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选拔学生的一种形式,高中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高考试题应以基础考察为主,这是多年来的基本做法。高考选拔的是具有潜力可挖的人,或者潜在人才,高考不是考研究员、科学家。那是大学、甚或是研究生院以后的事。
纵观2008年的高考,学子们、老师们只用一个字评判:难。如果再加一个字的话,就是太难,特别是理科数学。不论是全国卷还是某些省份卷,都是如此。出题的人大概是想在课改的最后时刻露一手吧,借此留下流芳百世的美名。想法倒也没有大错,但留下的却是恶名、骂名。这是出题者的悲哀,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看过西安大街上小学生拉着行李箱一般的书包的情景,就会知道在中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多么的不容易。一面是清醒的人在大声疾呼繁重的课业负担扼杀了中国学生的创新意识,一面是为了应对高考不断增加的题海战术、课业负担。有人感叹,中国孩子太苦了,苦不堪言,因为从幼儿园开始他们就要着手应对未来的高考。谁都知道素质教育不能这样子搞,但谁都没有办法扭转这个局面。古怪的高考命题就像一头狂奔的疯牛,只能由它去了。遭殃的却是那些被喻为花朵般的孩子们,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漫漫征途。在感叹“高超”的出题人的同时,笔者还产生几点隐忧与担心:
一是担心会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因为据说今年的个别考题难过奥赛,奥赛可是真刀真枪的题海战术,当然也有学生的聪慧因素,但没有人能够把学生的勤奋与题海战术区隔开来。有位带过奥赛班级的老师曾经感叹,奥赛班的学生太苦了,他们最缺的就是好好地睡几天。繁重的课业负担不仅压抑祖国未来的健康成长,也压抑全民族创新,它是历史的罪人——是当今社会谁也开罪不起的罪人。
二是增加“高四”生源,浪费高招资源。因为考得不理想,很多比较优秀的学生必定会“耿耿于怀”,必定会自我调适一番,从头再来,选择复读。如此,必然延滞了有潜力可挖的佼佼者更早走向社会的步伐,不仅增加复读学生数量,浪费今年的高招资源,对整个社会而言也是一种无奈的、可悲的浪费。
三是担心会增加高考“恐怖”。上海一位考生在考完数学后放声大哭,原因是太难的数学题难倒了这位平时学业优秀的学生。这也是一种心灵伤害,一种高考“恐怖”。我们不能苛求那位学生承受压力的能力,是出题者的动机、手段和客观效果,你们高超的水准“伤害”了绝大多数的优秀学生。
汶川地震给人们留下了痛苦的记忆,更给灾区即将高考的学生留下了恐怖记忆。灾区高考推迟的决定让人们感受到了人性化的一面,也为灾区学生在不幸中庆幸了一回。但是,今年高考试题的难度也许会让灾区学生那点仅存的庆幸荡然无存,他们或许会碰上比从废墟中逃离出来更困难的抉择,心里的压力不会轻松到哪去。地震给他们留下了恐怖回忆,但愿古怪的高考试题不会再让他们留下恐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