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轨迹切换较多,以及生活阅历不乏沧桑,故遭遇的地方方言亦很多。比如安徽方言、河南方言、河北方言、天津方言、北京方言、东北方言、四川方言、贵州方言、湖南方言、湖北方言、山东方言、山西方言、陕西方言、江苏方言、广东方言,等等。至于各省内的方言分支就更多,不一一赘述。这些地域色彩浓厚的语言自然免不了其局限性,但又都各擅胜场独具魅力,自然、顺畅、达观、原生态,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和人文底蕴。尤其是从女子口中吐出的这些方言,更往往如珠落玉盘清脆悦耳、风情摇曳顾盼声姿、撩人心扉回味悠长。《武林外传》中闫妮的陕西方言便是经典例证,她颇具功力的演绎,使个佟湘玉风情万种杨柳千条,再现了秦汉女子温婉、娴淑、柔丽之气质,散逸出十足的媚力和魅力,给观众留下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上述方言在电影电视中出现时,都比较坦率、大气、豪放,非但不感觉“难听”,还令人产生亲切感,以及引发对某段生活经历的美好回忆。
湖北方言也明显优于武汉方言。或许是所依托的地域、人群、观念等的局限,使得武汉方言掺杂有较多的局促、扭捏和闭塞,尤其是那殚精竭虑追求的刻意和标榜。最让人难以容忍的是,武汉方言现已严重污染,你X的、XX养的等“市骂”大行其道。谁要同说武汉方言者聊上五分钟,不被骂上十几个“你X的”才怪了!没招没惹他的,为嘛平白挨他那么些骂呀?这被骂的能不郁闷、能不讨厌吗?2006年春晚上的武汉小品《招聘》,表演者说的不知是什么话,反正在拿腔捏调中听的懂就是了,但决不是武汉话,因此观众还没领略到武汉方言之“难听”。否则那九弯八拐、憋里屈气的武汉方言,一准倒了观众的胃口、败了观众过年的喜庆兴致。2007年用“标准”武汉话的小品《钓鱼》就被毙掉了,显然是登不得春晚的大雅之堂。
武汉话要想在方言中立得住,当务之急是进行“洗涤”和“清洁”,摒弃其中骂人的语言渣滓,这是得以生存下去的一条底线。其次是清除矫柔造作,哗众取宠,风头作秀和低级趣味的俗气与痞气,培养自然、明快、豁达、文明、大气的语风。另外,声调上尽可能地畅达些,不必刻意地搞得黄河似的“九曲十八湾”。也无须特别地凸显某些怪里怪气的方言词语,它只会张扬粗俗、狭隘和土蹩气。诸如此类,旨在减少其他地区人们对武汉话的逆反、抵触和厌烦。如果敝帚自珍地以为武汉话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天籁之音”,顽固地抱残守缺拒绝进步,那么它的走向衰落和被人抛弃将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