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以人为本、银行以人为本、股市也是以人为本,人的多少决定房的多少,钱的多少决定房好的程度,于是就有了房的宏观在于人的宏观与微观;房多银行笑,笑在抵押贷款多,人活、房活、银行也活;房多银行哭,哭在人用抵押贷款的风险不确定,数量越大风险越大,于是银行的数据还在,实质却运行在运气中;股市原本存量大批房产股,却没有存量大批银行股,银行股对股民的风险仅仅一半,另一半还在国家的怀抱中看似财大气粗,结果几月前管理层将金娃扔到股间,这到底是金娃还是债据,或是债据中的金娃,或是金娃中的债据----宏观在于大概念上,微观在于太复杂中,本人由于篇幅关系,只能粗线条的谈个大概。
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有钱,于是越来越想活得好,要活的好第一就是房,房不好不可能活好;人越来越少,空房越来越多,于是质量好的保留,质量差的消失:50年代初,中国需要人,于是拼命多生;60年代中国需要小学校,于是拼命多建;70年代城市人口太多,于是往乡下赶;80年代需要改革,72家房客里劳动力有的是;90年代想到人与房子还有城市的面子,于是开始建房;2000年前由于建归建,买却买不起,于是拼命跌;2000年后,政府搬出锦囊妙计,房价起死回生节节涨,2010年后,老年化越来越严重,开始扩建火葬场,扩建的意义在于烧的任务越来越重;2020年后,烧后的人越来越少了,而没人住的好房子越来越多,;于是现实暴露出以下现实:现在的上海火葬场每年忙忙的烧掉近20万人,2020年后的火葬场每年急急的要烧掉起码40万人,人烧了房留了,于是小辈得益,得益在小两口起码两套房,于是可以开个小的房产租借公司,2020年后假设上海1500万人,按小两口人数计算起码300万家租借公司或变相租借公司,哈!世界奇迹,奇迹在每家都有两套房以上....有人说借给农进城,笑话!想付1000元以上的房租做城里的空闲人吗?不可能,你现在到乡下抓一个人到上海生活,能行吗?更何况未来的农村可能比城市更有吸引力,更有将城里人拉到乡下生活的可能,要是真象人们想象的农进城,那么美国农村已经没人了?;要是想租给外国人,笑话!上海会一半外国人吗?外国人有外国的房子不要住,拼命挤到上海来?,岂非笑话,更不排除小两口房子多出来后还想挤到外国去住的人有的是;小两口想想租不出去没办法,只好自己几处房产来回住,又笑话!难道不要付物业费?小两口的收入要付几处房产的物业:是否标准房奴;于是一个切实的打算就是卖房,请记住,那是铺天盖地的卖房,不是铺天盖地的买房,就象出了苏丹红事件,杀掉几千万只母鸭后,鸭场肯定少了许多一样。小两口最后只能借给别人住,借的含义仅仅对方付掉物业费。.....总之,人与房子,人是根本,生存的人数是根本,人数为住的供求关系是根本,根本在住不在买卖的主要中,以为当今买卖主要,其实是银行因素在左右政府行为,其它的配合现在可以叫嚣,因为现在还有叫嚣的理由。
房与银行、房与股市、银行与股市。2000年前,72家房客满街都是,人实际在没房的活着,2000前,房在大大的造着,人、房之间却不通,不通在钱上,要住的人付不起钱,在造的人收不到钱,政府协调开了口子,银行的钱袋就没了口子,于是人、房通了,通成现在这个样子,蛮好的样子通成了,但是将银行通出了洞,洞大洞小、洞浅洞深只有有关人士清楚,小民不清楚,但是小民清楚的仅仅是有关方面要将原先的金袋扔到股间,是为了下放让大家赚赚,还是为了下放风险;是为了沟通银行股与房产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还是为了沟通银行、房产以及股民之间的三者炒作关系;是为了房产的政策更能顺利落实,还是为了踢掉阻碍政策落实的绊脚石。总之,股民想股市;房民想房市;银行股掉进股民的口袋,但是同时掉进了房产贷款的借据,有效借据还是无效借据,原先的主人是国家,现在的主人是股民,原先是为了开通房市,现在是为了准备整顿房市,于是一切的经济措施在银行股上市后将变得那么顺理成章,无挂无牵,可以大刀阔斧了-----广大股民们,你们的贡献太大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