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拒绝不达线考生:陕西招办何错之有?

(2010-08-25 17:24:30)
标签:

复旦八位教授

陕西省招办

国学

孙见坤

教育

分类: 时事乱弹

拒绝不达线考生:陕西招办何错之有?

 

孙见坤是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一名高三应届生,他被复旦大学的几位教授认为是“国学天才”。孙见坤参加了复旦大学今年的自主招生考试,他的愿望是进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但不幸的是,他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对他的要求是“达到一本线”,而他的成绩却比陕西一本录取线低了6分。为此,八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孙见坤,然而陕西省招办一直立场强硬,拒绝将孙见坤的档案投到复旦。

这里笔者要说明一下,根据高招的相关规定,考生进入大学需要招生院校的同意录取,还需要地方高招办的同意投档。这种制度性的规定,是为了避免招生中的舞弊。尽管自主招生院校放宽了对于特长考生的录取要求,但是也要遵循规定的招生成绩底线。这个的底线,是由地方高招办来执行的。对达不到底线的考生,地方高招办拒绝进行投档。孙见坤遇到的就是这种问题。

对于孙见坤的遭遇,网络舆论几乎是一般到的支持八名复旦教授的要求,抨击陕西省高招办压制人才。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主流的网络意见。是根据八名复旦大学教授的意见录取“国学天才”孙见坤,还是支持陕西省高招办的做法拒绝“不符合招生条件”的孙见坤,这涉及到是在高校招生中是坚持“人治”,还是“法治”的问题,这涉及到高校招生的宗旨,是实现个案的正义,还是实现普遍的社会公平的问题。

笔者作为一个法律人,坚持认为高校招生必须遵守规矩,即便这可能在个案上不利于某些人才进入高校,但是却也可以维持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招生标准,维持整体的招生公平。网络舆论在普遍支持孙见坤录取的时候,忽略了一些前提性的东西,也忽略了如果录取孙见坤带来的对于招生统一标准的破坏,以及这种破坏必然带来的腐败和不公。

舆论为孙见坤抱不平,是基于孙见坤是个“国学天才”,但是舆论却忽略了这个“国学天才”是八名复旦大学教授的意见。而这个意见要成立,就必须保证这个前提,那就是复旦大学的这八位教授的学识和诚信不存在任何问题。于是,孙见坤的问题,就成了教授人格的问题,而不是制度的问题。但是,教授的人格又有谁来保证呢?

即便笔者相信八位教授的人格,但是能否得出所有教授的人格都不存在问题呢,如果明年又出现八位教授、九位教授、甚至是十几位教授推荐某某“天才”,那我们的高校是否要录取呢?即便后来的八位教授、九位教授、甚至十几位教授是存在问题的,那我们有什么理由来拒绝这种推荐呢?因为人格的评定本来就是个主观标准。如此一来,我们的高校招生就不是法律制度来规范,而是由专家教授的说了算的了。可惜,人治是最靠不住的,哪怕这个“人”是专家。

笔者还注意到,其实孙见坤参见的是自主招生考试,自主招生考试已经放宽了对于特长生的一些要求,已经照顾到了“专家教授”发现人才的能力。只是基于对于“人治”的恐惧,对于自主招生设置了一个底线。孙见坤连这个底线都没有达到。如果我们支持八位教授的意见录取了孙见坤,那就突破了这个最低的限制,变成了全面的“专家自主”了。而近几年出现的硕士、博士招生中的专家教授腐败,让笔者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专家教授也不是特种材料做成的“纯洁的人”。

最后,笔者要说明的是,我不怀疑八位教授的公正,也不怀疑孙见坤的“天才”能力,笔者之所以认为陕西招办的是正确的,就在于坚信:严格坚守制度的规定不一定对每个人都公正,但是不坚守制度一定会制造更多的不公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