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下笔便到乌丝栏

(2006-05-23 23:59:30)
标签:

书法

乌丝栏

九方皋相马

杨凝式

分类: 品读经典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虚白,又称癸巳人、希维居士、关西老农等,陕西华阴人。唐昭宗进士,又历仕梁、唐、晋、汉、周五代,官至太子少保,世称“杨太师”。身经丧乱末世,一生佯疯避祸,又有“杨疯子”的雅号。《宣和书谱》云:
 
喜作字,尤工颠草。居洛下十年,凡琳宫佛祠墙壁间题记殆遍。然挥洒之际,纵放不羁,或有狂者之目。欧阳修尝跋其字,以谓:“自唐亡道衰,四海困于兵戈,及我宋兴,天下复归于治,盖百有五十余年。五代之间有一杨凝式,建隆以后有一李建中,二人笔法不同,而书名皆为一时之绝。”后之议者又谓唐末五代,文章卑污,字画随之。若李建中书,犹有五代以来衰乱之气,而凝式笔迹独为雄强,与颜真卿行书相上下,自是当时翰墨中豪杰。
 
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杨凝式的书法在唐、宋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究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经由晚唐、五代战乱,文坛充斥着衰败的乱世情绪,晋唐时期形成的雅正、刚健的人文基调已经荡然无存。就书法而言,宋人已无晋唐时期的渊源师承,学习书法只能借径时贤名家上溯晋、唐,杨书很好的传承了唐人的法度,也因此成为宋人取法的媒介和关注目标之一。其二,宋人好尚学术,崇尚古雅,书法上重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正统与法度的楷模和经典意义;同时,随着晚唐以降禅宗的兴起、市民文化的发达,文人士大夫更加关注内心的现实感受和个性化的精神体验,二者相合,促成了宋代独特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景观。杨凝式书法尽管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烙印,但是他的《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等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萧散任意而不失雅正清刚的独特品位,最终使他和他的书法成为宋代文人关注的焦点。黄庭坚对杨凝式的评价颇有代表性,论述也最为深刻,其云:
 
有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
 
按,“九方皋相马”的典故取材于《列子·论符篇》,兹录相关原文如下: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耶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其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九方皋相马,不辨颜色、雌雄而善晓“天机”。又,关于“二王”书法,古有“父灵和,子神骏”之评,黄庭坚认为杨凝式书法“仿佛大令”即指王献之书之“神骏”。借此典故,意在说明善识书者当略貌取神,识得杨书“神峻”,是为真知。
 
宋人常常站在学术的立场上谈论书法,自然不会落入“形下”的简单技法层面,是否符合“雅正”的人文传统则是他们判定一个人书法艺术水准的基本前提。“书如其人”等带有很深儒家伦理思想印痕的书法品第观念,也因此盛行一时,颜真卿其人、其书能够在宋代得以彰显,即是明证之一。杨凝式取法欧、颜、柳而能别开生面,出以自家心境又能蕴蓄超逸之机。与颜真卿相比,杨凝式的书法无疑更加符合宋代文人的审美定位和价值取向。因此,透过宋人对杨凝式书法的评价,我们大体可以窥知宋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独特的学术风气和人文基调。黄庭坚下面一首诗,则成为后世谈论书法的至理名言:
 
世人竞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乌丝栏”本指古代尺牍、公文上的黑色界格,此处借指晋人尺牍书法,又特指晋人风流萧散的书法意境。
 
杨凝式《韭花帖》
 
《韭花帖》是一封感怀酬答的信札,大意是:自己午睡醒来,饥肠辘辘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所作食物,非常可口,遂执笔以示谢意。孙过庭《书谱》言作书有“五乖五合”,宋人更强调窗明几净、笔纸精良的书写情境。此帖为欣欣然“主动欲书”所得的佳作,仅此一点,《韭花帖》便足与《兰亭序》之兴会雅致同调。
 
就《韭花帖》的艺术特色而言,此帖虽为尺牍行书,章法、行气却与晋人迥异:字距加大而行距疏朗,弱化了字间笔势的连接,却突出了闲庭信步、赏会优游的舒缓情绪;单字虽以纵长取势,却能在笔势逸荡的同时随兴结撰,雅正清遒而别具风味。明代董其昌盛赞此帖,受惠良多,其跋云:
 

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

 

“萧散”之语已经把握到此帖的美感基调;字形不故做“欹侧”,而新理异态自见其间,则是此帖的又一特点。综而言之,可谓酝酿无际而不失雅正的杰作。清曾协均《题韭花帖》则云:
 
《韭花帖》乃宣和秘殿物,观此真迹,始知纵逸雄强之妙,晋人矩度犹存,山谷比之“散僧入圣”,非虚议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