常熟的绝妙好诗 <wbr> <wbr>1


虞山秋夜 ﹙唐﹚元稹

迢迢秋夜长,青灯半明灭。
栖鹊绕疏林,湿萤依腐叶。
谷虚振幽响,室静生虚白。
谁家笛数声,吹堕西窗月。

【注释】
虞山:在常熟城西,绵延十里,文物古迹众多,历史名人的墓冢比连,既富人文
        内涵,又多自然风光的名山。
12句: 青灯:孤独的灯光,“青灯”常与“古佛”相连,以喻寂寞。
34句: 腐叶:暗来腐草,“腐草”典出《淮南子》“腐草化为萤”。
56句: 虚白:空荡荡的房间,有空灵的感觉。典出《庄子?人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转换成现代汉语】
秋天的长夜啊漫漫难尽,一灯如豆,摇曳明灭。
晚归的鸟雀绕着稀疏的丛林择枝栖息,沾着晚露的流萤依附在落叶中。
空荡荡的山谷,传来幽幽的声响,静静的斗室,虚无中涵养着空灵。
谁人吹起了竹笛,嘹亮悠长,吹落了西窗外的那轮明月。

【作者的故事】
作者: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早年和白居易共倡“新乐府”。世人把两人并称“元白”。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他的悼亡妻诗:“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读此诗,谁人不黯然神伤?。他的传奇《莺莺传》,是我国戏剧奇葩《西厢记》的前身。

【简评】
诗句用作者最擅长的细节描写,描绘了青灯,疏林,流萤,天籁,虚室,村笛,冷月。而对主人公,“不着一字”。是僧尼,怨妇,天涯孤旅,还是作者自己?引发读者许多联想,从而收到“尽得风流”之妙。由环境的冷,反衬主人公心头的热,尾联由前面的静,陡生笛声的亮,声色为之一扬,“吹堕”了“西窗”的“月”。啊,天亮了,这是诗家语。主人公解脱了,蝉蜕了?耐人寻味。


送僧归破山寺 ﹙唐﹚吴融

万里指吴山,高秋锡杖还。
别来双阙老,归去片云闲
师在有无外,我婴尘土间。
居然本相别,不要惨离颜。

【注释】
12句:吴山:吴地的山中,吴地,春秋时吴国封地,在今江苏南部,浙江北缘。高秋:重阳节的雅称。 锡杖:僧人携带的禅杖。
34句:双阙:古代宫殿或城池建筑的一种形式,两翼突出,中间收缩。这里借代京城。  56句:师:指送别的僧人。   有无:这里借代世俗世界。  婴:动词,遭受
78句:本相:本来面目。

【转换成现代汉语】
浪迹万里,大师一心惦念着吴地山水,重阳节就带着锡杖回山去了。
高僧离去,京城的殿宇也显得苍老,归山的高僧将像片云一样悠闲。
大师是摆脱了世俗羁绊的方外之人,我却继续为世俗所缠绕。
我们两人本来的面目就这么不同,离别的时候,不要再表达离情别绪的俗套了。

【作者的故事】
作者:吴融,(?—903)字子华,越州山阴,今绍兴一带的人,唐末诗人。龙纪初,及进士第,累官侍御史,中书舍人,户部侍郎。有《唐英集》三卷,今编诗四卷。前人评论他的诗作,“靡丽有余,而雅重不足”。仔细研读,能感觉到,吴融诗,将温李的缛丽温润诗风向凄清的一路上引。名句有“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几树好花闲白昼,满庭荒草易黄昏”等。

【简评】
这是一首赠别诗,所抒情感恰如其分,形象性强。值得注意的是,文字组织得缜密凝练,机警技巧。“双阙老”,“片云闲”,“有无外”“尘土间”,强烈对比,有撼人的力量。这诗在感悟,立意方面,流于俗套,没有什么高明之处,由于文字包装得好,不失为佳作。


题常熟﹙宋﹚扬修

远逼江垠傍海堧,落帆多是往来船。
县庭无讼乡间富,岁岁多收常熟田。

【注释】
12句: 堧:ruan阳平,城边或水畔
34句: 常熟田:一语双关:一为常熟地方的田,二为每年丰产的田。

【转换成现代汉语】
常熟地处江边海滨,扬帆落帆,船来船往,交通方便。
县城衙门没有告状的人,乡间民众生活富足,农田每年都能成熟,多产多收。

【作者的故事】
待考。

【简评】
概括抒写了常熟的方位,交通,经济,民风民俗。语言清畅直白,朗朗如歌,“落帆”的动感,“常熟田”的巧妙镶嵌,体现了诗句的机警。以农业作为经济命脉的帝皇时代,有家在此,算是一方乐土了。


许浦按教水军  ﹙南宋﹚袁说友

小臣啣命入云屯,圣主如天诏语温。
万甲冲锋隆士气,一言挟纩荷君恩。﹙锋也作:风﹚
颇惊霹雳烧戎旅,更想朦艟上海门。﹙戎旅也作;残垒﹚﹙艟也作:冲﹚
欲挽长江问豪杰,岂无击楫叹中原。

【注释】
许浦:今称浒浦,在常熟城东,长江边渔港。        按教:检阅,演习。
12句:云屯:云之聚集,形容盛多。《后汉书?袁绍刘表传赞》:“鱼丽汉轴,云屯冀马”。也作茶具水壶的别名。        圣主:皇上。
34句:挟纩:纩kuang去声,丝绵。披着绵衣,喻受人抚慰而感到温暖。《左传?宣公十二年》:“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
56句:朦艟:古代一种战舰。    海门:长江与海洋相接的地方,长江口有海门县。
78句:欲挽长江问豪杰:活用南宋无名字《水调歌头。建炎庚戌题吴江》“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词意。击楫:典出《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转换成现代汉语】
我这个小官吏听令来到这将士云集的地方,皇上如天,我耳畔仍回响着他亲切的话语。
万名将士列阵冲锋,表现了蓬勃的士气,皇上一番抚慰,将士像穿上了温暖的锦袍。
火箭齐发,霹雳弦惊,敌营起火,场面惊心动魄,我更想挥师东下,直趋海门。
多么想力挽长江千尺雪浪,净洗胡马烟尘,请问英雄豪杰在哪里?谁没有当年闻鸡起舞,击楫中流的祖逖志向啊。

【作者的故事】
作者:袁说友(1140~1204),字起岩,号東塘居士,建安人,侨居湖州。南宋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戶部尚书,吏部尚书兼侍读,浙東路安抚使,同知枢密院事。有《东塘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卷。全宋诗存其诗百首。
【简评】
此诗融朝廷重臣的谦恭与光复旧物的慷慨激昂于一炉,非常得体。颈,尾两联,语势汹涌,激情澎湃,气壮山河,堪称千古名句。我们本地人也可从中想象出,静静的浒浦渔港,千百年前,竟然还有这场惊心动魄的水上阅兵。
 

登虞山怀古 ﹙宋末元初﹚顾细二

踏偏青山千万重,藤萝络络挂长松。
昭明台下寒烟覆,虞仲坟边碧苔封。
丹井凿时飞去鸽,涧泉流处泣潜龙。
古今多少兴亡恨,都在声声晚寺钟。

【注释】
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为歌咏古迹的诗题)。
34句:昭明台:即“读书台”,在虞山东麓。传说,南朝宋昭明太子在这里读书。昭明太子及门人,编有文学经典《昭明文选》,被历来文人推崇。        虞仲坟:即仲雍墓。商朝末年,仲雍与兄泰伯让国来江南,是吴国第二代君主。去世后葬于虞山东坡。
56句:丹井:  梁天监二年(503年),张道裕(即张裕,字弘真)来虞山建道观,名“招真治”。张道裕是把道教真正引进常熟的第一人,而招真治则是常熟历史上最早的道观。张道裕在山坡上开凿一井作藏丹用,称“丹井”。相传宋淳熙年间,道士李则正在浚丹井时挖出一具石匣,一打开,里面所藏的两粒大丹化作一对红鸽飞入了尚湖。有诗咏此事:“丹成井底飞双鸽,桧老坛前布七星”;“古鼎盘龙留伏火,还丹化鸽御冷风”;“井开丹化鸽,坛建桧成龙”。张道裕在道观内按北斗七星方位建七坛,称“七星坛”。坛上各植一株桧树。“星坛七桧”曾是“虞山十八景”之一。                潜龙:虞山北坡有破龙涧,又称“斗龙涧”、“降龙古涧”。涧内山石呈赭色,相传因龙斗山崩而成涧。涧上有“罗汉桥”,桥面是十余吨重的整块巨石,传说为罗汉所架。桥下山石兀立,最大的一块形如蟾蜍,有百吨重,俗称“蟾石”。涧下有齐梁古刹破山寺,又称兴福寺。

【转换成现代汉语】
游览虞山,踏遍了山梁的角角落落;长藤翠萝连连带带,挂在高高的松树上。
昭明太子的读书台朦胧在初冬的雾霭中;仲雍的坟墓被青苔覆盖。
丹井疏浚时,飞出一对神鸽;山涧流泉的地方,暗藏着的龙在抽泣。
从古以来,多少朝代兴起,又有多少朝代灭亡;这钟感慨遗憾,都随着寺庙中声声晚钟,一起流逝。

【作者的故事】
顾细二,宋末元初高士,被赵孟頫推荐,一度任漕运官员,不久就退职隐居。举家由浙东移民常熟白茆,建“补溪草堂”,就是后来的白茆“红豆山庄”。他是常熟顾氏家族的先祖。
他所作的《行乐歌》,详细讲述了家族移民的经过:
“祖居吴,我居越,试问当时竟何说。先朝锡命金虎符,我祖官之家东浙。家东浙,王子云孙相踵接。何期金贼寇中原,使我龙驭从南迁。呜呼盛衰乃常理,闻鹃之叹非茫然。宋家去后是谁继?大元号逢至大世。天下一统自古无,四方民物欣平治。吴兴松雪赵学士,荐授海漕万户事。举艘运粟上京还,厚恩当感皇家赐。吾贞所慕在西山,甘学夷齐采薇志。君不见黄河泉滔滔,有时回复昆仑岭。又不见阳春木遇秋冬兮,枝叶皆自归根落。我生所念有如此,盍亦归吴寻故址。今囊﹙曩﹚收握万千春,四海五湖靡可止。瞻虞山兮逶迤起,伏秀发兮游龙维。芝水兮浩浩,奔腾昼夜直与东溟通。山明水透诚卓绝,邑余文学先贤风。我今筑居补溪曲,面山临水清可掬。花攒锦绣三月红,树覆青荫万家绿。可渔可樵可息游,可稼可穑可耕读。美哉此地真可居,世愿子孙宝如玉。”

【简评】
这首诗朴实厚重,历数乡邦文物时,不失错综静动之美。尾联扬起,悲叹家国之恨,尽情抒发了赤子之情。这诗的价值就凝聚于此。景物描绘,也为我们提供了宋末虞山的大致风貌。


过虞山陈适庵居士 ﹙元﹚倪瓒

陈蕃县榻处,徐孺过门时。
甘冽言游井,荒凉虞仲祠。
看云聊弄翰,把酒更题诗。
此日交欢意,依依去后思。

【注释】
12句:陈蕃县榻处:活用唐王勃《滕王阁序》的句子“徐孺下陈蕃之榻”,典出《后汉书?徐稚传》,东汉名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宾客,惟徐稚来访时,才设一睡榻,徐稚去后又悬置起来
34句:言游井:即墨井,在今常熟城言子巷言子故居内。言游,即言偃,字子游,孔子七十二高徒之一,被誉为南方夫子。  虞仲,见上诗注。
56句:聊:姑且。 翰:这里指笔墨。
78句:依依:《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舍的惜别之情。

【转换成现代汉语】
陈蕃曾经挂床榻的地方,今天的徐孺子来了。
南方夫子言偃的井依然甘甜清洌,但是勾吴的开山鼻祖仲雍的祠庙荒颓了。
看着浮云来去,姑且玩玩笔头吧,拿起酒杯,更应该题上一首诗。
今天我跟你交欢的场景,惜别后让我去细细思量。

【作者的故事】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字泰宇,号云林居士、无锡人。博学好古,家雄于财,四方名士日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散家财给亲故,未几兵兴,逃渔舟以免。入明,黄冠野服,混迹编氓。诗书画三绝,有《清閟阁集》,元季四大家之一。性情清高孤傲,个性迂癖,不事俗务,一生没做官。后人评他的书法: “云林书师大令,无-点尘土。”,亦有:”倪迂书冷逸荒率,不失晋人矩,有林下风,如诗中之有渊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他的诗:造语自然秀拔,清隽淡雅,不事雕琢

【简评】
什么叫孤傲清高,此诗可为范式。自比名士徐孺,更要本家依“陈蕃悬榻”的先例来招待他。一到主人家,便指点江山,褒这个,贬那个。作为且就,就写几个字,题一首诗给你吧。回去还要考虑考虑,这种友情值不值得。虽说这种态度不宜提倡,但诗中个性突现,使人认识古名士的风貌。以倪高士的才艺,也有资格摆这样的架子。


题王敬之屋壁 ﹙元﹚倪瓒

我来陆庄如故乡,故乡风景日凄凉。
解忧幸有盈樽酒,慰眼新栽百亩秧。
蒲叶清波闲濯足,荷花斜日起鸣榔。
当年李白成何事,白发缘知万丈长。

【注释】
56句: 濯足:语出《孟子?离娄上》:“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本谓洗去脚污。后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尘,保持高洁。                鸣榔:也作“鸣桹”,渔夫敲船板捕鱼。
78句: 白发:李白《秋浦歌》“白发三钱丈,缘愁似个长”。

【转换成现代汉语】
我来到陆庄,就像回到了故乡;只是故乡的景况一天不如一天。
很幸运,解除忧愁还有这么一大壶酒;百亩新栽的秧苗也能养我的老眼。
闲来,坐在蒲草上,探身清流洗脚;坐观斜阳。不意荷花深处传来“笃笃笃”渔夫敲击船帮的声响。
当年的李白有什么大不了的建树?万丈长的白发真不知是从哪里来的。

【作者的故事】作者:见前篇。

【简评】
《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作者连“清波”也用来“濯足”,极写清高。尾联质问李白,是神来之笔,问得狂妄,细想之下,不无道理。李白在诗歌上有造诣,但在建功立业方面,一事无成。言外之意,自己在文艺上有成就,建功立业也无从谈起,与李白彼此彼此,有自我解嘲的意味。诗的理趣,大概就体现在这样的地方吧。


赠黄山人子久 ﹙元﹚郑元佑

众人皆黠我独痴,头蓬面皱丝发垂。
勇投南山刺白额,饥缘东岭采青芝。
仲雍山址归休日,尚余平生五色笔。
画山画水画楼台,万态春云研砌出。
只今年已八十余,无复再投光范书。
留得读书眼为明,万古清光满太虚。

【注释】
黄子久:即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元四家之一。他本姓陆,名坚,常熟人,过继永嘉黄氏为义子,改姓,字子久,号一峰。曾作小吏,案连入狱,出狱后,入“全真教”,叫大痴道人,云游四方。“山人”,也称“处士”,没有功名的读书人,也指隐士。他做过小吏,但不能算功名。
34句:刺白额:白额,借代老虎。《世说新语?周处》传说周处斩水中蛟,山中白额虎,除“三害”。
56句: 仲雍山址,即虞山。
78句: 投光范书:五代名臣边光范,身居高位,政绩斐然,曾投书后晋皇帝,得到提拔。

【转换成现代汉语】
人家都很狡猾,只有我痴呆;蓬着头,满脸皱纹,纷披的发丝也不绾发髻。
奋勇时,能上南山刺杀猛虎;腹中饥饿,只能爬上东岭采集蘑菇。
退休后,卜居虞山脚下;拿起平生酷爱的画笔打发时光。
画些山山水水,画些亭台楼阁;万千气象,春云暮烟,一一从砚台中堆砌出来。
只是已到了八十高龄;不再有投书权贵,建功立业之心了。
留得时间和精力,埋头读书,开启心智;但求一身清气,磅礴环宇,光照千秋。

【作者的故事】
作者:郑元佑(1292—13?),字明德,浙江遂昌人,徙家钱塘。元至正间任平江路儒学教授,后擢浙江儒学教授。善书法。有《遂昌杂录》、《侨吴集》。

【简评】
这首诗给我们留下了一代大画家鲜活的形象。他的大作“富春山居图”,现在大半在台湾故宫博物院,一角在浙江博物院,成了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也成了我们常熟人的骄傲。这首诗是歌行体,对比起笔,一个特行独立的人物跃然纸上。刺虎菜芝,使人自然联想到除三害的周处,和采薇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写他的画技似乎漫不经心,不当一回事,其实深意在焉。作者要推崇的人物,不是推崇他的画技,而是推崇他的人格,推崇他思想。篇末自然收束成“留得读书眼为明,万古清光满太虚”,以显其志。这一联写得特好,可与王冕的名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比美。


送曹生侍亲还琴川兼简王理问 ﹙明﹚失名

爱此丹山五色毛,綵衣初剪映仙桃。
奉亲喜有银丝脍,赠别惭无金错刀。
洲渚春深生杜若,江湖波暖涨蒲萄。
王褒拟奏贤人颂,肯学山人索价高?

【注释】
琴川:常熟别名。
12句: 丹山:传说凤凰聚集的地方。李商隐“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34句:银丝脍:杜甫,“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形容精心制作的菜肴。
金错刀:唐?马戴“饮尽玉壶酒,赠留金错刀”,金错刀:汉朝王莽所铸的一种钱币。这里借代金钱。
56句: 杜若:竹叶花,一种香花。   涨蒲萄:苏轼“万顷蒲萄涨渌醅”,葡萄酒般的绿色。
78句:贤人颂:《汉书》:王褒既为益州刺史王襄作《中和》、《乐职》、《宣布》诗,王襄因奏言褒有轶才。上乃徵褒。既至,诏为《圣主得贤臣颂》。暗指很快要被皇上征辟。

【转换成现代汉语】
喜爱丹山上绚烂的草木;就像新缝的彩衣,新绣的仙桃。
奉养双亲,很幸运有精心烹调的鱼肉;送别朋友,却没有拿得出手的金钱。
春深的江河滩涂上盛开着竹叶花;江水湖水回暖涨绿,像新酿的葡萄美酒。
当年王褒奉汉宣帝之命,作《圣主得贤人颂》时;哪会像草根文人那样要求过高呢?

【简评】
这是一首赠别诗,有劝友人出山经营天下之意。首联写山之美,颔联写忠诚孝义,颈联写水之美,借香花美酒比喻友人品格之美。尾联劝友人不要自视清高,要学王褒那样为君王尽力。整首诗节奏明快,词亮句暖,使人如沐春风,深得修辞要领。
 
 
北门夜泊 ﹙元明﹚陈基

一棹琴川路,频年此往还。
海风寒挟雨,戍火夜连山。
泽国龙分节,边城虎踞关。
故人南省幕,退食珮珊珊。

【注释】
北门:常熟城北门,由福山塘直通长江边的福山镇,是江防重地。
12句:琴川:常熟城的别称。
34句:海风,常熟濒临长江口,受海潮影响,称江滨海隅。
56句:泽国,环太湖地区多河湖港汊,形同泽国。                虎踞:形容地势的险要,李白“石头巉巖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吴录》“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78句:        南省: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唐人本以尚书省在大明宫之南,故谓之南省。”退食:《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指官吏节俭奉公。珮珊珊:宋欧阳修《太清宫烧香〈熙宁元年〉》“玉案拜时香袅袅,画廊行处珮珊珊”

【转换成现代汉语】
橹声咿呀,水声潺潺,一路朝琴川而来;在这条水路上,我来来往往多年了。
江海刮起的风裹着雨丝,带来寒意;战士擎着火把,星星点点,像起伏的连山。
水乡泽国有王者有效节制;这江滨边城,雄踞一方。
老朋友在尚书省身居要职,为国操劳;节衣缩食,到处奔波,只听得珮玉相击的声音。

【作者的故事】
陈基(1314~1370)字敬初,原籍浙江临海,后定居常熟,卒葬河阳山。元至正中,荐为经延检讨。后因替人起草谏章,得罪权贵,辞去官职,吴中教书为生。张士诚起兵,将陈基延至幕下,参太尉府军事,官至学士院学士。张士诚的重要文书,大多出自陈基手笔。张士诚亡后,朱元璋召陈基参修《元史》。书成,赐金而还,定居河阳里。陈基居室为“夷白斋”。著有《夷白斋稿》35卷,外集1卷。直到暮年,陈基对旧主张士诚还很怀念,见他的《偶登凤凰山有感》):“一望虞山一怅然,楚公曾此将楼船。间关百战捐躯地,慷慨孤忠骂寇年。填海欲衔精卫石,驱狼愿假祖龙鞭。至今父老犹垂泪,花落春江泣杜鹃。”张士诚之有陈基,有人比作朱元璋之有宋濂。

【简评】
陈基的诗英气逼人,非常人可以为。首联看似随手写来,一经咀嚼,顿觉满口喷香。“一棹”豪迈之情,溢于言表。“频年往还”,经营天下,戎马倥偬。颔联以江海风雨,连山戍火,渲染了一幅英雄创业图。颈联论天下之势,有隆中诸葛,高阳酒徒之慨。尾联谨事敬业,不失赤子之心。诗如其人,使人见识了一位元末明初的才俊之士。

 

送周省郎之海虞判官 ﹙明﹚高启

黄茅连野邑城荒,佐邑初烦旧书郎。
鹰起海风吹暮角,鸡鸣关月照晨装。
读书台下逢人少,濡墨厅中忆尉狂。
君到官曹无事日,一樽为我酹斜阳。

【注释】
海虞:常熟别称。
34句:吹暮角:贾岛“楼上日斜吹暮角,院中人出锁游鱼”晚上吹起军号,                 鸡鸣关月:唐?马戴“鸡鸣关月落,雁度朔风吹”,晨起早行景象。
56句: 读书台:在虞山动麓,见上文注。 尉狂:唐代草书大家张旭,曾任常熟尉,常熟城有醉尉街,草圣祠。
78句:  酹:lei去声,把酒洒在地上,作祭奠或起誓。

【转换成现代汉语】
战乱后的常熟,茅草遍野,田园荒芜,连县城也满目凄凉,这次要烦请你尚书省的官员帮助地方治理了。
雄鹰高翔,海风阵阵,戍边战士吹响了晚间的号角,金鸡啼鸣,城关残月,你趁着月光早早出发。
常熟的昭明太子读书台,荒乱之年,大概来往的人不多吧,你在县衙濡墨办公,能回忆当年“草圣”张旭的狂态么。
到任后,你有空余的时间,请给我在斜阳中,满斟壶酒,祭奠先贤。

【作者的故事】
高启(1336-1373)字季迪,号槎轩,元末明初著名诗人;苏州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可比“唐初四杰”。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高启可以说是位天才,也是一位文坛“超级模仿秀”,用纪晓岚的话说“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之所长无不兼之”。不过,高启的这种模仿,绝不是流于形式和外表,而是师古之后成家,“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 他的诗体制不一,风格多样,他才思俊逸,多有佳作。他崇尚写实,描摹景物细致入微。如“江黄连渚雾,野白满田冰”;“鸟啄枯杨碎,虫悬落叶轻”,均有生活实感,新颖逼真。其次,注重含蓄,韵味深长。再次,用典不多,力求通畅,有些只有数句的小诗,更具有民歌风味。如《子夜四时歌》之二:“红妆何草草,晚出南湖道。不忍便回舟,荷花似郎好。”明白如话,亲切动人。高启的诗,对明代诗歌影响较广,以致有人把他誉为“明代诗人之冠”。
他咏常熟的《言公井》:“寥寥武城宰,遗井虞山阴;千载汲未竭,九仞功应深。”

【简评】
才子诗。首联破题实话实说,并不故作惊人之语,殊不知,这正像当今歌者,起始用轻声曼语,为后来的慷慨激昂作衬托铺垫。颔联奇崛,使人联想到“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么富于独创的句子。颈联最为我们常熟人得意,《昭明文选》是文学作品之祖,“草圣”是书法的极致。尾联承顺圣迹贤良,名为赞颂先人,实则告诫现在的地方官。这样的文人,被朱元璋腰斩,我们也就能知其一二了。

 

白茆歌 ﹙明﹚贝琼

山东未息马,山西尚挥戈。
急起州县兵,北开白茆河。
海风裂面天雨雪,山高水深不见月。
万人凿土如凿山,河边死者谁收骨。
白茆河成如白虹,百里直与昆承通。
将军不待驱鬼工,平地遂作鱼龙宫。
问谁爱民如爱子,华亭盛侯古莫比。
昔去今还悲复喜,非汝身为白茆鬼。
盛之德兮河之水,千百万年流无已。

【注释】
白茆:常熟乡镇,白茆塘从镇边经过,白茆塘给太湖泄洪入长江。
12句:未息马:“未息马”与“尚挥戈”同义。“山东”,“山西”,古人以河南西部灵宝的崤山为划分界限,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及以西,泛指北方。照字面上说:关东的战乱还未平息,关中的战事还在胶结。其实,作者用了“互文”的修辞格,把一句话分作两句来说。
910句:昆承:昆承湖,在常熟城东南。
1112句:驱鬼工:宋赵汝适〈诸蕃志。海南〉“旧经以为儋耳夫人驱鬼工,供畚鍤,一夕而就。”形容工程进展之快。        鱼龙宫:水的世界。

【转换成现代汉语】
北方的战事还未平息。
皇上急忙起用州府县衙的兵丁,在平江府北境开凿白茆塘。
海风凛冽,吹到身上,皮肤就皲裂,兵丁冒着雨雪,起早贪黑,爬上比山高的河岸,涉下过膝深的水潭。
万名兵士开凿泥土,泥土像山石般坚硬,苦役累死的兵士谁来收尸呢?
白茆塘开凿成功,浪花滔滔如一道白虹,绵延百里,一直与昆承湖相通。
将军们还没来得及用“驱鬼工,造河山”的神功,平地上就出现了一条鱼龙藏匿的江河。
在这次大工程中,哪位官员爱民如子?那是松江的盛彦忠,古代贤臣也难与他相比。
他前去施工的时候,大家为他担忧,现在他成功归来,大家为他高兴。如果没有他的爱抚,要有多少兵士成为白茆之鬼啊。
盛彦忠的美德,就像白茆塘的河水,千秋万代,传流不息。

【作者的故事】
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浙江海宁人。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贝琼从杨维桢学诗,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人。文章冲融和雅,诗风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贝琼少年时即颖悟,性坦率,不修边幅而笃志好学,博通经史百家。元末世乱,隐居教授,往来于松江海宁间,生徒云集。48岁领乡荐,游京师,作《真真曲》,由此知名。张士诚据平江(今苏州市),贝琼隐居殳山,累征不就。明洪武三年(1370),举明经,召修<元史>。史成,受赐归乡。洪武五年,奉命出任浙江乡试官。次年,任国子助教,后改作中都国子监,教授勋臣子,时称“成均三助”。在史馆,与金华宋濂友善,凡有著作,互相推让。洪武十一年,致仕归。翌年,卒于家,葬于语儿乡。

【简评】
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歌,歌唱的是常熟著名的白茆塘开凿过程。开凿白茆塘,引太湖水入长江,为太湖泄洪。每年六月雨季,太湖水涨,淹没农田,民生凋零。白茆塘开凿后,消除了太湖水患,环太湖地区成了米粮仓,开创明代“苏湖熟,天下足”的新局面。诗句凝练生动,朗朗上口。起首四句写开河的急迫重要,接着四句写开凿的艰苦,再次四句,开凿成功后的景象,下面四句介绍盛侯的美德。最后两句赞颂。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注重写白茆塘的风光神采,也不写领导的骄人政绩,而写民工的苦难,官员对民工的爱抚。亲民感情,溢于言表。整首歌文从字顺,形象鲜明,爱憎强烈。

 

自杨子舍舟步入常熟县 ﹙ 明﹚袁凯

水行已兼旬,舟楫苦驰逐。
晨昏侣鲛鳄,出入同雁鹜。
黑风无终竟,白浪仍反覆。
铿惸绝天枢,漰湃折地轴。
旋渊屡倾坠,利石时抵触。
沦丧固非远,哀吁宁辞黩。
皇天实阴骘,兹辰遂平陆。
神魂息漂荡,手足散顽木。
徒侣纷来庆,酒胾及奴仆。
况兹春气和,百草回新绿。
山桃亦多花,逶迤自相属。
枌榆已在迩,旷隔无再宿。
从兹谢奔走,且饭东皋粟。

【注释】
杨子:即扬子江,就是长江
78句:铿惸:铿,铿鋾tao声调阳平,钟鼓齐作声,班固《东都赋》“钟鼓铿鋾,管弦烨煜” ,惸:同“茕 ”,qiong声阳平,无兄弟,孤独的样子。
1718句:胾:zi,去声,切成大块的肉。《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
2324句:枌:fen声阳平,榆树中的一种,俗称白榆。
2526句:东皋粟:南齐,范云《饯别谢文学离夜》“尔拂后车尘,我事东皋粟”,指高地平畴上种粮食作物。       

【转换成现代汉语】
乘船走了二十来天,深受舟船局促晃荡之苦。
清早到黄昏,伴着鱼龙鳖鳄生活,步出船舱,便挤身于大雁野鸭队伍。
月黑风高的夜晚漫漫没有尽头,白浪滔滔随时有翻船危险。
孤独地呆在船上,铿鋾一声,像擎天柱折断,天塌了,波浪相击,像支撑大地的地轴没了,大地塌陷。
旋涡转成深渊,几次三番要将船吞没,峥嵘的石崖多次撞击船舷。
沉沦水底,死于非命,本来是近在咫尺的事,哀告呼吁,尽快离开这个黑暗的地方。
苍天有眼,在暗中保佑我,今天早晨,我就到了陆地。
不再飘泊,神魂又回到了身上,麻木的手足重又恢复了活力。
学生和老朋友都来祝贺我,摆开大碗酒大块肉的宴席,叫奴仆们一起来享用。
加上这温暖的初春天气,百草吐出新绿。
山桃树开始开花了,曲折连绵,连续不断。
家乡的榆树就在身旁了,相隔这么长时间,不用再在外面留宿了。
从此以后,回绝友人,不再在外面奔走,种好自家的田,吃好自家的饭。

【作者的故事】
袁凯,生卒年不详,字景文,号海叟,明初诗人,以《白燕》一诗负盛名,人称袁白燕。松江华亭人,洪武三年(1730)任监察御史,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著有《海叟集》4卷。
袁凯是位传奇人物,在嗜杀成性的朱元璋手下做官,大不容易。中山王徐达夫人谢氏,“膂力过人,持铁器重百斤”,立过战功。没有文化,进宫看望马皇后,无意说了句“我家不如尔家(阔绰)”,朱元璋大不高兴。“枕边之言,中山宁(岂能)不动心乎!”。召徐达进宫赴宴。皇帝为徐达斟酒,说:“今日卿免赤族之灾。”徐达不知,夫人在家里已被武士砍了。这种毛骨悚然的事,袁凯见多了,提议皇上给将领开学习班,学习君臣之礼,避免杀身之祸。有一次,皇帝审过的囚犯,叫袁凯陪皇太子复审,皇太子从轻发落了许多人犯。皇帝问袁凯:“朕与太子孰是?”凯顿首言:“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皇帝认为袁凯老奸巨猾,持论两端,十分厌恶,把他关进牢狱。三天后,又放了,仍让他当官。每天临朝,朱元璋指着他说:“是持两端者!”袁凯见情况不妙,上朝过金水桥时装疯,“仆地不起”。朱元璋说:“风疾当不仁。”让人用木匠钻头钻他身体,“凯忍死不为动”。朱元璋才放他回老家。回到华亭,袁凯“铁索锁项,自毁形骸”。朱元璋仍不放心,说“东海走却大鳗鲡”,派人到华亭宣旨,“起为本郡儒学教授”。袁凯“瞠目视使者,唱《月儿高》曲”。使者还报说真疯了。朱元璋仍然不信,又派特务跟踪观察。袁凯使家人以炒面搅砂糖,从竹筒出之,像猪犬粪,潜布篱根水涯,然后“匍匐往取食之”。这样,朱元璋才相信他真疯了,换得了“以寿终”的结局。

【简评】
这首诗是袁凯逃脱牢笼,全身回家,战战兢兢的真实写照。诗中极写水上的险恶,用意是比喻朝廷的险恶。前四句写处境的危险,鲛鳄之食人,比喻皇帝杀人,雁鹜比喻自己如釜中鱼,俎上肉。五到八句,写皇帝反复无常,常作天崩地裂之事。九到十二句,写自己磕磕绊绊,危在旦夕。十三到十六句,写逃出罗网后的幸运心情。十七到二十二句,家乡人的欢快与家乡物的美好。二十三句到结束,坚守乡里,不再外出。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体诗,把长江行舟,写得惊心动魄,文笔恣肆,形象突出,非常有感染力。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写诗的常用方法,用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出俏。这首诗用此法还有一个好处,皇帝抓不住他的把柄,而意思却表达得淋漓尽致。当年袁凯告别京城南京,顺长江东下,是福山港上岸,还是浒浦港上的岸?
 

重经常熟乱后 ﹙明﹚姚广孝

钜邑当湖北,官无接送劳。
水多归海近,城半在山高。
僧寺余庭柏,人家尽野蒿。
重游逢日暮,惆怅促回舠

【注释】
乱后:指明代第二任皇帝建文帝与燕王朱棣的战争。
12句:湖北:常熟城在尚湖,昆承湖之北。
78句:舠:dao阴平,小船。

【转换成现代汉语】
一个大城镇就在昆城湖之北;官员来往,上岸便是,没有接送的麻烦。
河道繁多就近流入大海;街市大半围绕着高高的山岭。
寺庙倾颓,剩下庭院内的古柏;民居荒废,淹没在蓬蒿之中。
本想重游故地,但已日落西山;只能惆怅失意地回到归船上。

【作者的故事】
姚广孝(1335—1419),和尚,法名道衍,字斯道,明初苏州人。年轻时读书工诗画,是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的主要谋士,皇上的唯一好朋友。拜太子少卿,监修《太祖实录》,纂修《永乐大典》,谥“恭靖”。其诗清新婉约,颇存古风。有《逃虚子集》、《类稿补遗》等。姚广孝功成名就回到苏州,到姐姐家,姐姐不许他进家,拜访朋友王宾,王宾也不见他,只是远远地叫:“和尚错了,和尚错了。”又去见姐姐,姐姐骂他。姚广孝非常失意。这首诗是不是他回家途中写的?

【简评】
“黑衣宰相”的诗作,自有过人之处。首颔联,大官僚颐指气使,指点江山的风度。颈尾联,见到自己谋划的战争给民生带来的灾难,亦有内疚。诗中窥见大谋略家的复杂心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