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风起,城市的饮食男女又兴起两大民间“特色小吃”了,那就是困扰着科学的医界正统传播饮食知识的“生吃”及困扰着官方的城管严格执行市容管理的“烧烤”。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两样秋冬本色的民间小吃如今正向“全年可吃性”的趋势发展,不但秋冬热吃,夏春也有很多人热捧,犹如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在城市的天空下挥之不去,禁而不止,成为城市管理及所谓的科学发展进程中难以平息的“心头之痛”。当然,这个痛,是针对官方而言的。
其实,仔细探究一下人类与生俱来的源流,就可以理解这两种吃法为何永难禁止了,这源自于人类本身具有的一种饮食源流情结。
人类从哪里来?这问题就如“风从哪里来”一样难有答案。即使是科学给出的答案“人从类人猿中来”也是牵强的非正确答案,因为猿就是猿,猴就是猴,人就是人,再过千亿年,仍然如此,之间是不会发生转换的。所以,人类的起源大可不必去探究,那是天地生万物时的杰作,一切物种的起源归根结底都不会有明确的答案的,这就是天地的“混沌性”,因此,以凡事必求个明白为己任的“科学”有时是不符合这种特定的混沌性特点的,有于频密地发展科学反而会削弱这种天地自有特点的原始性,带来与大自然背道而驰的灾难,最终使人类在环境改变、生态失衡、完全透明中走向解体。此是后话。
但这个答案可以搁置。自有人类出现在这个世界后,他们靠什么生存呢?这个答案就很是明确且只有唯一性了,那就是靠食用食物生存。远古,人类没有衣服,食用食物也是“生吃”,也就是如今人们定义之的“茹毛饮血”了。所以,应该记得,人类的饮食源流第一种方式就是“生吃”。
在陆地上,采摘到的植物是生吃,追猎到的动物是生吃,后来水中捕捞鱼虾的技能出现后,获得的“渔业资源”当然也是生吃了,而且越原始越是血淋淋的,这种开天辟地后的吃法就和血统紧密结合起来,密不可分,随着人类的繁衍代代传承,即使越来越文明,但潜意识里的这一大“情结”是不会改变的。
然后,人类的生存随着一些技艺的发明而进入第二阶段,那就是当代人为之命名的“刀耕火种”。火的出现,确实为人类带来了万丈光明,那不但是饮食习惯由生转熟的光明,更是人类智慧脱颖而出迸发的划时代之光!
于是,人类学会了将猎获物放在火上烧熟了吃,这就是人类饮食源流第二种方式:烧烤。
也就是说,吃烧烤是人类在原始社会时就基本要掌握、且渐成主流的饮食方式及生存之道,这也是使人类区别于一切非高级动物的一大标志性饮食行为。
一开始的烧烤是完全“原味”的,没有任何添加,只是天然烤熟,裹腹而已。但这已让人类的味觉产生了翻天覆地的进化,肉之天香、菜之气息、鱼之美味就在人文历史的天空四野中飞舞,人类何等狂欢,何等庆幸,而人类的肠胃等构造也因为熟食的出现及渐成主流慢慢变异,直到如今,熟食是人类脾胃最能适应的,反而,生吃却是易伤脾胃的,尽管这也因人的变异不等而异。
由此可见,吃生、吃烧烤时至今日,方兴未艾,禁之不绝,就是基于人类这种源流情结及血缘关系而永存的。
这在如今一些非中原地区更是热衷此道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非中原地区,曾几何时也是蛮荒之地,因此更流行生吃、烧烤,不管是什么文明时代均是如此,永难灭绝,比如潮州区域吧,吃生的食俗就代代相传,你总用科学的宣传方法说那不好不卫生,但人们为何听不进去呢?不是说这些人不怕死,而是一种血浓于水的饮食源流情结谁都无法从骨子里改变。
而且,即使是用科学的分析,吃生也不一定就与健康背道而驰。日本就是一大很好的例子,全国生吃,名之“刺身”,但该国却是目前世界上第一长寿之国,人类生存的平均寿命名列前茅。他们的生吃可不是“小吃”,而是大吃特吃,有时是天天以此为主餐。再探究他们的文字叫法吧,“刺身”,说明这一生吃的命名方法来源于中国的唐朝,“刺”是一种“贬”的意思,唐代官名都有此字的使用,如相当于如今各地级市的行政长官就叫“刺史”,远离首都嘛,都是“刺”,那么,“刺身”其实蕴涵的也是不利于健康的意思,贬低身体,说明日本人也知道习惯了熟食的脾胃难以再长久承受生吃之损,但由于这吃法实在美味无穷,且具有挥之不去的源流情结,所以禁不了,那就反而扶持吧。
须知,日本人还对中国儒家的“天道”原则颇为尊崇的,所以他们认为,连孔子都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脍,就是生吃,所以文明如斯者都生吃,自然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至于损害健康怎么办?不是有“天道”在处理问题吗?也就可忽略不计了,生死有命,一切在天,人类就不要想那么多了,只管吃吧,活下去就是了。这就是日本人对“刺身”的生活态度,乃蔚为大观,成为该国的一大特色食品,并以此“饮食文化”渐渐走出国门,进入别国落地生根,中国各地如今不也是遍布日本刺身之类的美食店么?
提到生吃,最后不得不一提潮州的“鱼生”,那应是目前为止,全国“脍”之中,最精致、最考究的一大生吃饮食形式了。
凡到过潮市区者,必知道鱼生。旧时,只有秋风起才兴吃鱼生,取吃纯草长大的草鱼(学名鲩鱼),刀艺精湛者剖之,将鱼身切出整片,两边两大片,挂于风高处吹干,使鱼片韧度适口爽嘴为宜。然后,要吃时,再将风干之鱼片一刀一刀细削成丝,薄如纸张,呈半透明状,逐片披开,不互相叠加,放置于民间竹篾编就的篾匾之上,黄白相间,吃时,再配以各式也细切为丝的佐料,包括辣椒丝、蒜头片、姜丝、葱丝、芫荽、萝卜丝、萝卜干(民间称“菜脯”)、芹菜片等,配以豆酱混合植物油作为蘸料盛入小碗或成蘸碟,满桌摆上,琳琅满目,则可食用“鱼生”了。
至今吃法依然,考究依然,不过就常年均可吃,不再局限于秋冬而已,且吃鱼生从讲究吃“鱼之厚实”演变为如今的吃“鱼之甜美”,其他一切仍遵古法制。
很多到潮的外地人很奇怪,如此精致,连佛山东莞等地的东江吃法都自愧不如,而潮州自古以来只是国角域尾、百越蛮居之地,为何吃法如此讲究、文明呢?
因为,三代富贵方知饮食嘛。其实,这一切也是起源于唐朝,因为韩愈的入潮为刺史,其将耳濡目染到的宫廷里的“脍法”一并带到了这个蛮夷之地而形成的呢。
众所周知,韩是大儒,当然也受孔子影响而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了,唐宫在脍的吃法上当然很是考究,为避免生吃时食物没“生味”,就要求御厨们的刀工要精细,将生吃的食物细细切成片、丝,分解下来,生的味道也就消失了,生吃如熟食,变通也!
作为文化人的韩愈在长安当官时,也有过入宫赴宴得以一窥宫廷制法的经历,加上文化人容易将一切目睹之事物理解后记录下来,其他人就可以按照准确的描述进行复制了。所以,他贬潮后,致力于普及文化,自然也将饮食文化的一些点滴落地传承,让当地厨师制作出合格的脍,不但自己可时刻享用,也为当地人留下了一笔可贵的“唐宫饮食文化遗存”呢。这一点,至今潮人还有很多仍不知就理,乃至无从去就此宣传呢。
吃生、吃烧烤,考究下来,其实这些吃法均应一视同仁受到尊重,各人有各人的选择,不必强求,顺其自然,方是饮食之道中的“天道”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