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丝blue
http://s2/mw690/001kUFyagy6KR1Zi0aBf1还记得桌上刻字自称“我是天才”的樱木花道吗?还记得骑自行车睡觉撞车的流川枫吗?《灌篮高手》无疑是很多人的回忆,这也让这个品牌有了再次来到中国的机会。7月底百度便联合“DeNA中国”与“日本东映”发表了制作《灌篮高手》正版手游的消息。只不过看到手游两个字,整个人都感觉不大好,《灌篮高手》的手游会做成什么样?通过“DeNA”“东映”和“百度”这几个关键字能否推敲一二?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让我们来扒一扒《灌篮高手》曾经带给我们的游戏吧。
http://s12/mw690/001kUFyagy6KR24DXjd9b1995年出品的Super Slams - From TV Animation,这是《灌篮高手》唯一的一款街机版游戏。连笔者儿时的三线城市都能玩到这款游戏,相信它曾经在不少中国城市的街机房里出现过,成为小伙伴们看动画之外的娱乐。当然,那个时代最流行的街机篮球游戏可能还是三人组的《街头篮球》。这个细节告诉我们,游戏本身是硬道理,人气品牌最多只是锦上添花,而是无法扭转乾坤的。
《灌篮高手》的街机只有眼镜社(BANPRESTO)的这一个版本,不过它的掌机和家用游机戏就多得多了。以下简单整理了有关游戏列表,其中有你玩过的吗?
http://s8/mw690/001kUFyagy6KR2eyqQDf7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灌篮高手》的游戏名字有个特点,那就是都会带上From TV animation(来自TV动画)的字样,其实这并不是东映的阴谋,而是因为当时《灌篮高手》的名字SLAM DUNK已经被KONAMI提前注册并制作了其它篮球游戏,于是只能如此命名以规避版权问题,这也成功让制作TV动画的东映上位成为游戏的出品方之一。看来在日本版权老早就成为厂商们的战场,看这满满当当的列表里制作厂商却清一色的是BANDI就知道谁是亲爹谁是干爹。
http://s11/mw690/001kUFyagy6KR25OP1wea限于当年机能的限制,那时的《灌篮高手》游戏都只能通过类似回合制的方式进行游戏,总把比赛变得断断续续,但也正因为如此,游戏在细节上有不少小创意。从1994年到1995年那么密集的游戏发布,这其中来回移植的作品也不少,不同平台之间游戏竞争优劣的核心就是细节。这也说明,游戏本身如果不好玩,再好的品牌也拯救不了它。
1996年随着漫画连载宣告结束,《灌篮高手》相关的游戏也戛然而止。日本再次出现相关游戏已是十几年后的事。2011年和2013年,DeNA日本平台分别推出了两款《灌篮高手》手游,清一色的卡牌游戏。
http://s16/mw690/001kUFyagy6KR27ALcH1f这两款手游都由东映开发,并交由DeNA日本的mobage平台运营。有人说东映又不是专门的游戏厂商怎么做游戏?其实作为卡牌游戏最主要的是卡牌人物设定,至于其它系统,移花接木就成了,事实上东映也是这么操作的。遗憾的是现在我们都没有机会尝试这两款游戏了,因为运营不佳它们已经先后停服(最后的停服时间是2014年1月底)。顺便一说,参与其手游制作的就是日本厂商KLab,这家厂商专注动漫手游改编,不过一直半死不活,到2013年抱住了LoveLive学园偶像的大腿才翻了身。KLab的经历再次告诉我们,游戏本身如果不好玩,再好的品牌形象也是白搭。
http://s10/mw690/001kUFyagy6KR28WxMle9虽然东映在日本遭遇《灌篮高手》手游的滑铁卢,但DeNA中国运营《NBA梦之队》的成功让日方怦然心动。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会议场景:中方大谈《灌篮高手》的用户基础,再加上运营《NBA梦之队》的成功案例,最后抛出“中国渠道论”打出“百度移动”这张牌,在中国开发《灌篮高手》的项目就算敲定了。
中国的《灌篮高手》手游大概会做成什么样子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已经与大多数人的童年无关。想借游戏回忆那青葱岁月吗?其实去找个模拟器也许更靠谱。当然,百度总有办法让另一群小伙伴玩上那款卡牌游戏的。对小伙伴们来说,要是能通过这个游戏去了解这样一部经典的动漫,其实也是不错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