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枌乡硕望 见证桑家变迁

(2014-04-01 14:47:21)
分类: 第四桥边

江南的村落素以“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为特色。一条小河穿村而过,几座老桥枕河而卧。岸上马头墙高耸,老街两旁寺庙、祠堂、凉亭伫立,弯弯曲曲的小巷绵延悠长。一个村落就是一段活的历史、一段流淌的民谣,旧时的生活习俗淳朴民风在这里原汁原味地体现。

宁波作为江南城市的缩影,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三区中古村落遗存已弥足珍贵。特别是江东区,作为城市向东部扩展的前沿,四周高楼林立,难觅古村踪影。唯独在个别“城中村”,或许可以探寻到古村落留下的一些痕迹。

桑家村,现为桑家社区,位于宁波江东区福明街道,从市区往北仑方向的江南路口,顺着公交站牌桑家站下车,往北即可到达村里。

桑家,顾名思义就是桑姓族人聚居的地方。据《姓谱》、《万姓统谱》所载,桑姓起源于穷桑氏,上古五帝之一的少昊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建都于穷桑(今山东曲阜一带),并以地名为姓氏。后来,少昊的后代将姓氏简化为一个桑字,成了桑氏。唐末五代十国时,桑姓族人部分南迁,浙江始有桑姓入居;宋时,自河南密县迁鄞,其主要聚居地之一为桑家村。民国时期,该村原有桑氏支祠1座、祖堂3座,族人500余名,由前桑、后桑、中桑三个区域组成桑家村。现村中旧迹主要集中于后桑和中桑。

后桑

从后桑东侧沿桑家河往西,临岸沿街一带有三桥一亭一庙分布,分别为汇源桥、同心桥、朱桑桥、王墅亭和砖窑庙。桥、亭、庙是历史的年轮,伴随着桑家村的兴衰。

汇源桥,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现为一座水泥桥。桥旁立有一块梅园石桥栏,题为“公元甲午年 重修”。可见,该桥于重修于1954年。原桥石构件散落于近旁民居前,从中可辨识建桥时期及当时桥影。这是桑家村通往城区或东乡的主要干道,周围商铺聚集、人来人往,农商之风犹盛。

http://s14/mw690/001kV6nggy6HLpLDLkN9d&690见证桑家变迁" TITLE="枌乡硕望 见证桑家变迁" />

由汇源桥折回,沿后桑的老街直行约50米,眼前有一座古朴醇香的老桥:桥栏亦为梅园石质,桥额上书“同心桥 一九五四年 桂月吉旦”,字体铁画银钩、雄健洒脱,书写者非等闲之士。据桥边老人介绍,此桥为乡绅桑槐堂发起兴建并题写桥名,他还参与了不远处协力桥的建造。

http://s12/mw690/001kV6nggy6HLpSGaPVeb&690见证桑家变迁" TITLE="枌乡硕望 见证桑家变迁" />

穿过老街,继续往西深入,就来到了王墅亭前。

村里至今还流传着一段关于该亭的传奇故事。一位叫阿品的本村匠人。他一生最突出的爱好就是守护村里的“宝贝”—— 王墅亭,让那些对凉亭有窥觑之心者,望而却步。因为是匠人,亭之结构尚存之时,修修补补之事就义不容辞地落在他身上,他亦以此为光荣。口碑真是奇巧,说的是阿品师傅的离世与亭相关。那一年,也就是他仙逝后的不久,夜间亭边堆积的杂物和柴草突然起火,焚毁了凉亭木质构件,只留石质骨架,给村人留下了遗憾。

在后桑西侧,一座几乎是面目全非的民国早期凉亭建筑展现眼前,果然残存四根石柱“骨架”。置身“亭”中,亭柱直刻楹联,结构分别是长短四种形式。

十八字楹联一副:

两途为鄞镇通衢 过客倘疲劳尽可到兹歇足

一望皆黍禾满野 农人如暇迩何妨坐此谈心

十字楹联一副:

来来往往不妨在此息息

匆匆忙忙还是宽心坐坐

九字楹联一副:

过柳渡以来方将十里

望梅墟而去又有一程

七字楹联一副:

近是主人远是客

坐而言者起而行

楹联雅致通俗,彷佛使人置身旧时光阴。其中有两句分别用“柳渡”与“梅墟”作为方位词,对仗工整,相映成趣。“柳渡”,泛指以西十里的江东区江厦桥一带,江边有杨柳道头渡口;“梅墟”,则为现今高新区梅墟街道,往东就是古镇海(北仑)界。旧时,这里曾是往返鄞镇两地的交通古道。赶路匆匆的人们行经此处,在王墅亭内驻足小憩,“偷得浮生半日闲”。凭栏观望,河道阡陌纵横,船儿穿梭;岸上商贾云集,信客往来;田野稻谷飘香,白鹭飞翔。楹联映射出和平丰收年代江南城郊吉祥和谐的风情世态,这正是造亭者和楹联的撰写者所希冀的美好景象。

近旁立有《剏建王墅亭碑记》石碑一通,碑残,尚存些许文字:“……王驻洋之南俗传……为水陆之要道……之邨中有……以嘉惠……之倡……”,记载了该亭所在的地理方位及周边水陆交通情况和建亭经过。正如碑文所述,此乃“水陆之要道”。

http://s12/mw690/001kV6nggy6HLpVTDAv6b&690见证桑家变迁" TITLE="枌乡硕望 见证桑家变迁" />

据老人们回忆,王墅亭原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歇山造、九级顶,屋脊压顶砖上有镂空砖饰,坐北朝南,面阔单开间,通进深同面阔,五步抬梁结构,檐角飞椽略有雕饰。亭柱均为石质,同连石凳,以供行人歇息时用,小巧简洁,为东郊一景。《鄞县通志》记载:“王墅亭,县东北王驻洋村南王墅桥畔。民国九年九月李孝合发起,夏琴初资助,桑志友督造,桑苞为记。东行朱桑,西行余隘,北行复兴庵。”督造者桑志友——桑槐堂之父。两代人造亭修桥、造福桑梓之善举,可谓是一脉相承。

附近原有王墅桥一座,现已拆。《鄞县通志》亦载:“县东北朱桑村西。清光绪六年,干事桑典清、永春、宋智选具刊;民国五年,里人重修。跨东洞桥港北流至复兴庵前,南流入后塘河,东行通朱桑村,西行通余隘村。”东洞桥港,即东塘河北岸支流,连接王墅桥。桥西约50米处,1956年4月由邱隘区水利委员会建朱桑桥。王墅亭亦由河对岸向西迁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东北方向50处,有砖窑庙,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里人重修。庙内祀宋孝子朱寿昌,终年香火炽盛,为村民祭祀活动场所。

中桑

桑家河南岸的中桑一隅,有一幢晚清时期的建筑。它坐北朝南,紧靠桑家河,在周围破败不堪的民居前略显注目,当地居民俗称桑性房,是当年桑槐堂旧居,桑氏后裔现居于此。走进桑性房墙门,建筑格局为两厢两进式结构。其中,东厢房上门有一幅烫金楹联,为桑槐堂所题,上书:“菊园美丽千种色,兰室芬芳万里香”。“菊园”是花园,形容周围的庭院秀色;“兰室”即芳香高雅的居室,暗喻妇女的居室。身临如此环境,庭院的主人也一定是一位不同凡响之高士。

一位年过花甲却精神矍铄的老人出现在面前,他叫桑镛洲,为桑志友之曾孙、桑槐堂之孙。据桑镛洲老人介绍,桑志友膝下有三子两女。在三个儿子成家以后,民国十八年元月(1929年1月),他邀集亲戚商议将三子分为性、道、教三房,其中,桑槐堂所分的是桑性房。桑槐堂自幼饱读诗书、学识渊博,同时又继承了其父桑志友待人宽厚、行善为乐的品格,为村里修桥铺路,做了不少善事。特别是在建国初期,由他发起兴建了同心桥、协力桥。

在桑镛洲老人的房间里,至今还保存着他曾祖父桑志友61岁时的画像,画中一位老者正襟危坐,面容敦厚慈祥。旁附题跋:“枌乡硕望”,为族侄桑苞所题。全文如下:“繄惟叔父仁孝谦恭,年逾苍甲不形龙钟。渊停岳峙秀外慧中,隐居阛阓好义急公。解纷排难敦族睦宗,清和交至夷惠之风。”题字形象地描绘了桑志友一生仁孝谦恭、扶危济困、好义急公的高尚风范。“枌乡硕望”一词中,“枌乡”即故乡,取自于《汉书·郊祀志上》:“高祖祷丰枌榆社。后称故乡为“枌乡”。可见其在家乡德高望重、受人尊敬。

http://s10/mw690/001kV6nggy6HLq2ERYJ69&690见证桑家变迁" TITLE="枌乡硕望 见证桑家变迁" />

   走出桑镛洲老人的房间,环顾四周,庭院中一块看似不起眼的洗衣石板映入眼帘。该石长157厘米厘米、宽69厘米厘米,质地为青石。注目审视细察,竟是一通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桑氏族规的“禁碑”,有200余字。由于长期受到侵蚀,现石碑断裂,字迹模糊,难窥碑文全貌。

http://s12/mw690/001kV6nggy6HLq7BoLx2b&690见证桑家变迁" TITLE="枌乡硕望 见证桑家变迁" />
   这块“禁碑”向桑氏族人“告示”:为维护护宗祠庄严肃穆,免受火灾之患,禁止族人在祠旁田野种作杂物、在宗祠内外堆放杂草。与此同时,严禁在族内开设烟馆等祸及子孙的有害行为。违者以家法治之,严重者按律追究,绝不姑息纵容。从“禁碑”可以看出,家族的宗祠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违者不仅会受到族规的处罚,而且还会受到官府的制裁。

旧时,族规家法是维持家族利益和昌盛和重要工具。而宗族祠堂则是宣传、维护和执行族规家法的主要场所。为了使族众时刻警惕,不违犯族规家法,宗族都将族规家法或“缮列粉牌,悬挂祠内”,或勒碑镶嵌于宗祠内的墙壁。从造形和源流上推测,桑氏族规的“禁碑”应是桑氏宗祠墙壁上镶嵌的石碑,可谓是见证桑家村桑氏族人兴衰的实物史料。以勒碑形式规范族人的行为,对当今法制社会建设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冰厂

宁波民谣流传:“朱桑老庙跟搭冰厂,余隘后门喂喂响”, 甬江沿岸冰厂自古有之,直至上世纪60年代,桑家村田野排列着成群的土墩尚有余存,景象壮观,那就是储藏天然冰的冰厂。《鄞县通志》亦载:“梅墟一带沿江十里之地,冰厂栉比而立,自和丰纱厂以东至镇海方向,鼎盛时,常有数千座冰厂。”

桑家一带面临鄞镇官道,濒江面河,交通便利,为城区通往镇海(北仑)之要冲。当时朱桑、老庙、余隘等福明乡农民,每年冬季农闲时的副业,就是在沿江“搭”冰厂挖窖储冰。等到来年春夏开窖售冰,用来冻海鲜水产。“搭”是宁波老话,活脱将挖窖、窖上盖稻草的活计描绘得准确鲜亮,似乎让后人看见甬江边农人劳作的身影。逆江而上的丰收渔船,给桑家“搭”冰厂者带来了何等的喜悦。

“鱼鲜五月味偏增,积冻中舱气自凝。未出洋船先贵买,几家窖得一田冰。”这是清甬籍诗人李邺嗣对浙东一带冰厂出冰场景的写照。冰厂,这一已经淡出现代人生活、逐渐被人遗忘的事物,曾经是甬江沿岸及桑家一带的一道独特风景。

  乡硕望,见证桑家变迁。一段古老的宁波东郊历史旧影重现眼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