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诗词遇到襄城(代序)
(2020-09-12 17:56:47)
标签:
文化 |
当诗词遇到襄城
(代序)
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古典诗词,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那些历久弥新的古典诗词,不仅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和神韵,展示着古代文人墨客的多彩生活,而且包含了中国国民精神的全部符码。
中国有着丰富的古典诗词遗产。这些诗词遗产,已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成为了人们心灵的栖息之地。她虽历经曲折,但仍然在坚守中发展,在承载现代文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表明了她具有穿越千年、凤凰涅槃的强大生命力。人们的情感借由诗词得到了淋漓尽致地抒发,自然山水、社会风情、朝堂政治、吊古怀今、伤感离别,皆成了诗词描摹的对象。一首诗词,就是一篇文章,甚至就是一本书。古典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她的美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迭,浓厚的诗情依旧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熠熠生辉。时至今日,我们重读这些精炼优美的诗词,依旧能够深切感受到古人抒发的感情,勾起我们每个人心里的无限诗意。
襄城县历来为中州名邑。她山清水秀,环境优美,风景宜人,形成了“俊山秀水阔平原”的迷人景观。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名不虚传的“千年古县”。她位于古代中原文明核心区域内,是远古中华文明文化圈的一部分。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有先民在这里休养生息。上古时期,黄帝部落活动于此。她春秋时名“氾”,称“氾邑”。公元前636年,周襄王避叔带难居此地。公元前540年,楚灵王在“氾”西北隅筑新城,因周襄王曾居此地,故取名“襄城”。历代名称不变,一直沿用至今。她又是一个人文之乡。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在政治、经济、文学、教育、医学等方面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襄城县自古至今又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勤劳的人民、神奇的土地、厚重的文化吸引了历代诗词大家流连忘返,赋诗吟唱。而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也都会被她的沧桑巨变所震惊,被她的曼妙神奇所痴迷,引得众人纷纷拿起笔来赋诗填词,抒发对她的热爱之情。而当诗词遇到了襄城,襄城便被赋予了独特的魅力。而当襄城遇到了诗词,诗词便有了别样的内涵。而当诗词和襄城握手,诗词和襄城这两颗耀眼的明珠更加光彩夺目。
西周时期,一位朴素的民间女诗人在汝河岸边浅吟低唱,后来她的吟唱被收录在《诗经》的“国风”里,诗名为《汝坟》。《汝坟》不但是一首创作最早、传唱最广、影响最大的诗歌之一,而且是我们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歌咏汝河两岸风土人情的一首诗。这位无名氏女诗人,应是中华诗歌“第一人”。而汝河也应该是中华诗歌的源头之一,她流淌的是诗韵的歌唱。西晋时期,襄城人杜育专门创作了歌吟茶事的诗赋《荈赋》,对茶文化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描绘。在现存的正史古籍中,《荈赋》是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赋类作品,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记载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全过程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早期茶文化的文学基础。
盛唐时期,文学家、知名诗人李华阅读《后汉书·党锢传》时,对东汉末叶清流领袖、襄城人李膺的遭遇颇感同情和惋惜,并不胜悲伤,深情写下了《咏李膺》一诗。这首诗不仅反映出了他对李膺具有的真挚情感,而且体现了他对“党锢之祸”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思精神。唐代杰出的文学家韩愈,跟随时任宰相的裴度平定淮西叛乱,在夜宿襄城并且在襄城作短暂停留时,作了《同李二十八夜次襄城》。叛乱平定后班师的行程轻松而愉快,心中愉悦的韩愈又作了《过襄城》。这两首诗记述了韩愈在襄城县的特殊历程。
北宋时期,文学家欧阳修被襄城的山水风光所吸引,被襄城的淳厚乡俗民风所感动,于是在襄城城东二十余里、汝河由东向南的一个转弯处购地筑宅,并接母亲到此居住。之后,他经常到襄城和母亲团聚,以尽孝道。同时游历襄城的山水名胜,写下了《初冬归襄城敝居》和《罢官后初还襄城敝居述怀》两首诗。欧阳修辞官后剖分家产,将襄城田宅交四子欧阳辨。其后代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渐成村庄,就是如今的襄城县麦岭镇欧营村。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在襄城县任县令期间,写下了一系列咏襄诗词,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襄城的关爱之情。特别是他目睹百姓的悲残遭遇,身为基层官员的他深感无奈,写下了在宋诗中占有辉煌地位的两篇著名诗作——《田家语》和《汝坟贫女》,充满了对乡村百姓的同情。北宋嘉祐五年,大文豪苏轼路过襄城,拜谒了颍考叔墓和颍考叔庙,实地察看了郑庄公置其母于城颍的莲花寨,和庄公母子“黄泉相见”的古道残坎,触景生情,写下了《颍大夫庙》一诗,赞颂了颍考叔的聪慧机敏,抒发了诗人以史为鉴、崇尚智慧与胆略的情怀。
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元好问与友人多次游历襄城。他们诗文酬答,往来无拘,留下了诸多诗篇。其中《饮酒五首》(襄城作)最为有名。元好问借饮酒传达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哲思。一味贪杯,未免流俗。一滴不沾坐而论道,又寡淡无趣。只有通过情感交流,领悟人与自然之间的妙诣,才能不负醇酒美禄。元代唐诗专家和文学家、襄城人杨士弘,好学能文,尤工于诗,编选有《唐音》十五卷,上承严羽《沧浪诗话》的理论,下启高棅《唐诗品汇》的选评,矫南宋至元以来鼓吹中晚唐的流风而开明代人推崇盛唐的先河,标志着唐诗研究由宋至明的转变和过渡,颇为明代人称道,并以编选原则奠定了他在唐诗研究方面的显著地位。
明代户部尚书、襄城人李敏怀揣传播文化的理想,在紫云山创办书院,其间写下了影响较大的《襄城八景》诗。刑部尚书、襄城人辛自修辞官归里,其间常常策杖出游,羁旅山川,泼洒对家乡的挚爱,写下了传世的《襄城名胜十景》诗。这些诗作表达了他们对家乡襄城自然美景以及历史文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王士祯,经过襄城县时写下了《襄城道中》《渡汝水戏作襄城君曲楚庄辛事见说苑》和《拜李元礼墓》三首诗。其中《襄城道中》写他路过黄帝等七圣迷径处,看到残雪犹在,月落颍西,睹物思古,见景生情,感慨万千,产生了一丝悠悠的惋惜和凄凉之情。康熙、雍正年间襄城人万邦荣,博学能文,尤长于诗。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诗作,成为了能在清代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著名诗人。在他的诗作中,知名度最高的是一首《偶感》。这首《偶感》感叹时势造英雄,诗中“成败何足论,英雄自有真”诗句,后来成为了诗词名句,经常被人们引用。
当代著名诗人王怀让,2001年3月26日参加了首届襄城汝河桃花节,即兴写下了著名的《襄城汝河桃花辞》。因在整整一百句的诗歌中,每一句都嵌入了“花”字,因此诗名又为《百花辞》。他在对这些眼迷心动的桃花予以赞美的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分别对襄城县境内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以及襄城文化大加赞扬。在当代,襄城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竞相发展,诗人群体中原赞誉,著名诗人雪生、“中华诗人”焦增祥、“河南十佳诗人”聂清杰等尤负盛名,享誉诗坛。特别是县诗词学会成立后,尤其致力于诗词创作知识的推广和普及,诗词创作队伍明显扩大,诗词创作数量明显增多,诗词创作水平明显提高,全县诗词创作呈现出了繁荣和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千年古县、诗意襄城”增了光、添了彩。
悠悠岁月蕴真情,千古诗坛人称誉。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诗人们在襄城县留下的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诗篇,使我们可以在诗词的浸润下感受着文字和韵律之美,让古老而醇香的诗词文化深深积淀在我们灵魂的最深处。《千秋诗光照襄城》一书,让你领略诗词之光照耀下别样的襄城,让你领略赋予襄城文化内涵的别样的诗词!以襄城的名义,让我们向诗词致敬!让我们向诗人致敬!
是为序。
2020年7月
( 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编著的文集《千秋诗光照襄城》一书所作之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