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上关于总剩余的计算方法正确吗?

标签:
财经 |
分类: 经济 |

读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关于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及总剩余有一些疑问。
书中的定义: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商品支付的量减去其实际支付的量。等于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曲线以上的面积。
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其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等于价格曲线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
书中暗含的假设是:相同数量的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等价的。相同数量的总剩余对于任何人都是等价的。真的是这样吗?也就是说,如果区域1和区域2的面积相同,那么区域1和区域2就是等价的(效用相同或者感受相同)。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是,怎样回答下面的问题?
a)比如某买者能接受的价格为10元,当实际价格从10元降到9元(类似区域1)和从9元降到8元(类似区域2),所得到的感受(消费者剩余)是一样的吗?应该不是等价的吧。
b)两个不同的消费者。第一个能够接受的价格是100,第二个能够接受的价格是10。如果实际价格从10降到9,对于这两个人是等价的吗?显然是不等价的(感受不同)。
c)一个买者,一个卖者。买者能够接受的价格是100。卖者能够接受的价格是10。 如果实际价格从10调整到15。他们两个的总剩余(总感受)不变。但是他们两个人的得失之和是0吗?应该不是吧,因为买者没什么感觉,而卖者感觉赚大了。
因此,我觉得,总剩余的三角形不是一个平面三角形,应该是一个立体的,带有“密度”的三角形。越靠近供给、需求曲线的的地方,“密度”越大。
我的结论是,如果区域1和区域2的面积相同,那么区域1的效用大于区域2(区域1效用大于区域2,区域1的感受比区域2强烈)。
庇古有个观点是,把富人的财产那一部分给穷人,会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我想应该和这个是想通的吧。整个社会的福利蛋糕不变,重新划分一下福利就变大了。所以,福利和面积不是等同的,福利是面积和分配方式的结合。
这好像涉及到心理学,大家怎么看?
书中的定义: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商品支付的量减去其实际支付的量。等于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曲线以上的面积。
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其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等于价格曲线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
书中暗含的假设是:相同数量的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等价的。相同数量的总剩余对于任何人都是等价的。真的是这样吗?也就是说,如果区域1和区域2的面积相同,那么区域1和区域2就是等价的(效用相同或者感受相同)。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是,怎样回答下面的问题?
a)比如某买者能接受的价格为10元,当实际价格从10元降到9元(类似区域1)和从9元降到8元(类似区域2),所得到的感受(消费者剩余)是一样的吗?应该不是等价的吧。
b)两个不同的消费者。第一个能够接受的价格是100,第二个能够接受的价格是10。如果实际价格从10降到9,对于这两个人是等价的吗?显然是不等价的(感受不同)。
c)一个买者,一个卖者。买者能够接受的价格是100。卖者能够接受的价格是10。 如果实际价格从10调整到15。他们两个的总剩余(总感受)不变。但是他们两个人的得失之和是0吗?应该不是吧,因为买者没什么感觉,而卖者感觉赚大了。
因此,我觉得,总剩余的三角形不是一个平面三角形,应该是一个立体的,带有“密度”的三角形。越靠近供给、需求曲线的的地方,“密度”越大。
我的结论是,如果区域1和区域2的面积相同,那么区域1的效用大于区域2(区域1效用大于区域2,区域1的感受比区域2强烈)。
庇古有个观点是,把富人的财产那一部分给穷人,会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我想应该和这个是想通的吧。整个社会的福利蛋糕不变,重新划分一下福利就变大了。所以,福利和面积不是等同的,福利是面积和分配方式的结合。
这好像涉及到心理学,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