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吃你的苹果,我数我的星星

(2014-07-14 18:36:59)
标签:

杂谈

浙江 木然

http://s14/mw690/001kUFyagy6KruGGsWxed

编者按:

上周,一篇《从〈烂苹果〉到〈小苹果〉看中文宅文化圈的堕落》的文章在微信与微博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在短短一个周末的时间,我们连续收到了来自读者的反馈,既有短小简练的意见表达,也有落笔成文的直抒己见。在此小编们挑选了两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为后续。文章本身仅代表作者观点,大软更多是作为一个平台,摆出各家观点,鼓励不同声音,相信通过这样的交锋,真理能够越辩越明,读者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的答案。

正文:

我了解《小苹果》是从ACFUN开始的,而且刚开始听的还是安蕾尔的翻唱而非原版,说实话,歌词方面没有什么营养和内涵,也不如早先的《最炫民族风》带感。当时我还在听另一首歌,也就是号称“A站第一天团”的OneRepulic出品的《Counting Stars》(亦称“数星星”)。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我浑身都散发出一种“闪开,我要装逼了”的感觉,但我要明确地说,不是的,尽管我追英剧和美剧、听外国歌、喜欢索尼、在Steam上玩正版游戏、认为DOTA2比LOL高贵、偶尔发点小清新范儿的杂文或影评;但相信我,我也有俗不可耐的另一面:我也会用四川话把《谢谢你的爱》唱成《爆刘继芬》,也会跟着A站的基佬们刷两个女朋友或者大唐无双的梗,也会看着各种各样的KUSO和MAD乐不可支,而且跟大多数宅男一样,我是个无可救药的抠脚大汉(输入法暴露系列害我“抠脚”打了好几次)。你说我有什么资格装逼?我说你们这些动不动就扣帽子的,不要老是想搞个什么大新闻就把别人批判一番,我什么宅男没见识过?大软的8神经,比你们不知高到哪里去了,我给他谈笑风生!

咳咳,打住,再作我的快递就到了。一直以来我都是个逼格比较高的人,也不怎么受人待见,不过经过我的努力改善,还是成功地融入了群众,起码在表面上是这样。放在以前,室友要是在我面前放《小苹果》这种歌,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特么的什么玩意儿”,然后以一个富有音乐和文学素养的文艺青年的身份批评他们的艺术品味,再感时伤怀地发表一些华语乐坛日暮西山之类的言论,这样做的结果有两个:一是逼格瞬间提升几个档次,二是跟室友肛正面然后死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一般来说,涉及到逼格的话题都是雷区,一个不小心就是万劫不复,所以就算我知道《小苹果》火得不怎么正常也不会主动去喷它,最多跟别人吐槽吐槽这调子跟《最炫民族风》有几分相似,或者无意识地跟着唱两句,至于拿自己爱听的歌跟它比……还真没什么必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味和圈子,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比如王老吉和加多宝的广告,一个是“不是所有的红罐凉茶……”,另一个是“还是一样的包装一样的味道……”,虽然两边员工经常上演全武行,但还从来没听说过喝王老吉的和喝加多宝的掐起来,顶多就是吐槽一下对方的口味(友人经多次试验,声称还是有区别的)奇特,比较一下两者的不同罢了。

《小苹果》在宅圈发生那么大的化学反应完全是出乎我意料,说是本土文化的逆袭我不反对,让传统宅产生抵触心理也是情有可原,但真要深究它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我觉得吧,说这话的人不仅脑残,而且矫情,因为无论是歌词、曲调、MV,《小苹果》都让我产生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适感,主唱筷子兄弟本来是靠着“励志”、“青春”、“怀旧”、“梦想”这些关键词搏出位的,为什么到了《小苹果》这儿,就只剩下一个“搞笑”呢?当初我听着《老男孩》,被他们声嘶力竭的唱腔感动得泪流满面,还有后来的《父亲》,也是成功地唤起了观众对于成长与感恩的思考,再看现在的《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就算带着明显的商业气息,但是出于对《老男孩》的怀念与敬意,我原本也是想支持一下国产电影的,而《小苹果》的出现却阻止了我迈向影院的脚步,让我开始怀疑制片方这种为营销而营销,为炒作而炒作的居心,如果原先我只会在看过电影后才对筷子兄弟失望,那么现在,我已经开始失望了。

严格来说,我充其量只是个伪宅,真正的宅圈我进不去,也没打算进去,在宅圈的边缘做一个围观群众,对我来说已经很满足了。不过我很理解这些真宅对《小苹果》“入侵”的担忧,其实也就是害怕自己圈子的异质化。喜欢《小苹果》的人太多,从小屁孩到广场舞大妈到处都是,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现充在起哄。这些群体造成的影响,在不断地向这个圈子的核心施压,结果不是同化他们,而是逼迫他们抱得更紧,缩得更小。众所周知,任何小圈子开放化,接纳更多的人加入后,它的性质、宗旨和氛围都会发生极大的改变,这一点贴吧、豆瓣、A站都是前车之鉴。逼急了反弹一下,这是人之常情,如果把他们捍卫自己圈子的说法当作是高贵冷艳、固步自封,未免也太不近人情了。

为什么在日本,这样的情况就比较少见呢?这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们不仅社会阶层固化,连社会群体也相对封闭。在2ch上不只一次地看到宅嘲讽现充,一口一个“现充爆炸吧”,可以说是充满了阶级仇恨。宅和现充之间壁垒分明,很少出现“宅的现充化”或“现充的宅化”,也就是ACFUN上经常说的“我们中出了一个叛徒”。再加上日本堪称全球数一数二的ACG文化市场,间接导致了宅的购买力与社会地位(至少他们自己认为)的上升。所以他们有足够的安全感,不会像国内宅那样因为“外来物种”的入侵而害怕,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完整、庞大、相对封闭且富有凝聚力的生态系统,对于外界,他们可以做到互不干扰互不侵犯,摆出一副“你吃你的苹果,我数我的星星”的架势。

针对目前《小苹果》引发的种种争论,我的看法是,也许中国的宅文化还没有到达成熟期,尚处在求同存异的磨合阶段。如果有朝一日,本土ACG市场也成了大气候,到时我们再讨论什么是阳春白雪什么是下里巴人,用更多理性的声音去证明:天下漫友是一家。

http://s9/mw690/001kUFyagy6KruJUevKf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