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瓦注贤于黄金

(2006-04-19 23:31:16)
标签:

书法

祭侄稿

草稿

心态

颜真卿

分类: 品读经典
颜真卿《祭侄文稿》,纵28.2厘米,横72.3厘米。“安史之乱”中,其侄季明被安禄山叛军所杀,此帖即为其所写的祭文草稿。既是草稿,又出于悲愤之笔,故多有错讹涂抹之处,唯其如此,更具沉厚郁勃、天机自见之神韵。通篇急涩枯润,姿态横生,挥运的抑扬顿挫与文思咏叹同调,最末一行则为“呜呼哀哉”的痛悼心颜之笔,堪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经典之作。从孙过庭所谓书法乃“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的人文艺术的角度来看,此帖的艺术水准,较之《兰亭》无须多让。鲜于枢称之为“天下第二行书”,当为是论。
 
 颜真卿《祭侄稿》
 
颜真卿走上仕途之时,正当唐王朝由盛转衰阶段,“安史之乱”即其重要的转折点。天宝12年,颜真卿为杨国忠等仕宦佞臣所排挤,出为平原太守。越明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颜真卿在平原郡率先高举义旗,又与从兄颜杲卿等颜氏家族联合抗击,终因孤军奋战,粮尽城破,颜氏家族30余人殒命贼手。战乱平息后,颜真卿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授鲁郡开国公,史称“颜鲁公”。不久,又因直言忠谏,开罪权臣,屡遭贬斥。建中4年,适逢李希烈叛乱,皇帝听信奸臣卢杞之言,以不劳师旅为由,遣年高望重的颜真卿亲去宣抚。颜真卿明知奸人加害,亦无惧色,未别亲人,只身前往。威武不屈,守节如玉,终被缢死在蔡州龙兴寺内,时年77岁。
 
瓦注贤于黄金
释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外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
 
瓦注贤于黄金
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
 
瓦注贤于黄金
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
 
瓦注贤于黄金
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下悔祸,谁为
 
瓦注贤于黄金
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
 
瓦注贤于黄金
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唐代士大夫崇尚“名节”,建功立业的雄强抱负与马革裹尸的慷慨悲歌,流芳千古,颜真卿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和典型的悲剧式人物。当英名烈士与盛唐气象随着金戈铁马的滚滚烟尘逝去之后,宋代的士大夫纵有万般豪情,也难免生出报国无门、英雄迟暮之憾。苏、黄等豪杰之士,对此颇有感怀。苏轼云:
 
吾观鲁公书,未尝不想见其丰采,非独得其为人而己,凛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斥希烈也。
 
书如其人、君子小人之辩,均是苏东坡有感于平生际遇、耿耿于怀的话题。士大夫的本色和既定立场,使他本能的倾慕和景仰先贤的英迈气概,对颜真卿其人其书的好感,亦本与此。其《题鲁公书草》则云:

昨日长安二诗文,出所藏颜鲁公与定襄郡王书草数纸,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手自然,动有姿态,乃知瓦注贤于黄金,虽公犹未免也。
 
颜真卿平生书碑无数,自有英名与金石同辉、千载不朽之想。然书碑本于庙堂雅正清刚的审美基调,端书工楷,虽风神俨然,终不免自掩枢机。砖瓦乃至滥至贱之物,以之作为赌注,自然不会有矜持、紧张之感,此评有东坡所言“书初无意于佳乃佳”之意,但并不限于此。东坡尝自言“我书臆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臆”与“法”、“信手”与“推求”相对并提,所言乃是宋代文人在“用世之心”受到严重挫伤之后,在“行藏”两难、“进退”维谷的尴尬处境之下,刻意追求一种虚静平和的生活情趣,聊以书法慰藉心灵、作为寻求精神解脱途径的矛盾心理写照。东坡有感于鲁公草书,所言则为自家心境。当然,相同的话题和类似的评价,并不限于鲁公一人,其《跋王巩所收藏真书》云:
 
然其为人傥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此如没人之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止自若,其近于有道者耶?
 
又,评欧阳修之书云:
 
此数十纸,皆文忠公冲口而出,纵手天成,初不加意者也。其文采字画,皆有自然绝人之姿,信天下之奇迹也。
 
表面看来,“瓦注贤于黄金”讲的是写字的心态问题,但是,有感于鲁公书法的这一感慨,其深意显然不止于此。那么,在东坡的心目中,究竟何为“瓦注”,何为“黄金”?“瓦注贤于黄金”之论,是耶,非耶?所言书耶,人耶?此处,我们可借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一段话,作为取会风骚之资: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已转贴于‘国学数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